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冯友兰三兄妹同入北大都是一级教授 需要什么样的家风教育培养?

家是一个人安定下来、培养道德的起点,也是一个人无尽的情感和精神关怀。家庭作风是家庭或家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基于民族文化根源的集体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是一股深深植根于人心的无形力量,家庭培养是言行的本质,家谱是家族传承的有力证据。

<h4>作者 方继晓

</h4>

冯友兰三兄妹同入北大都是一级教授 需要什么样的家风教育培养?

<h5>冯友兰</h5>

在北京方智博物馆举办的"家谱家谱家育会展"向观众展示了家风的模式、家谱工资、家庭培养的精髓,比如梁启超的子女非常优秀,被誉为"一个学科的三位院士,九个儿子才俊";谭人的第七代"严格做艺术,孝顺地统治家庭"。笔者参观展览,感受不已,不禁想起了中国学术界著名的"冯家三妹"。"冯家三兄妹"指的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静兰、著名文史专家冯元军,他们是兄妹,三人都是一流的教授,这在华文教育界极为罕见,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成就和贡献更值得称道。

有五个冯兄妹:大哥冯新兰,长女冯文兰,次子冯友兰,三子冯静兰,小女儿冯恭兰(后改名舒兰,名叫元君)。冯新兰早逝,冯文兰早成妻。冯友兰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最大,是哲学巨人;冯景兰是教职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领域的长者,中国矿藏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冯元军早年与冰心等人同样出名,20世纪30年代,他与宾心、丁玲一起成为散文界的著名女作家,后来她成为从文学到学术的知名学者。

<h4>兄妹三人一起进入北京大学</h4>

冯氏家族是中原地区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贵族家庭。时至今日,河南省唐河县旗邑镇仍保留着冯家的故居。冯家的祖籍是山西高平,冯友兰晚年在《三松堂自我介绍》中说:"听着家族的传说,冯家的祖先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唐河琦颖做生意,然后定居在这里。

冯友兰三兄妹同入北大都是一级教授 需要什么样的家风教育培养?

<h5>冯友兰和冯静兰全家都笼罩在阴影之中</h5>

冯家是一个书屋。冯有兰的爷爷冯宇文山师文,父亲冯淑侯是清光绪鹏书(1898年)可金石,他的叔叔和叔叔也是秀才。据冯元君回忆,她年仅六七岁时,在母亲吴夫人的带领下,她和两个哥哥冯有兰、冯静兰一起去湖北省重阳与父亲团聚。当时,冯淑厚被分配到两湖总督张志东,他在武昌做外交事务,其中之一就是经营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冯淑厚被任命为武昌"方言学校"会计委员会成员(即外国汉语学校秘书长)。当时方言学校的校长(相当于校长)是武昌省长梁定芬,忙于公务,梁氏没有时间处理学校的事务,实际的学校事务都由冯书厚负责。由此可以看出,冯淑厚对新型教育非常熟悉,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他在家里开设了一个书房,请"老师教读者"给三个孩子上古汉语、算术、写作和作文课。

冯家三兄妹的母亲吴清芝,是一位懂诗、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女性,曾任当地女校长。在子女的教育方面,除了教孩子诗歌和经文外,吴夫人还聘请了一位名师严格培训,从未取消对小凤元君的严格爱。冯友兰曾经解释过:"家也是小社会,有一种家庭时尚,也就是说,所谓的家庭风格也是。一个人可以被描述为他的家庭风格。"家居风有稳定、定向、调节,是家庭生活各个层面的"小气候",有其自身的春风人、夏雨人的作用。这种"转变"在于平常的耳对耳,也就是平常的微妙,只是在正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在冯家,孩子,无论男女,七岁就上学,接受私立学校教育。而且允许女孩上私立学校,这是当地第一所,所以冯家世代相传,培养了才华横溢的女性。冯有兰的姨妈冯世君,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不幸病逝,年仅十八岁,冯家将她一生的诗集为《梅花窗诗草》。

冯氏三弟妹都按《论语》、《孟子》、《大学》、《忠庸》的顺序读《诗篇》、《书》、《李书》、《音乐》、《春秋》等顺序。一本书必须从头到尾阅读,这被称为"宝本"。此外,冯宇文三兄妹的爷爷冯宇文还为孩子们买了一本新书,名为《地韵》,一本流行的地理书,当时被认为是"新书"。在新旧教育的同时,爷爷也特别注重孩子的艺术修养,聘请老师教他们画画。冯敬兰对绘画的理解程度最高,后来他的地质素描受到高度赞扬,这是他早年奠定的基础。

1915年,冯有兰考入北京大学。1916年,冯静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北京大学的校风相对自由,冯友兰喜欢听著名教授黄侃的讲课,还写了一些古诗送给黄先生,黄先生也加点写赞美。冯友兰回忆道:"我的这种课外学习,其实在我的家庭中发挥了作用,就是我把自己的知识和半知半解传授给了我的妹妹元君,带领她走上了文学之路。

1923年夏天,冯元军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同年被北京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录取。

兄妹三口都进入了北京大学,这在当时是罕见的。而兄妹三弟出国,更是少见。1918年夏天,冯敬兰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公费赴美留学,进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学,1921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矿藏、岩石学和地质文献。1919年9月,冯友兰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1923年,冯景兰获得硕士学位,冯有兰也完成了学业,通过了论文答辩。随后,兄弟俩和其他同学通过加拿大回到了中国。此后,冯有兰走上了中国哲学的研究道路,成为一代大师,而冯敬兰则从此投身于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探。冯元军在多所大学任教,1930年他与著名学者陆干如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35年获博士学位回国。

因为三兄妹各自学哲学、地质学、文学,所以合作的机会并不多。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冯友兰和冯元军曾经合作过,他们共同订购了小说《错路灯》的前26遍,该小说于1927年由北京公园印刷局排版出版。说起这事,我想起了两年前,在一位跑旧书的朋友家里,看到过冯氏兄妹订购的这份手稿,至今仍不明白这份手稿是怎么在街上丢失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完成学业回到中国后,冯有兰和冯静兰虽然专业不同,但总是在同一城市一起工作。他们最初都在中州大学、河南省立大学任教,冯有兰担任文科主任,冯静兰担任矿产地质系主任。后来在北京任教,冯友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冯敬兰在清华大学地球科学系任教,1957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小妹妹冯元君一直离两兄弟很远,独自奔跑,当然也有志同道合的丈夫陆沐茹的陪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勘如和冯元军南下广东、四川,先后在中山大学、东北大学服役,后来又南迁。1945年7月,他们随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继续在中文系任教。1947年秋,应山东大学校长邀请,冯元军、陆干如赴到山东大学文学院任教。

<h4>冯友兰:人生有四个境界</h4>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当时从北京大学毕业一年的冯友兰反应积极,与几位朋友创办了《心声》杂志。他在致辞中指出:"这本杂志的目的是引进外部思想潮流,用良知表达思想,以打破社会和教育的刻板印象,唤醒他们的梦想,指明未来之路,推动他们进步。同年年底,冯友兰赴美考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开始了自己的哲学研究之路。从1939年到1946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名为《甄元所著》。正是通过《镇元六书》,他创立了新的理论思想体系,使他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冯友兰三兄妹同入北大都是一级教授 需要什么样的家风教育培养?

<h5>冯友兰和夫人</h5>冯

冯有兰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位获得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他曾经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这与任何其他个体都不完全相同。他认为生命有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是第一个写出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著作的人,把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著有《新理论》、《新事件论》、《新世界训练》、《新原创人》、《新原创道》、《新知论》等著作,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说,冯有兰以中西方哲学互补的理念和形式,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现代化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和尝试。《三史讲古今,六书真元》,冯有兰对自己一生学术活动的总结和总结,表达了他毕生的学术追求,也凝聚了他毕生学术成就的价值和人生。

曾获毛墩文学奖的作家宗溥在《我的父亲冯友兰》中回忆道:"我父亲曾经提出,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们领略过去和现在的美丽。他原本想在完成大书《中国哲学史新编》《余生笔记》后写一些艺术感受,这本大书已经成为一部《论形象》,从杜甫的《丹青导言》开始,探讨艺术创作。然而,"新版"之后的余生却非常短暂,他已经泪流满面,不得不带着脑海中的"非常奇怪的理论"走开。那些发光的"非常奇怪的理论"中有多少,内容是什么,可以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增添什么样的活力,永远无法知道。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遗憾。"

虽然是著名哲学家,但冯有兰的诗歌天赋也不错。抗日战争期间,他随北京大学南下迁,在前往西南联合大学的途中,他写的三首诗广为流传,其中一首是:城战败,太阳黑了,留下了妻子和孩子。孟光没有把它送到门口,生怕招聘人员看到泪痕。

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也是冯友兰创作的,歌词发给了《满江红》:

长征,五代宫阙辞职,停了一会儿,衡山响水,临别了。绝对移植框架干燥,九州洒上李元血。吹得和茄子吹得一样多,琴弦在山城里唱,爱情被割断。成千上万的耻辱,最后的鲜血,中兴,需要人。是一进三户,很难打破。担心新的国家命运,忍受以前的哲学是多么困难。要被逐出邱口,傅沈静,还给燕杰。

根据冯友兰的说法,这句歌词表达了"镇霞七园"的含义。在《冯有兰的自我学习描述》中,冯有兰解释说:"所谓'镇远时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期。当时,我以为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中国的大部分领土,把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文化机关赶到了西南角。历史上,曾有过金宋南都,南都人没有一个能够活着回来。但是,在这场抗日战争中,中国必须取得胜利,中华民族必须振兴。这一次,"南都"的人必须活着回来,这被称为"镇霞齐院"。这个时期被称为"镇元时间"。"

日本投降后,西南联合大会解散,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上时,西南联合大学竖立了一座纪念碑,题词也是冯友兰写的。铭文中的铭文概括了联合校歌《千秋的耻辱,雪的尽头》的含义。看到敌人,像烟一样熄灭,大统一,不倾斜。中兴通讯,追随过去的精神...沈景福,也是燕杰"。

冯友兰先生也擅长书法,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经常被请来写,而且喜欢亲手录下陆佑的《书石》诗寄给朋友。几年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了一本名为《文人墨迹百年》的书,其中收录了冯先生的两部书法作品,其中一部被转移到西藏,由陆方雯的《书事》诗冯先生手写:鸭绿桑谦耗尽了汉天,川风将巅峰传给了祁连。优点在于你和我,但我讨厌没有人在鞭子上快速。

中华民国32年(1943年)4月,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冯先生还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冯先生写的这首诗有多少部分无法证实。但是,有多少获得过冯先生水墨宝的人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境界呢?

<h4>冯景兰:"丹霞地貌"的首次发现</h4>

冯敬兰先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50余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在两光地质、川康铜矿地质、玉溪矿砂地质、黄河、黑龙江流域新构造运动、工程地质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对矿床的共生、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出了"闭合成矿理论",他共同编辑的《矿床原理》是矿床的系统专著和教科书。

冯友兰三兄妹同入北大都是一级教授 需要什么样的家风教育培养?

<h5>冯静兰</h5>

中国有许多以"丹霞地貌"闻名的旅游景点,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丹霞地貌"最早是由地质学家冯景兰发现的。1927年,冯景兰注意到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广泛分布的第三纪(6500万~165万年前)红砾石地层。在丹霞山区,厚达300至500米的岩层被流水和风等风化侵蚀,形成堡垒般的山峰和集群,各种奇石、石桥和石洞。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个独特的地貌景观,将形成丹霞地貌的红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丹霞"一词来源于曹丕的《芙蓉池诗》:"丹霞夹着明月,星星从云层中出来",意思是天上的彩虹。冯景兰在论文中阐述了丹霞层发育形成的特征、分布和原因,他说:"三级红岩的底部往往是深而坚固的砂岩和砾岩,经过侵蚀,悬崖和陡峭的墙壁笔直,就像人造坚固而强大的海岸的堡垒, 我不知道它是天地造的......"2010年,以"丹霞地貌"为内容的"中国丹霞"被选为"世界自然遗产"。

抗日战争期间,冯静兰除了在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忙于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在云南、康(西康)、四川、钱等地寻找矿藏的任务,对铁、钴、铝、煤、铅、石油等资源提出了宝贵的见解。 和西南地区的水利。他的女儿冯忠超在回忆录中回忆道:"翻开我父亲1940年关于川西和康东(西康)高山的矿产勘探的研究报告,如大渡河、金沙河、西昌、泸定、兴晶、康定、贡嘎山和飞雪岭,正版记录了极其宝贵的铜、铁、铅的概况, 探险队获得的锌等地质矿物,但通过记录行程的文字和台词,我们也可以看到遥远的危险,难以忍受的热量和同胞的牺牲。报告的支付是"惊慌失措的冯景兰",但报告的组织方式却如此清晰,概述如此丰富简洁,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时是专注而冷静的。在抗日战争的最低点,父亲在晋江月之夜,在四川最南端做地质调查时,写了一首充满蔑视敌人的诗,"神舟杨果郭郭峰,跳梁小丑任宗恒......能克服挫折,真正的勇气,不耐烦磨练非英雄。冲走国家的兴衰,整顿千百万士兵......"在极其艰难的抗日战争中,英勇的中国人,牢牢地坚守着不屈不挠的脊梁。"

<h4>冯元军:从作家到学者</h4>

冯元军出生于1900年9月4日,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一二岁时,她能够背诵诗歌和填词,被称为才华横溢的女人。1923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在中国文坛上与苏雪琳、陆寅、冰欣不相上下,是一位才华横溢、独具特色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大多以年轻男女的爱情悲剧和挣扎为题材,写得好,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肯定,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她投身于古典文学研究,是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研究的先驱。她的古典文学研究作品包括《宋慈导论》和《古剧评论》。

冯友兰三兄妹同入北大都是一级教授 需要什么样的家风教育培养?

<h5>冯淑兰</h5>

《古戏谈》一书是冯元君写的一篇关于1935年后十年古剧的研究文章,冯元君在1945年12月写的《古戏谈》序言中写道:"当我开始整理手稿时,母亲在家乡病倒了,不久后就去世了。在清光绪失去父亲三十四年之后,这是我遇到过的最悲伤的事情。我和她在中华民国已经相处了二十四年,现在我已经在中华民国呆了整整十年。《古剧四审》等文章的写作,在这段时间的尽头留下了十年,每一段的墨迹更是哭泣的母亲们的酸泪。"

冯元君的母亲于1944年秋在家乡唐河去世,享年八十岁。当时,悲痛欲绝的冯友兰,代表弟弟荆兰、元君,做了一行一句祭文。冯友兰后来回忆说:"妈妈是我这辈子最敬佩的人,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如果说祭坛文中有什么"溢出的美",那就是她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个完美的人,我没有说这个限制。另外,还有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她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表扬他......"由于当时的乱象和交通不便,远在四川的女儿冯元君没能回家送母亲。冯元君曾回忆起她的母亲吴夫人曾嘱咐她:"你不能聪明,你一定要读得踏实,一步一步,就像你的大哥一样。虽然你大哥不如你二哥聪明,但他却在不停地前进,永不止步......"慈爱的母亲的教诲,对冯元军后来走上文学创作和古典诗歌研究之路起到了启迪作用。因此,冯元君后来每当读到母亲的事,或者在给朋友的信中或文章中提到她,他总是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从不忘记母亲对他的教导。

1947年1月,商务印制的《古剧叙事》出版,她将稿费捐赠给家乡河南大学文学院,设立"唐河夫人奖学金"。她在给学校的一封信中说:"来自吴训健先生:第一位母亲一生非常重视女性教育,并因此继承了她的遗产,并在你们的文学院设立了'唐河枫夫人奖学金',以纪念《信书》赚到的两百万元。每年赚取的利息由医院中表现最好的Yu女孩分配,详细方法由您的学校决定。景熙慧云是一朵莲花......"

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没有看到这个版本。1956年,作家出版社重印了《古剧评注》,这是我在北京宝国寺的一个旧书摊买的。可惜的是,在这个版本中,冯元君在序言中删去了1947年版中关于回忆母亲的一段话。

冯元军和丈夫陆干如于1947年夏天来到山东大学任教,并在这所大学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后的三十个春秋。冯家三兄妹中,冯元君去世最早,1974年6月17日在济南因癌症去世。两年后,冯景兰在北京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冯友兰于1990年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20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