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章學誠——中國曆史上的傑出史學理論家,有《文史通義》《校雠通義》等傳世,被稱作是中國古典史學的終結者,有“浙東史學殿軍”之譽;與此同時,他還是中國方志學理論的創始人,主修了《和州志》《永清縣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十多部志書,創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義例,是中國曆史上當之無愧的方志學泰鬥。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乾隆三年(1738年),章學誠出生于浙江會稽東鄉,也就是今日紹興上虞的道墟鎮。他原名文镳,字實齋,号少岩,其先祖自福建遷入浙江。章家族祖章慎一,在元代末年本躬耕于垅畝,看天下紛亂,便聚衆起事,有澄清天下之志,後見朱元璋大功即将告成,便急流勇退,歸家農耕。到了清代乾隆時期,章氏一族人丁繁衍,已有萬餘。章學誠祖父章如璋,為一喚做候選經曆的小官,家有藏書,史載他——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章學誠的父親章镳,少孤,先祖遺書散失,但他讀書不辍,是乾隆七年(1742)進士,乾隆十六年始任湖北應城知縣。據說,章镳——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章學誠緬懷其父親章镳生前行狀,有這樣的文字叙述——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由此可見,章學誠大體上也算是書香門第,家學淵源有自。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章學誠幼時多病,資質魯鈍,記憶力尤差,“日誦才百餘言,辄複病作中止,十四受室,尚未卒業四子書”。但其父親章镳勤于治學,對其能循循善誘。十四歲的章學誠跟随父母離開浙江,前往應城。此時的章學誠,童心未歇,盡管父親為他延請擅長舉業的塾師,可他不肯習作應舉之文,而喜歡泛覽群書,興趣趨近于史學。他曾試圖取材于《左傳》《國語》等書,改編為紀傳體史書,名日《東周書》,暗自經營了三年之久,被館師阻止而作罷。當時他“自命史才,大言不遜”。然而,基本功較差,“于文字承用轉辭助語,猶未嘗一得當也”。章镳因故罷官後,十餘年間輾轉于湖北應城和天門兩縣書院,舌耕艱辛,自不待言,唯有寄希望章學誠能夠争取功名。而章學誠年歲漸長,“稍知人世艱難,反顧其業,未有可以應世用者”,他不得不走科舉考試當時這條讀書人的唯一一進身之階。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 古代科舉考試

乾隆二十五年(1760),23 歲的章學誠首次赴北京應順天府鄉試,铩羽而歸。隔一年再赴鄉試,又名落孫山,于是就學于國子監。此後在京師大學土朱筠門下,得以盡覽其豐富藏書,并與往來朱門的名流學者研讨學術源流及異同,學業大進。乾隆二十八年夏,章學誠請假出都,省親湖北,其時,其父章镳正在天門書院做講席。次年冬,章镳主持編纂《天門縣志》,年方27歲的章學誠參與其中,還寫了《修志十議》一文,對編修方志提出了十條系統的看法。

其主要觀點:一是志乃史體,是以“體裁宜得史法”,方志的編寫應仿照紀傳體史書,并提出“藝文”部分不能濫入詩文,詩文應另編文選作為志書的輔佐等建議;二是方志應當“可為國史取材”,是以必須“詳贍明備、整齊劃一”。為此,他提出地方上“平日當立一志乘科房”,以儲存有關資料;三是編寫方志應有所“創特”,“非苟然為者”,使之不僅為一邑之書,而“實為天下之書”。這些見解,是章學誠博覽群書,大量參閱古今方志,并加以認真分析思考而形成的觀點,卓然而立,新人耳目。由此可見,章學誠在編修方志領城已經具備了較高的學術造詣。章學誠從此确立了方志是一方全史的認識,這使他在此後的修志活動中能夠密切結合其史學研究,為建立自己的方志學及史學理論開拓了廣闊前途。

乾隆三十年(1765),章學誠到京師第三次應順天府鄉試,依舊黯然落榜,卻認識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位知音沈業富。經沈業富介紹,章學誠不久便正式拜投翰林院編修朱筠為師。當時京城,朱筠與沈業富、翁方綱、張曾敞有所謂學界“四大金剛”之譽。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 朱筠

章學誠得到朱筠幫助甚多,他也不負所望,極為刻苦用功,讀書購書不辍。京師數載,他還曾去拜訪過戴震。戴震,字東原,是乾隆年間一流學者,經學考據大師,也是傑出思想家。戴震的言論對章學誠震動很大。戴氏的治學途徑是:“是以明道者,詞也;是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也就是說,必須通過訓釋字句以解經,才能進而明道,即得出理論上的認識。戴震初見章學誠,便以權威的姿态教誨以治學途徑,自稱——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這一番議論,緻使學識未深、一向疏于訓诂考證的章學誠陷于沖突與彷徨之中,自覺“我輩于四書一經,正乃未嘗開卷,可為慚惕,可為寒心”。這種心情,明确表露于章學誠在乾隆三十一年的《與族孫汝楠論學書》之中。是堅持原先“别出意見,不為訓诂牢籠”的獨自治學道路?還是改弦更張,從事經史考據?章學誠必須作出抉擇。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乾隆三十二年(1767)秋,眼看“日月不居,坐成老大”,章學誠迫于生計,接受了修撰《國子監志》的委任。乾隆三十三年,章镳卒于應城之後,全家有十七、八口皆來北京,章學誠又要做學問,又要養家糊口,又要參加科舉考試,生活重擔越發沉重。他隻得寫信請求老師朱筠幫助他尋求編書之職,“此直生死之關,夫子大人,當有以授之”。其境遇窘迫的程度由此可以想見。乾隆三十六年秋,朱筠提督安徽學政。章學誠跟随朱筠一道離京,到了安徽太平使院。章學誠出都後的第二年初,又經朱筠介紹,應和州知州劉長城之邀,編修《和州志》,這是章學誠生平第一次獨自運用自己提出的方志理論進行實踐操作,很可惜,書稿剛成,朱筠調離,修志之事,半途而廢。章學誠隻好将志稿别存為20篇,今存于《章氏遺書外編》。

乾隆四十二年(1777),章學誠再鼓餘勇,硬者頭皮、下場一搏,終于蒼天有眼,鄉試中舉。翌年,好事再來,終成進士。但歲月消磨,雞肋餘溫,這一年,章學誠已到不惑之年。此時,他的父親章镳去世已經十年了。章學誠痛切地說道:晚登甲第,痛先君子不及見也。章學誠中進士之後,得授國子監典籍,但他自以為“迂疏”不合世用,不願入仕,曾先後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又應邀到永清,續修《永清縣志》,他傾心用三年之力,大功告成,赢得口碑。章學誠在編修《永清縣志》的同時,又完成《校雠通義》一書,這是章學誠一生最為得意的著作之一。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乾隆五十二年(1787),已到半百之年的章學誠,終于在困頓無助之中,得到了一個知縣職位。但章學誠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放棄了,他在一首詩中表明心迹——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章學誠決心下定,以學術為志業,他在朋友引薦之下前往河南汴梁,投書河南巡撫畢沅,這就是著名的《上畢撫台書》,欲借畢沅之力編纂《史籍考》。次年,章學誠就前往歸德,主講歸德府文正書院,并在畢秋帆大力支援之下,在開封啟動編纂《史籍考》工作。但由于畢沅遷任任湖廣總督,《史籍考》的編纂迅即陷人僵局。無奈之中的章學誠,于乾隆五十五年到武漢入畢沅幕府,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同時繼續編纂《史籍考》。

乾隆五十九年(1794),漂泊異鄉四十多年的章學誠傳回故裡。嘉慶四年(1799),乾隆去世,和珅垮台。已經62歲的章學誠雖然已經“華發盈颠,兩耳重聽”,但還是老骥伏枥,寫成《上執政論時務書》《上韓城相公書》《再上韓城相公書》《三上韓城相公書》《上尹楚珍閣學書》《與曹定軒侍禦論貢舉書》等政論文章,慷慨陳詞,溢于言表,并一再申明他“惟以文墨度窮,豈别有希冀?可為世用,自可涼無幹進之嫌”。

嘉慶五年(1800),章學誠雖然貧病交迫,雙目失明,仍舊手不停揮,《浙東學術》《邵與桐别傳》等文即在是年完成。蕭山汪輝祖在其《病榻夢痕餘錄》中說:是年春,章學誠“病瞽,猶事論著,倩寫官錄草。”嘉慶六年夏,章學誠又為汪輝祖作《豫室志》,“中有數字未安,郵筒往反,商榷再三。稿甫定而疾作,遂成絕筆”。這一年十一月,章學誠這位一代史學大家,溘然病逝,得年63歲,安葬于山陰芳塢。

章學誠一生颠沛流離,窮困潦倒,“江湖疲于奔走”,卻“撰著于車塵馬足之間”,《清史稿》說“學誠好辯論,勇于自信”,“視唐宋文體,夷然不屑”。章學誠用畢生精力撰寫了《文史通義》《校雠通義》《史籍考》等論著,其《文史通義》與唐代劉知幾的《史通》齊名,倡六經皆史,力主史意,将中國古代史學理論推向高峰,并為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雙璧”。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章學誠是方志學之祖。他從27歲起随父纂修《天門縣志》,就着手撰寫方志論文。他從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的20年間,陸續纂修或參修的志書有《和州志》《永清縣志》《大名縣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預修有《麻城縣志》《常德府志》《荊州志》等。《清史稿》認為,這些志書,“皆得體要,為世所推”。纂修志書的同時,他寫出了《方志辨體》《方志立三書議》《記與戴東原論修志》和《修志十議》等文,悉心研讨方志淵源性質、體例、功用及編纂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方志理論。章學誠關于方志學的見解,歸納起來,大緻有這樣幾點:

首次提出“志屬信史”的觀點,對地方志的性質作了科學界定,明确了方志的性質;力排陳說,提出了“志乃史體”“志乃史裁”“志屬信史”“方志為國史要删”“方志乃一方全史”等主張将方志納入史書範圍,認為史書與志書具有同樣的性質和作用。他說——

自他之後,方志就有了“學”!

章學誠方志編纂思想的重心有過兩次轉變,從關注方志的藝文著錄轉向關注如何儲存地方掌故,從企圖在方志書志部分儲存掌故轉向方志”志”體與掌故分立。他在總結前人修志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書”“四體”“方志辨體”和建議州縣“特立志科”等重要觀點,創立了方志學,進而奠定了其在清代史學上的重要地位。

- END -

作 者:王振羽

王振羽,國家一級作家、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編輯。

文章來源:《南京史志》 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提供

稽核、釋出: 朱振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