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轨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代一路走来,始终是一个以家国为重,很有大格局的人物,他也是在那个洪流激荡时代里寿终正寝的人物。
640年的秋天,唐太宗李世民准备东出长安城,到同州围猎。当时快要秋收了,为了避免损坏群众的庄稼,刘仁轨上书劝阻李世民放弃这次休闲活动。李世民是一个能听进去劝言的人物,他觉得刘仁轨的话很有道理,不但没有去围猎,还下书表扬刘仁轨:“虽然你官职很低,但是能够一心一意为了国家,你所说的事情,我都很喜欢听。”
的确,像李世民判断的那样,刘仁轨凭着一身正气行走在大唐的历史之中。

常言说树大了招风。在高宗一朝,刘仁轨屡遭陷害。高宗时期的李义府深得信任,但是这家伙心胸狭窄得厉害。他发现高宗有起用刘仁轨的苗头,便想着法子要掐掉这根苗子。660年(显庆五年),李治发兵讨伐百济,这时候的刘仁轨负责监督海运。当时狂风大作,海啸连天,李义府强行出海,结果船队损失惨重,伤亡无数。这么重大的军事行动出现不测,高宗李治很是生气,他严令查办。这件事给李义府提供了一个收拾刘仁轨的机会,他利用接近高宗的便利条件嫁祸刘仁轨。李治脑子够数,他对李义府的小九九心知肚明,并没有治刘仁轨死罪。
老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刘仁轨的命运此后慢慢好转起来。高宗时期,刘仁轨的官场线路图清晰明了。乾封元年,他升迁右相,兼任检校太子左中护;总章元年,他任熊津道安抚大使,协助大名鼎鼎的李勣攻打高句丽;咸亨元年,他任陇州刺史;咸亨三年,高宗把他由地方大员调入朝廷人太子左庶子,并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咸亨四年,高宗又把改修国史的担子压给了他;咸亨六年,他再次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监修国史,仍旧主持政务。
这一时期,刘仁轨的岗位走马灯一样变化,在朝廷和地方多个岗位上干事,成为高宗时代炙手可热的人物。
没有忠诚就没有信任。李治发现刘仁轨靠得住、能干事、能干成事。682年(永淳元年),李治携带武则天巡幸东都洛阳,把太子李显留在长安城里处理朝政,同时下令刘仁轨与裴炎、薛元超辅佐太子监国;683年初,皇太子李显被高宗李治召到了洛阳,刘仁轨辅佐皇太孙李重照留守京师。
683年(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李治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大唐的皇位天翻地覆,皇太后武则天逐步走向了大唐的前台。
对于刘仁轨的表现,武则天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让武则天很不舒服的事情。李显到了东都后,同和刘仁轨辅政的裴炎也去了洛阳,薛元超看出了武则天的心思,担心日后染上麻烦,以身体有病为由,坚决要求退休,武则天很利索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长安城里继续由皇太孙李重照留守,武则天继续安排刘仁轨作为副手辅佐李重照。为了让刘仁轨更好地发挥作用,武则天加授刘仁轨为特进,拜为尚书左仆射,位置仅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之下。
换句话说,就是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掌握天下,把长安城里的事情基本上给了刘仁轨。
同时,武则天给刘仁轨写了一封亲笔信。这封亲笔信让刘仁轨大惊失色。
“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好家伙,原来武则天告诉他,我要像西汉时候的刘邦委托萧何负责关中大事一样,委托你替我处理好京师长安的各项事务政务。
这是武则天给自己传来的要当皇帝的信号。刘仁轨惊恐不堪。
那年,刘仁轨已经83岁高龄,他唯一的办法只有称病离开岗位。他上书武后自己去职的愿望,并陈述了对西汉吕后乱政的看法。
同样,没有信任也就没有忠诚。在刘仁轨看来,武则天的作为虽然背离轨道,但是他坚持在岗位一天就得忠于职守一天。
面对刘仁轨的请求,武则天思前想后觉得长安的事情只有他能够稳住。于是,武则天安排侄子武承嗣来到了长安,专程安抚慰问刘仁轨。
武承嗣还真是巧舌如簧,传递了武后看到刘仁轨请求之后的自责,又以武则天的名义赞颂了刘仁轨的忠义操守,提议刘仁轨以匡正国事为重,继续发挥百官楷模的作用。
既然皇太后这么信任自己,岂能毁了一生的好声名。刘仁轨尽职尽责,稳定了长安城,为武则天临朝称制做了坚实的保障。
685年,84岁高龄的刘仁轨离开人世,武则天废朝三日,并下令在长安城里的文武百官必须到刘仁轨家中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