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史学理论家,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传世,被称作是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与此同时,他还是中国方志学理论的创始人,主修了《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十多部志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方志学泰斗。

一
乾隆三年(1738年),章学诚出生于浙江会稽东乡,也就是今日绍兴上虞的道墟镇。他原名文镳,字实斋,号少岩,其先祖自福建迁入浙江。章家族祖章慎一,在元代末年本躬耕于垅亩,看天下纷乱,便聚众起事,有澄清天下之志,后见朱元璋大功即将告成,便急流勇退,归家农耕。到了清代乾隆时期,章氏一族人丁繁衍,已有万余。章学诚祖父章如璋,为一唤做候选经历的小官,家有藏书,史载他——
章学诚的父亲章镳,少孤,先祖遗书散失,但他读书不辍,是乾隆七年(1742)进士,乾隆十六年始任湖北应城知县。据说,章镳——
章学诚缅怀其父亲章镳生前行状,有这样的文字叙述——
由此可见,章学诚大体上也算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有自。
二
章学诚幼时多病,资质鲁钝,记忆力尤差,“日诵才百余言,辄复病作中止,十四受室,尚未卒业四子书”。但其父亲章镳勤于治学,对其能循循善诱。十四岁的章学诚跟随父母离开浙江,前往应城。此时的章学诚,童心未歇,尽管父亲为他延请擅长举业的塾师,可他不肯习作应举之文,而喜欢泛览群书,兴趣趋近于史学。他曾试图取材于《左传》《国语》等书,改编为纪传体史书,名日《东周书》,暗自经营了三年之久,被馆师阻止而作罢。当时他“自命史才,大言不逊”。然而,基本功较差,“于文字承用转辞助语,犹未尝一得当也”。章镳因故罢官后,十余年间辗转于湖北应城和天门两县书院,舌耕艰辛,自不待言,唯有寄希望章学诚能够争取功名。而章学诚年岁渐长,“稍知人世艰难,反顾其业,未有可以应世用者”,他不得不走科举考试当时这条读书人的唯一一进身之阶。
| 古代科举考试
乾隆二十五年(1760),23 岁的章学诚首次赴北京应顺天府乡试,铩羽而归。隔一年再赴乡试,又名落孙山,于是就学于国子监。此后在京师大学土朱筠门下,得以尽览其丰富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乾隆二十八年夏,章学诚请假出都,省亲湖北,其时,其父章镳正在天门书院做讲席。次年冬,章镳主持编纂《天门县志》,年方27岁的章学诚参与其中,还写了《修志十议》一文,对编修方志提出了十条系统的看法。
其主要观点:一是志乃史体,所以“体裁宜得史法”,方志的编写应仿照纪传体史书,并提出“艺文”部分不能滥入诗文,诗文应另编文选作为志书的辅佐等建议;二是方志应当“可为国史取材”,所以必须“详赡明备、整齐划一”。为此,他提出地方上“平日当立一志乘科房”,以保存有关资料;三是编写方志应有所“创特”,“非苟然为者”,使之不仅为一邑之书,而“实为天下之书”。这些见解,是章学诚博览群书,大量参阅古今方志,并加以认真分析思考而形成的观点,卓然而立,新人耳目。由此可见,章学诚在编修方志领城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学术造诣。章学诚从此确立了方志是一方全史的认识,这使他在此后的修志活动中能够密切结合其史学研究,为建立自己的方志学及史学理论开拓了广阔前途。
三
乾隆三十年(1765),章学诚到京师第三次应顺天府乡试,依旧黯然落榜,却认识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位知音沈业富。经沈业富介绍,章学诚不久便正式拜投翰林院编修朱筠为师。当时京城,朱筠与沈业富、翁方纲、张曾敞有所谓学界“四大金刚”之誉。
| 朱筠
章学诚得到朱筠帮助甚多,他也不负所望,极为刻苦用功,读书购书不辍。京师数载,他还曾去拜访过戴震。戴震,字东原,是乾隆年间一流学者,经学考据大师,也是杰出思想家。戴震的言论对章学诚震动很大。戴氏的治学途径是:“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训释字句以解经,才能进而明道,即得出理论上的认识。戴震初见章学诚,便以权威的姿态教诲以治学途径,自称——
这一番议论,致使学识未深、一向疏于训诂考证的章学诚陷于矛盾与彷徨之中,自觉“我辈于四书一经,正乃未尝开卷,可为惭惕,可为寒心”。这种心情,明确表露于章学诚在乾隆三十一年的《与族孙汝楠论学书》之中。是坚持原先“别出意见,不为训诂牢笼”的独自治学道路?还是改弦更张,从事经史考据?章学诚必须作出抉择。
乾隆三十二年(1767)秋,眼看“日月不居,坐成老大”,章学诚迫于生计,接受了修撰《国子监志》的委任。乾隆三十三年,章镳卒于应城之后,全家有十七、八口皆来北京,章学诚又要做学问,又要养家糊口,又要参加科举考试,生活重担越发沉重。他只得写信请求老师朱筠帮助他寻求编书之职,“此直生死之关,夫子大人,当有以授之”。其境遇窘迫的程度由此可以想见。乾隆三十六年秋,朱筠提督安徽学政。章学诚跟随朱筠一道离京,到了安徽太平使院。章学诚出都后的第二年初,又经朱筠介绍,应和州知州刘长城之邀,编修《和州志》,这是章学诚生平第一次独自运用自己提出的方志理论进行实践操作,很可惜,书稿刚成,朱筠调离,修志之事,半途而废。章学诚只好将志稿别存为20篇,今存于《章氏遗书外编》。
乾隆四十二年(1777),章学诚再鼓余勇,硬者头皮、下场一搏,终于苍天有眼,乡试中举。翌年,好事再来,终成进士。但岁月消磨,鸡肋余温,这一年,章学诚已到不惑之年。此时,他的父亲章镳去世已经十年了。章学诚痛切地说道:晚登甲第,痛先君子不及见也。章学诚中进士之后,得授国子监典籍,但他自以为“迂疏”不合世用,不愿入仕,曾先后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又应邀到永清,续修《永清县志》,他倾心用三年之力,大功告成,赢得口碑。章学诚在编修《永清县志》的同时,又完成《校雠通义》一书,这是章学诚一生最为得意的著作之一。
四
乾隆五十二年(1787),已到半百之年的章学诚,终于在困顿无助之中,得到了一个知县职位。但章学诚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他在一首诗中表明心迹——
章学诚决心下定,以学术为志业,他在朋友引荐之下前往河南汴梁,投书河南巡抚毕沅,这就是著名的《上毕抚台书》,欲借毕沅之力编纂《史籍考》。次年,章学诚就前往归德,主讲归德府文正书院,并在毕秋帆大力支持之下,在开封启动编纂《史籍考》工作。但由于毕沅迁任任湖广总督,《史籍考》的编纂迅即陷人僵局。无奈之中的章学诚,于乾隆五十五年到武汉入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同时继续编纂《史籍考》。
乾隆五十九年(1794),漂泊异乡四十多年的章学诚返回故里。嘉庆四年(1799),乾隆去世,和珅垮台。已经62岁的章学诚虽然已经“华发盈颠,两耳重听”,但还是老骥伏枥,写成《上执政论时务书》《上韩城相公书》《再上韩城相公书》《三上韩城相公书》《上尹楚珍阁学书》《与曹定轩侍御论贡举书》等政论文章,慷慨陈词,溢于言表,并一再申明他“惟以文墨度穷,岂别有希冀?可为世用,自可凉无干进之嫌”。
嘉庆五年(1800),章学诚虽然贫病交迫,双目失明,仍旧手不停挥,《浙东学术》《邵与桐别传》等文即在是年完成。萧山汪辉祖在其《病榻梦痕余录》中说:是年春,章学诚“病瞽,犹事论著,倩写官录草。”嘉庆六年夏,章学诚又为汪辉祖作《豫室志》,“中有数字未安,邮筒往反,商榷再三。稿甫定而疾作,遂成绝笔”。这一年十一月,章学诚这位一代史学大家,溘然病逝,得年63岁,安葬于山阴芳坞。
五
章学诚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江湖疲于奔走”,却“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清史稿》说“学诚好辩论,勇于自信”,“视唐宋文体,夷然不屑”。章学诚用毕生精力撰写了《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论著,其《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齐名,倡六经皆史,力主史意,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推向高峰,并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章学诚是方志学之祖。他从27岁起随父纂修《天门县志》,就着手撰写方志论文。他从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的20年间,陆续纂修或参修的志书有《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预修有《麻城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志》等。《清史稿》认为,这些志书,“皆得体要,为世所推”。纂修志书的同时,他写出了《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和《修志十议》等文,悉心研讨方志渊源性质、体例、功用及编纂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方志理论。章学诚关于方志学的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点:
首次提出“志属信史”的观点,对地方志的性质作了科学界定,明确了方志的性质;力排陈说,提出了“志乃史体”“志乃史裁”“志属信史”“方志为国史要删”“方志乃一方全史”等主张将方志纳入史书范围,认为史书与志书具有同样的性质和作用。他说——
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转变,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他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其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 END -
作 者:王振羽
王振羽,国家一级作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文章来源:《南京史志》 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审核、发布: 朱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