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作者:热爱历史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六篇 魏晋南北朝

第二十一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中国历史上,魏孝文帝的改革至关重要。这次改革使北魏的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对我国多民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

网络配图

《吸收中原文化的孝文帝》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之后,北魏政权更替了3个皇帝,政治腐败,引起人民不断反抗。

再后来,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氏以太后身份杀了专权的大臣乙浑,刚满4岁的太子拓跋宏即位。拓跋宏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孝文帝。冯太后则被尊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20年,实际上掌握着政权。拓跋宏在位期间,他实行的一系列重要改革,不少内容是由汉族出身的冯太后直接决定和实施的。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40亩,妇女每人20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开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更加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增加了。

孝文帝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就一定要吸收中原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市东北)迁往洛阳。可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就提出要大规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对,最激烈的是他的叔父拓跋澄,他在朝廷里威望很高。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他单独召见拓跋澄,自己的叔父说:“你以为我真的要出兵吗?其实,我觉得平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武官员迁都中原。”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了魏孝文帝主张。

公元493年,孝文帝亲率步兵、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一个月,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北魏孝文帝改革

《移风易俗》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乘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了。孝文帝却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要被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大臣们听了,也就没有反对。虽然许多官员不赞成迁都,但听说可以停止南征,也只好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这边安排好后,派叔父拓跋澄回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贵族中有反对的,但最后都被孝文帝说服了。

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国都迁到洛阳后,孝文帝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后来,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30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30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姓拓跋,从这开始改姓为元。

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