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淄博記憶鄉村——淄川區張家坡村

淄博記憶鄉村——淄川區張家坡村

淄川區:張家坡村

張家坡村位于淄城以北 5 公裡處,隸屬淄川區雙楊鎮。于明末立村,初以崇尚儉樸命名樸子莊,又以姓氏稱張家坡子,清初更稱坡子裡,1912 年以後簡稱坡子,1982 年因重名改稱張家坡。

張家坡村原為明末淄川顯宦張至發的莊園,後為張敬、張至發父子墓園祠堂所在。現張姓村民多為張至發後裔。張氏祠堂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宰相家族,書香繼世

張氏為淄川最為顯赫的世家望族。張氏系明初棗強移民後裔,至八世張敬始進入仕途。直至清代,湧現出一大批官僚和文人學者。

張敬(1528—1585),字爾和,号松石。萬曆五年(1577)進士,初授中書舍人,後升禮部儀制司主事,教習驸馬。張敬博覽群書,專力古文,淵博古奧,自成一家。方志載“淄川古文之學,自張儀部公始”。著有《張儀部詩文集》。他擅書法,狂草學雪蓑道人蘇洲,如龍蛇飛舞,多不可識。詩作和易近人,一時仰重“如泰山北鬥”。《淄川縣志》載有其《三台山中讀書詠落葉》 等詩。至其子張至發,淄川張氏在仕途上達到巅峰。

張至發(1573—1642),字聖鹄,号憲松。萬曆二十九年(1601)進士。曆官玉田、遵化知縣,禮部主事、河南道按察禦史、大理寺丞、順天府丞、光 祿卿。崇祯八年(1635)以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崇祯十年以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為内閣首輔大學士。次年,因他人牽連罷相歸家。崇祯十四年诏用,堅辭不就。翌年病逝。皇帝賜祭、葬,贈少保。

淄博記憶鄉村——淄川區張家坡村

張至發墓廬

張至發居官期間,知縣韓承宣發起修建淄川石城。張至發帶頭捐建最長的一段,由其長子張泰來負責施工。據《淄川縣志》記載,當時從縣城西北 10 裡遠的眉嶺西南麓開山取石。由于工程浩大,所需石料多,竟鑿成一大石坑。積水清澈,久旱不涸,被稱為官石窩。工程竣工,張至發親自撰寫了《韓侯建立石城碑記》,亦載入《淄川縣志》。

張中發 字智鹄,号仰松。張至發胞兄。少年時就讀于外祖大窎橋王家,師從王載揚;後又拜著名理學家、泰山李汝桂為師。張中發考取秀才後,即放棄八股文,潛心研究書法,成為一代書法大家。他書攻王羲之之體,善作擘窠大字。現存墨迹有博山範公亭“山高水長”、博山大莊村孫家林“孝烈慈嚴”、張至發花園“環青”。其字型遒勁灑脫,氣勢磅礴,被人視為奇觀。能詩,著有《回首窩稿》。《淄川縣志》 載有他的《暮春同友人重遊上泉庵》等詩。

張泰來 字伯開(按其侄張笃慶《述祖德詩·述伯祖孝廉公》自注,張泰來字階平,号伯開)。張至發長子,明末舉人。張至發任職内閣期間,帶頭捐修淄川石城。張泰來代表父親主持其事,保證了工程品質,還節省出銀錢重修了縣學。作為長子,他在父親不在家的情況下主持家政多年,嚴格教育弟弟們和衆子侄。他經常周濟貧窮的親友。遭逢災荒,減價粜糧,平抑糧價。全縣的人都深受其惠。他收養棄兒,掩埋暴屍荒野餓殍。張至發死時,正值明末大動蕩。他多方籌劃,按照有關規定處理了喪事。

張泰象 字仲開。張至發次子,明末貢生。從中年起傾力鑽研祖國傳統醫學,尤其擅長治療痘疹。患者不分貧富,他都親自調治,送醫送藥。他還擅長書法,當時淄川城東門的匾額“書帶”及淄川名宦王教祠堂碑記都是由他書丹。

張泰孚 字吉宸。張至發幼子,順治十七年(1660)舉人。授山西孝義縣知縣。抵任後即理廢除雜,規定鳴鑼申冤之法,嚴厲懲治告刁狀的人,推行誣告反坐法和代字連坐法;捐俸重修城門;增築孟公堤,以防水災;如果不是重大案件,不允許衙役們随便騷擾鄉村。後因病死于任上。老百姓聞訊後,都停下活計放聲痛哭。

張绂 字孔繡,号似聖。張至發之孫,張泰象之子。順治元年(1644)拔貢。順治四年,謝遷義軍占據淄城抗清,極力籠絡士人。張绂經常喝得大醉,佯狂以免。他的堂叔、張中發之子張泰瑞被害,無人敢去收屍。他挺身殓葬。謝遷義軍被鎮壓後,有仇家誣告張家曾暗通起義軍,張绂與其堂弟張綿被關進監獄。在獄中,張绂仍飲酒賦詩,談笑自若。

張绂的主要文學成就,一是創做了大量優秀散文。他師法唐宋諸大家,文字樸素,叙事簡潔,筆觸細膩,使人如親臨其境。如《雲高洞記》其散文分别輯為《西征遊記》《适吳筆略》《楚遊日記》《淄邑遇變記》《蒙難記》。二是表現在詩歌創作方面。張绂終生未仕,這使他能夠遊覽祖國的許多地方。所至必有詩,後輯入《南遊小詠》《閑閑草詩文全集》。《淄川縣志》載有他的七言排律《七夕遊柿岩即事》等。張绂還十分重視地方志的纂修。康熙二十六年(1687)與唐夢赉等纂修了《淄川縣志》,并寫了《〈淄川縣志〉後序》。

張笃慶(1642—1715),字曆友,号厚齋,自号昆侖山人。張绂長子。張笃慶幼承家訓,習于家學。在研習舉子業之餘,自幼便頗好詩道。14 歲始學為詩,18 歲與王甡、蒲松齡、李堯臣結郢中詩社。順治十四年(1657),張笃慶受知于山東學憲施閏章,順利考取秀才。然而,張笃慶在少露鋒芒後,卻屢試不第。後來,他年事已高,科舉無望,更是傾力于詩歌創作。他雖終不能緻仕青雲,但名顯風雅文學,以布衣之身而收入《清史稿》,名垂青史。張笃慶以詩知名于世,主要收入《昆侖山房集》和《明季百一詩》。前者收錄其生平所作多數詩作,不分卷,存詩 1637 首;後者收詩 101 首。張笃慶另著有《八代詩選》《兩漢高士贊》《班範肪截》《五代史肪截》《少保公年譜》《厚齋年譜》 等。大量詩作被選入《國朝山左詩抄》《清詩别裁集》《淄川縣志》等。

張元(1672—1756),字長四,一字殿傳,号榆村,張中發玄孫。50 歲考中舉人。其父張永跻、其子張作哲,也都是舉人。他一生的主要職業是塾師,80 歲才出任山東魚台縣教谕。著有《書香堂制藝》《綠筠軒詩》《平山詩抄》等。

張元曾在濟南名宦朱缃家教書 30 年之久。他教學極為用心,治學嚴謹。他的學生中,有二人考中進士,多人考中舉人。這使張元在乾隆初年享有盛譽。主編《國朝山左詩抄》 的盧見曾曾以每年白銀 2000 兩的束脩聘他為家庭塾師。張元詩文功底深厚,80 歲時曾代盧見曾寫了《〈漁洋感舊集〉小傳》。張元詩學族伯張笃慶,自成一家。《淄川縣志》 載有他的《九日偕諸弟南城登高》《白雲山歌》等詩。

張元為《聊齋志異》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學者考證,正是由于張元在朱缃家做塾師,朱家才假他之手從蒲松齡的後代那裡借來《聊齋志異》手稿或手稿的外借副本做了重抄。這就是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母本,為《聊齋志異》流傳下來的最重要的版本。張元還在雍正三年(1725)應邀撰寫了《柳泉蒲先生墓表》,記述了蒲松齡的創作經曆及其成果,介紹了蒲松齡的家世,對其創作成就做了概括和總結,并給予高度評價。清代,張敬的後人中知名文人、學者還有張詢、張履慶、張增慶、張永跻、張作哲等。

一代名相的宅邸與葬地

張至發在世時,他在淄川城裡的宅邸經過擴建,已有不小規模。此外,在今淄川經濟開發區賈村也建有房産,在今羅村鎮河東村、西河鎮田莊村、洪山鎮土峪村、張店區沣水鎮沣水村建有别墅,在今太河鎮鹿角山建有避難山寨。賈村張至發故居位于大街路北,坐北朝南。現存為一過廳式建築,房屋 3 楹;二門為過廳式大門。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淄川張氏原在西關外立有祖茔。張敬死後,一來由于他的兩個兒子張中發、張至發年齡尚小,二來由于經濟因素,停柩未葬。一年多後開啟靈柩,見有麥穰結成彈丸,猶如鳥巢。張敬夫人董氏便對兒子們說:“你爹這是想另立窩巢啊!”意思是不入祖茔,另擇葬地。于是請來風水先生,在賈村莊北今張家坡村東南另立新茔,殡埋張敬。後來,張至發病故,也葬在這裡。據《淄川縣志》記載,七星河流經張至發墓前,稱玉帶河,東流入孝婦河。山水靈秀,在當時被視為風水寶地。

張至發官至一品,墓園規模達 70 多畝。其墓坐北朝南,占地 200 平方米。墓前原有神道、牌坊、旗杆、石像生等。墓室為墓棺墓,青磚砌築墓室。20 世紀 60 年代,此墓曾被盜掘,後出土玉帶等珍貴文物。現存享堂一處,房屋9間。享堂西南角有 3 通石碑,為張家墓碑,乾隆四年(1739)立。原“聖旨特旌”碑,由村民張銀輝儲存,現移至張氏祠堂内。

崇祯皇帝在賜予張至發禦葬的同時,賜祭田 800 畝。這些祭田在淄川西關一帶,北至孝婦河邊的放生矶,南至将軍頭村,東至城牆根,西至官道中心。清雍正八年(1730),孝婦河洪水漲發,石沖沙壓,肥沃的良田變成了貧瘠的荒灘。張至發後人遂在西關祭田内設立義集,每年年終對固定攤位收取點費用,以做祭祀和繳納賦稅。這就是淄川西關大集由來。新中國成立後,淄川西關大集一直為全國重點集市。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在西關大集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淄川服裝城。

“環青”石刻

原為張至發花園環青園石刻。環青園位于今周村區萌水鎮水磨頭村,已毀,2008 年在舊址重修。“環青”二字系張至發之兄張中發所書,陽文。“十年動亂”期間,“環青”石刻被壘進學校牆上。20 世紀 80 年代,學校重建。村民張國輝将石刻運至家中,現移至張氏祠堂院内,儲存完好。(彭延文 蔺開慶) 

政協淄博市委員會

《淄博記憶鄉村》 編委會

主 任 叢錫鋼

副主任 劉東軍 董學武 達建文 蒲緒章

王濟衆 徐培棟 畢紅衛 李先坤

委 員 任汝剛 耿衍飛 李美英 李 玲

王 東 孫雁麗 徐俊傑 李 潔

張新清 李玉清 苗 玉 裴培科

王照達 齊愛英

【本文選自 淄博政協 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