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文化潤童心,曲藝走進金山這裡→

作者:i金山
傳統文化潤童心,曲藝走進金山這裡→
傳統文化潤童心,曲藝走進金山這裡→

“我們的大拇指要放到钹子上面,輕輕敲一敲竹筷,聲音就‘蕩’開來了,如果按住钹子再敲敲看,那麼就沒有回音了。”在張堰國小,來自上海滑稽劇團的老師正手把手地為同學們示範和指導“钹子書”的演奏技法,還現場教起了上海話,為大家學習“上海說唱”曲藝特色課程打下基礎。

傳統文化潤童心,曲藝走進金山這裡→

近期,這樣的課程會定期在張堰鎮的學校裡開班。作為“中國曲藝之鄉”,張堰鎮結合當地曲藝特色開展了“曲藝進校園”活動,來自上海滑稽劇團的老師走進校園,通過“钹子書”“上海說唱”的生動教學,讓孩子們認識傳統文化、了解曲藝,提高文化和藝術素養,使優秀的傳統曲藝得以傳承和發展。

課堂上,孩子們的笑聲此起彼伏,他們被精彩的課程所吸引,又是學習上海話,又是依葫蘆畫瓢地敲钹子,在老師通俗易懂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吸收了更多曲藝知識。“‘钹子書’學起來挺難的,要做到手、嘴、腦互相協調配合,真的需要‘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學生朱宸逸撓撓頭說道。“但是說唱藝術特别有趣,它的語言很生動,以後我要給家人多多分享上海話!”學生黃佳祺高興地說。

傳統文化潤童心,曲藝走進金山這裡→
傳統文化潤童心,曲藝走進金山這裡→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曾經大家耳熟能詳的滬語經典說唱和童謠,對于現在的小朋友們來說可能并不熟悉了,而要真正跨入曲藝的門檻,學會上海話是第一道關口。“很多小朋友可能不會講上海話,也有的隻會聽不會講,是以我們第一步還是要教小朋友們學習上海話,隻有掌握好這樣一門曲藝樣式的基本語言,才能再慢慢地從敲钹子、學唱段等方面拓展,一步一步把曲藝傳承與發展下去。”上海滑稽劇團演員管理部副主任阮繼凱說道。

不僅小朋友要學曲藝,大人也得學習。“我們不僅會在張堰國小開辦學生班,還會在張堰幼稚園開辦成人班,通過學習讓小朋友們能夠組成‘钹子書’的少兒藝術團,讓成人班的大人們成為一批比較成熟的‘钹子書’專業演員,那麼在成人班學員的帶領下,可以讓曲藝在張堰本土不斷開花結果。”阮繼凱說。

傳統文化潤童心,曲藝走進金山這裡→
傳統文化潤童心,曲藝走進金山這裡→

有着千年文化積澱的張堰鎮,曲藝文化曆史悠久,曲種豐富,如脍炙人口的快闆書、緊貼民生的農民钹子書、聲情并茂的民間故事,還有彈詞、花鼓戲、傀儡戲等。根據《張堰鎮志》記載,清代就有群衆聽書的場所,張堰籍的曲藝人才輩出,如清代有創作了評彈《三笑姻緣》、人稱“獨擅江南詞場無敵手”的彈詞名手吳毓昌,民國時期有在南河頭邑翠茶館用金山方言說唱、深受百姓喜愛的藝人王傳根……

正是厚植于曲藝文化的沃土,近年來,張堰鎮聚焦“文化+”戰略,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形成了多元的曲藝文化傳承方式,推動了曲藝藝術的保護和振興。不斷挖掘古鎮文脈,注重品牌建設,編輯了《張堰鎮歌謠卷》《張堰民間文學》《蔣順龍法制農民書作品集》等,成立蔣順龍農民钹子書工作室,讓老一輩曲藝工作者發揮好傳、幫、帶作用。如今,張堰有一大批曲藝創作者和演繹者活躍在群衆文化的舞台上,如擅長把相聲與音樂相結合、創作多部特色原創作品的徐強,還有靠着一根竹筷一張钹一張嘴、五十餘年自編自導自演農民钹子書的蔣順龍等。

傳統文化潤童心,曲藝走進金山這裡→

值得一提的是,名家工作室的入駐也讓張堰鎮有了曲藝文化傳播、曲藝人才孕育的“寶地”。2022年9月,張堰鎮引進“張志寬、趙松濤快闆書藝術工作室”,利用大隐書局張堰店現有空間,定期開設曲藝教育訓練班、開展快闆書展演等活動,努力打造集“傳統性文化體驗,多元化學習中心,互動式交流空間”為一體的“曲藝傳承基地”。

去年5月,得益于獨特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傳承,張堰鎮被正式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稱号,将曲藝的傳承與保護推向了新階段。為了不斷推動曲藝創新發展,讓曲藝元素融入群衆日常生活,張堰鎮把曲藝之風吹進鄉村、吹進社群、吹進校園。在張堰鎮的學校裡,曲藝開始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通過推動“曲藝進校園”的教學方式,以課堂為陣地,以校園為舞台,更多的青少年可以感悟到曲藝的獨特藝術魅力,專業的教學可以培養更多曲藝人才,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發展。同時,張堰鎮充分調動發揮優質資源,依托“古鎮文化藝術節”品牌在各個古建築内進行曲藝表演,并通過“點單”方式将曲藝表演送進社群村居,讓老百姓享受文化盛宴。張堰鎮每年也會撥出專項經費,用于送曲藝下鄉、曲藝保護和隊伍教育訓練、鼓勵曲藝創作和居民自辦曲藝活動等,既增強了張堰曲藝的廣泛性和群衆性,也提升了曲藝人才的業務技能,促進曲藝在張堰繁榮發展。

傳統文化潤童心,曲藝走進金山這裡→

記者 | 項竹彥 王佩永

通訊員 | 高淩

編輯 | 張一琦(實習)

責編 | 程佳域 俞蘿寅

傳統文化潤童心,曲藝走進金山這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