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川区:张家坡村
张家坡村位于淄城以北 5 公里处,隶属淄川区双杨镇。于明末立村,初以崇尚俭朴命名朴子庄,又以姓氏称张家坡子,清初更称坡子里,1912 年以后简称坡子,1982 年因重名改称张家坡。
张家坡村原为明末淄川显宦张至发的庄园,后为张敬、张至发父子墓园祠堂所在。现张姓村民多为张至发后裔。张氏祠堂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宰相家族,书香继世
张氏为淄川最为显赫的世家望族。张氏系明初枣强移民后裔,至八世张敬始进入仕途。直至清代,涌现出一大批官僚和文人学者。
张敬(1528—1585),字尔和,号松石。万历五年(1577)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升礼部仪制司主事,教习驸马。张敬博览群书,专力古文,渊博古奥,自成一家。方志载“淄川古文之学,自张仪部公始”。著有《张仪部诗文集》。他擅书法,狂草学雪蓑道人苏洲,如龙蛇飞舞,多不可识。诗作和易近人,一时仰重“如泰山北斗”。《淄川县志》载有其《三台山中读书咏落叶》 等诗。至其子张至发,淄川张氏在仕途上达到巅峰。
张至发(1573—1642),字圣鹄,号宪松。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官玉田、遵化知县,礼部主事、河南道按察御史、大理寺丞、顺天府丞、光 禄卿。崇祯八年(1635)以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崇祯十年以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太保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次年,因他人牵连罢相归家。崇祯十四年诏用,坚辞不就。翌年病逝。皇帝赐祭、葬,赠少保。
张至发墓庐
张至发居官期间,知县韩承宣发起修建淄川石城。张至发带头捐建最长的一段,由其长子张泰来负责施工。据《淄川县志》记载,当时从县城西北 10 里远的眉岭西南麓开山取石。由于工程浩大,所需石料多,竟凿成一大石坑。积水清澈,久旱不涸,被称为官石窝。工程竣工,张至发亲自撰写了《韩侯新建石城碑记》,亦载入《淄川县志》。
张中发 字智鹄,号仰松。张至发胞兄。少年时就读于外祖大窎桥王家,师从王载扬;后又拜著名理学家、泰山李汝桂为师。张中发考取秀才后,即放弃八股文,潜心研究书法,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他书攻王羲之之体,善作擘窠大字。现存墨迹有博山范公亭“山高水长”、博山大庄村孙家林“孝烈慈严”、张至发花园“环青”。其字体遒劲洒脱,气势磅礴,被人视为奇观。能诗,著有《回首窝稿》。《淄川县志》 载有他的《暮春同友人重游上泉庵》等诗。
张泰来 字伯开(按其侄张笃庆《述祖德诗·述伯祖孝廉公》自注,张泰来字阶平,号伯开)。张至发长子,明末举人。张至发任职内阁期间,带头捐修淄川石城。张泰来代表父亲主持其事,保证了工程质量,还节省出银钱重修了县学。作为长子,他在父亲不在家的情况下主持家政多年,严格教育弟弟们和众子侄。他经常周济贫穷的亲友。遭逢灾荒,减价粜粮,平抑粮价。全县的人都深受其惠。他收养弃儿,掩埋暴尸荒野饿殍。张至发死时,正值明末大动荡。他多方筹划,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了丧事。
张泰象 字仲开。张至发次子,明末贡生。从中年起倾力钻研祖国传统医学,尤其擅长治疗痘疹。患者不分贫富,他都亲自调治,送医送药。他还擅长书法,当时淄川城东门的匾额“书带”及淄川名宦王教祠堂碑记都是由他书丹。
张泰孚 字吉宸。张至发幼子,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授山西孝义县知县。抵任后即理废除杂,规定鸣锣申冤之法,严厉惩治告刁状的人,推行诬告反坐法和代字连坐法;捐俸重修城门;增筑孟公堤,以防水灾;如果不是重大案件,不允许衙役们随便骚扰乡村。后因病死于任上。老百姓闻讯后,都停下活计放声痛哭。
张绂 字孔绣,号似圣。张至发之孙,张泰象之子。顺治元年(1644)拔贡。顺治四年,谢迁义军占据淄城抗清,极力笼络士人。张绂经常喝得大醉,佯狂以免。他的堂叔、张中发之子张泰瑞被害,无人敢去收尸。他挺身殓葬。谢迁义军被镇压后,有仇家诬告张家曾暗通起义军,张绂与其堂弟张绵被关进监狱。在狱中,张绂仍饮酒赋诗,谈笑自若。
张绂的主要文学成就,一是创做了大量优秀散文。他师法唐宋诸大家,文字朴素,叙事简洁,笔触细腻,使人如亲临其境。如《云高洞记》其散文分别辑为《西征游记》《适吴笔略》《楚游日记》《淄邑遇变记》《蒙难记》。二是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张绂终生未仕,这使他能够游览祖国的许多地方。所至必有诗,后辑入《南游小咏》《闲闲草诗文全集》。《淄川县志》载有他的七言排律《七夕游柿岩即事》等。张绂还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纂修。康熙二十六年(1687)与唐梦赉等纂修了《淄川县志》,并写了《〈淄川县志〉后序》。
张笃庆(1642—1715),字历友,号厚斋,自号昆仑山人。张绂长子。张笃庆幼承家训,习于家学。在研习举子业之余,自幼便颇好诗道。14 岁始学为诗,18 岁与王甡、蒲松龄、李尧臣结郢中诗社。顺治十四年(1657),张笃庆受知于山东学宪施闰章,顺利考取秀才。然而,张笃庆在少露锋芒后,却屡试不第。后来,他年事已高,科举无望,更是倾力于诗歌创作。他虽终不能致仕青云,但名显风雅文学,以布衣之身而收入《清史稿》,名垂青史。张笃庆以诗知名于世,主要收入《昆仑山房集》和《明季百一诗》。前者收录其生平所作多数诗作,不分卷,存诗 1637 首;后者收诗 101 首。张笃庆另著有《八代诗选》《两汉高士赞》《班范肪截》《五代史肪截》《少保公年谱》《厚斋年谱》 等。大量诗作被选入《国朝山左诗抄》《清诗别裁集》《淄川县志》等。
张元(1672—1756),字长四,一字殿传,号榆村,张中发玄孙。50 岁考中举人。其父张永跻、其子张作哲,也都是举人。他一生的主要职业是塾师,80 岁才出任山东鱼台县教谕。著有《书香堂制艺》《绿筠轩诗》《平山诗抄》等。
张元曾在济南名宦朱缃家教书 30 年之久。他教学极为用心,治学严谨。他的学生中,有二人考中进士,多人考中举人。这使张元在乾隆初年享有盛誉。主编《国朝山左诗抄》 的卢见曾曾以每年白银 2000 两的束脩聘他为家庭塾师。张元诗文功底深厚,80 岁时曾代卢见曾写了《〈渔洋感旧集〉小传》。张元诗学族伯张笃庆,自成一家。《淄川县志》 载有他的《九日偕诸弟南城登高》《白云山歌》等诗。
张元为《聊斋志异》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学者考证,正是由于张元在朱缃家做塾师,朱家才假他之手从蒲松龄的后代那里借来《聊斋志异》手稿或手稿的外借副本做了重抄。这就是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的母本,为《聊斋志异》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版本。张元还在雍正三年(1725)应邀撰写了《柳泉蒲先生墓表》,记述了蒲松龄的创作经历及其成果,介绍了蒲松龄的家世,对其创作成就做了概括和总结,并给予高度评价。清代,张敬的后人中知名文人、学者还有张询、张履庆、张增庆、张永跻、张作哲等。
一代名相的宅邸与葬地
张至发在世时,他在淄川城里的宅邸经过扩建,已有不小规模。此外,在今淄川经济开发区贾村也建有房产,在今罗村镇河东村、西河镇田庄村、洪山镇土峪村、张店区沣水镇沣水村建有别墅,在今太河镇鹿角山建有避难山寨。贾村张至发故居位于大街路北,坐北朝南。现存为一过厅式建筑,房屋 3 楹;二门为过厅式大门。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淄川张氏原在西关外立有祖茔。张敬死后,一来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张中发、张至发年龄尚小,二来由于经济因素,停柩未葬。一年多后开启灵柩,见有麦穰结成弹丸,犹如鸟巢。张敬夫人董氏便对儿子们说:“你爹这是想另立窝巢啊!”意思是不入祖茔,另择葬地。于是请来风水先生,在贾村庄北今张家坡村东南另立新茔,殡埋张敬。后来,张至发病故,也葬在这里。据《淄川县志》记载,七星河流经张至发墓前,称玉带河,东流入孝妇河。山水灵秀,在当时被视为风水宝地。
张至发官至一品,墓园规模达 70 多亩。其墓坐北朝南,占地 200 平方米。墓前原有神道、牌坊、旗杆、石像生等。墓室为墓棺墓,青砖砌筑墓室。20 世纪 60 年代,此墓曾被盗掘,后出土玉带等珍贵文物。现存享堂一处,房屋9间。享堂西南角有 3 通石碑,为张家墓碑,乾隆四年(1739)立。原“圣旨特旌”碑,由村民张银辉保存,现移至张氏祠堂内。
崇祯皇帝在赐予张至发御葬的同时,赐祭田 800 亩。这些祭田在淄川西关一带,北至孝妇河边的放生矶,南至将军头村,东至城墙根,西至官道中心。清雍正八年(1730),孝妇河洪水涨发,石冲沙压,肥沃的良田变成了贫瘠的荒滩。张至发后人遂在西关祭田内设立义集,每年年终对固定摊位收取点费用,以做祭祀和缴纳赋税。这就是淄川西关大集由来。新中国成立后,淄川西关大集一直为全国重点集市。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在西关大集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淄川服装城。
“环青”石刻
原为张至发花园环青园石刻。环青园位于今周村区萌水镇水磨头村,已毁,2008 年在旧址重修。“环青”二字系张至发之兄张中发所书,阳文。“十年动乱”期间,“环青”石刻被垒进学校墙上。20 世纪 80 年代,学校重建。村民张国辉将石刻运至家中,现移至张氏祠堂院内,保存完好。(彭延文 蔺开庆)
政协淄博市委员会
《淄博记忆乡村》 编委会
主 任 丛锡钢
副主任 刘东军 董学武 达建文 蒲绪章
王济众 徐培栋 毕红卫 李先坤
委 员 任汝刚 耿衍飞 李美英 李 玲
王 东 孙雁丽 徐俊杰 李 洁
张新清 李玉清 苗 玉 裴培科
王照达 齐爱英
【本文选自 淄博政协 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