天天看点

传统文化润童心,曲艺走进金山这里→

作者:i金山
传统文化润童心,曲艺走进金山这里→
传统文化润童心,曲艺走进金山这里→

“我们的大拇指要放到钹子上面,轻轻敲一敲竹筷,声音就‘荡’开来了,如果按住钹子再敲敲看,那么就没有回音了。”在张堰小学,来自上海滑稽剧团的老师正手把手地为同学们演示和指导“钹子书”的演奏技法,还现场教起了上海话,为大家学习“上海说唱”曲艺特色课程打下基础。

传统文化润童心,曲艺走进金山这里→

近期,这样的课程会定期在张堰镇的学校里开班。作为“中国曲艺之乡”,张堰镇结合当地曲艺特色开展了“曲艺进校园”活动,来自上海滑稽剧团的老师走进校园,通过“钹子书”“上海说唱”的生动教学,让孩子们认识传统文化、了解曲艺,提高文化和艺术素养,使优秀的传统曲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他们被精彩的课程所吸引,又是学习上海话,又是依葫芦画瓢地敲钹子,在老师通俗易懂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更多曲艺知识。“‘钹子书’学起来挺难的,要做到手、嘴、脑相互协调配合,真的需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朱宸逸挠挠头说道。“但是说唱艺术特别有趣,它的语言很生动,以后我要给家人多多分享上海话!”学生黄佳祺高兴地说。

传统文化润童心,曲艺走进金山这里→
传统文化润童心,曲艺走进金山这里→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曾经大家耳熟能详的沪语经典说唱和童谣,对于现在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了,而要真正跨入曲艺的门槛,学会上海话是第一道关口。“很多小朋友可能不会讲上海话,也有的只会听不会讲,所以我们第一步还是要教小朋友们学习上海话,只有掌握好这样一门曲艺样式的基本语言,才能再慢慢地从敲钹子、学唱段等方面拓展,一步一步把曲艺传承与发展下去。”上海滑稽剧团演员管理部副主任阮继凯说道。

不仅小朋友要学曲艺,大人也得学习。“我们不仅会在张堰小学开办学生班,还会在张堰幼儿园开办成人班,通过学习让小朋友们能够组成‘钹子书’的少儿艺术团,让成人班的大人们成为一批比较成熟的‘钹子书’专业演员,那么在成人班学员的带领下,可以让曲艺在张堰本土不断开花结果。”阮继凯说。

传统文化润童心,曲艺走进金山这里→
传统文化润童心,曲艺走进金山这里→

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张堰镇,曲艺文化历史悠久,曲种丰富,如脍炙人口的快板书、紧贴民生的农民钹子书、声情并茂的民间故事,还有弹词、花鼓戏、傀儡戏等。根据《张堰镇志》记载,清代就有群众听书的场所,张堰籍的曲艺人才辈出,如清代有创作了评弹《三笑姻缘》、人称“独擅江南词场无敌手”的弹词名手吴毓昌,民国时期有在南河头邑翠茶馆用金山方言说唱、深受百姓喜爱的艺人王传根……

正是厚植于曲艺文化的沃土,近年来,张堰镇聚焦“文化+”战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形成了多元的曲艺文化传承方式,推动了曲艺艺术的保护和振兴。不断挖掘古镇文脉,注重品牌建设,编辑了《张堰镇歌谣卷》《张堰民间文学》《蒋顺龙法制农民书作品集》等,成立蒋顺龙农民钹子书工作室,让老一辈曲艺工作者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如今,张堰有一大批曲艺创作者和演绎者活跃在群众文化的舞台上,如擅长把相声与音乐相结合、创作多部特色原创作品的徐强,还有靠着一根竹筷一张钹一张嘴、五十余年自编自导自演农民钹子书的蒋顺龙等。

传统文化润童心,曲艺走进金山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名家工作室的入驻也让张堰镇有了曲艺文化传播、曲艺人才孕育的“宝地”。2022年9月,张堰镇引进“张志宽、赵松涛快板书艺术工作室”,利用大隐书局张堰店现有空间,定期开设曲艺培训班、开展快板书展演等活动,努力打造集“传统性文化体验,多元化学习中心,互动式交流空间”为一体的“曲艺传承基地”。

去年5月,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张堰镇被正式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将曲艺的传承与保护推向了新阶段。为了不断推动曲艺创新发展,让曲艺元素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张堰镇把曲艺之风吹进乡村、吹进社区、吹进校园。在张堰镇的学校里,曲艺开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推动“曲艺进校园”的教学方式,以课堂为阵地,以校园为舞台,更多的青少年可以感悟到曲艺的独特艺术魅力,专业的教学可以培养更多曲艺人才,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同时,张堰镇充分调动发挥优质资源,依托“古镇文化艺术节”品牌在各个古建筑内进行曲艺表演,并通过“点单”方式将曲艺表演送进社区村居,让老百姓享受文化盛宴。张堰镇每年也会拨出专项经费,用于送曲艺下乡、曲艺保护和队伍培训、鼓励曲艺创作和居民自办曲艺活动等,既增强了张堰曲艺的广泛性和群众性,也提升了曲艺人才的业务技能,促进曲艺在张堰繁荣发展。

传统文化润童心,曲艺走进金山这里→

记者 | 项竹彦 王佩永

通讯员 | 高凌

编辑 | 张一琦(实习)

责编 | 程佳域 俞萝寅

传统文化润童心,曲艺走进金山这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