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安(1901-1969),原名主,直淮,字渔,湖北省黄冈人。1922年,就读于武昌中文大学教育系。1926年毕业,任教于武昌城城中学。次年,他加入了北伐,并在军事教学团担任政治教官。1928年,他与郭文贵一起翻译了《资本论》。次年,他前往日本学习政治经济学。1931年回国,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1933年任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社长。然后去了德国、日本从事研究。1935年底,他回到中国,继续翻译《资本论》。1937年,他被任命为中国作家抗日协会的执行委员。1940年任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院长,教授高等经济学、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课程。1944年任福建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1945年任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经济系主任。1950年至1969年任厦门大学校长。主张"厦门大学要面向大海,面向东南亚和海外华人,服务千百万海外华人",支持东南亚研究和海洋研究成为专科,反对强调轻写作,强调文理协调发展,倡导"自学自己的研究"和"专攻",支持陈景润的数学研究。曾获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系理事、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福建省副理事长,翻译著作《资本论》、《国富论》、《政治经济学》、《税收原理》,著有《经济学史》, 德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纲要,中国经济的原始理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社会科学新理论,政治经济学史,中国官僚政治和官僚资本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研究,人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中文。关于中国地主封建制度理论的《资本学研究》和《政治经济学史》等教科书和著作。

王延安(1901-1969),湖北省黄冈市人,中国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传播者,"中国经济学"的创始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王亚楠先生被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会议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并执掌厦门大学19年。他和同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的马云也称"南王北马",因为他们在经济学方面取得了杰出的理论成就。作为声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楠先生是一位以《资本论》为题的博学、见多识广的西方思想巨人,其研究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史等领域。他的学术著作体现了"中国、实践、批评"三大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评论说:"王亚楠先生不仅是一位翻译家、教育家或经济学家,对《资本论》的理解非常清晰。不仅翻译了《资本论》,王亚楠先生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旧经济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著作,包括《中国经济原著》《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纲要》《中国的官僚政治研究》等等,我也读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里程碑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写作的伟大科学著作之一,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共产党宣言》手稿和《首都》第一卷添加到《世界记忆名录》中。在1930年之前,中国没有《资本论》的完整中文译本,甚至没有个别章节的中文译本。自1930年以来,中国学者一直在翻译《资本论》。陈七秀、潘东洲、王神明(王思华、鄂林)、侯外语禹颖(玉樞)、吴半农等,已经翻译了其中的一些章节、子卷,并正式出版。然而,直到1937年,中国还没有《资本论》的完整译本。完成这项惊人工作的任务落在了郭先生和王亚楠先生这两位年轻人身上。
1928年,王亚楠先生和郭先生在杭州大佛寺结婚,共同确立了翻译《资本论》一书的雄心壮志。由于《资本论》涉及大量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范畴,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准确翻译,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西方古典经济学经典、经济史的经典著作的翻译入手。王亚楠先生曾前往日本,研究过欧洲。在东京生活期间,除了翻译、写作、学习日语和德语外,他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受日本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平郎的影响。在德国逗留期间,王亚楠先生与德国工人阶级接触,真正了解了德国的历史、现状和风俗习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理解。在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和资本的发源地,他收集了大量西方经济学数据,深入研究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密切关注西方经济的发展。在此期间,他独立翻译和共同翻译了九种翻译,成为向中国学术界介绍西方古典经济杰作的典范。其中,郭文贵、王亚楠翻译的郭文贵《国富论》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被引用次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权威译本。
《磨刀不误砍木工》,经过10年的艰辛,郭和王亚楠先生翻译的《首都》三卷终于在1938年由读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译本。他们的翻译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国人民的解放乃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自《资本论》三卷出版以来,几代中国人深受其影响,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思想。1938年,毛泽东拿到郭王《都市》的译本后,开始认真学习,用铅笔画了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的大部分内容(包括一些注释),用铅笔和蓝色铅笔勾勒了第三卷第13章至第20章、第37至39章的一些段落, 原著中的错别字被纠正,原书中不恰当的标点符号被纠正,缺失的单词被一个接一个地添加。这套由毛泽东亲自改正和注释的书籍,现保存在中南海,成为稀有珍贵的文物。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良家河还是清家一员时,特别赞扬了郭王翻译的《资本论》,他读了三遍,做了很多笔记。
为了完善《资本论》的译本,王亚楠先生和郭先生一起对《资本论》的旧译本进行了两次修改,分别是1952年至1953年和1963年至1965年。由于翻译的卓越性,郭王的《资本》译文洗礼,被公认为一本好书。1955年,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央编纂局开始用俄文编纂《马克思和恩格斯集》中文版,即《汉文全集》第一版。《马克思和恩格斯中文》第一版历时30年,到1985年,它已经出版了全部50卷,共53卷,其中第23-25卷是《资本论》的第1-3卷。中央编纂局在翻译《资本论》第一卷时,逐一比较郭王的译本,而在翻译《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时,则直接根据郭王的译本进行修订。
王亚楠先生翻译《资本论》的目的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1932年,由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中国作家抗日协会"在上海成立,17名成员当选为执行成员,1937年王亚楠先生成为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王亚楠先生患有严重的精神崩溃和胃溃疡,但他仍然以极大的毅力积极参与抗日救援运动,坚持翻译和宣传工作。1940年9月,王亚楠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他团结了许多进步的教授。1944年,他应邀到战争期间的福建省政府永安,担任福建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不仅使研究所成为学术研究的高地,而且成为特殊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和抗日战争的前沿。1945年秋,王亚楠先生担任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主任、系主任,聘请了包括郭文贵在内的一批进步教授到厦门大学任教,大大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厦门大学的传播,成为"东南民主的堡垒"。
马克思在《资本论》法文的序章和跋涉中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那些不怕在崎岖道路上努力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荣耀的顶峰。"王亚楠先生也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传播真理,在实践中成长为坚定的革命理论家。
中式资本
1939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次年发表《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王延安先生提出了"用汉语学习政治经济学"等创造性和重要的理论问题,并开创了"中国经济学"并付诸实践。
王亚楠先生在给中山大学经济系学生的公开信中说:"我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写作、自己的写作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并按照这个体系,将其延伸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可以看出,王亚楠先生在翻译《资本论》的过程中,逐渐将其"内化",不仅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触及了旁路,一个接一个地将其扩展到政治、哲学、历史、文化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他用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问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经济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理论创新。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的特殊性是统一的,努力把资本论的原则和方法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本书遵循"资本论"范式,考察和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形式和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典范,被称为"中国式资本"。
中国经济的初论是中国经济学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1955年,《中国经济原始理论》由日中经济研究会翻译出版。1957年,人民出版社重印后,改名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1958年,莫斯科社会经济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俄文版,书名是人民出版社重印的一本书。1998年,该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大经济著作"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前唯一出版的经济著作选编。在王亚南诞辰100周年大会暨座谈会上,全国民主联盟原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陶大昭教授评论说,王亚楠先生的《中国经济原始理论》是用科学制度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资本的基本范围和规律。这是延安先生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宝藏。"王亚楠不仅是中国经济学大师,也是中国经济学的先驱和实践者,"复旦大学洪元鹏教授、中国资本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综合大学资本研究会名誉会长说。他的代表在他的著作《中国经济理论》中灵活运用资本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于全面分析中国旧经济的起源、运行规律、长期停滞的根源和必然转型的前景具有重要意义。"两位学术前辈都高度重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对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王亚楠先生与时俱进,将研究视角转向研究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和新民主的经济形态。他运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出版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思想研究》等著作,提出了许多有远见的论断,对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制度进行了有益的讨论。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他投身于资本学研究,发表系列文章,对《资本论》的对象、制度和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有独到见解,形成了学术界公认的"国王学派"理论。除了学习资本论,他还在"广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等领域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果。可以说,在科研方面,王亚楠先生做到了"内"和"跳出框框",真正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研究中国官僚主义是一座工作之山
1943年夏天,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学者李约瑟访问了广东省的平市,与时任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的王延安进行了两次下意识的交谈。在分居的路上,李克强提出了"中国官僚主义"的话题,希望后者能从历史和社会方面来解释。王亚楠先生对平苏没有多加注意的问题感到尴尬,借口道:"没有研究,研究有收获后,再回来了解情况。从那时起,关于"中国官僚主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并迫使他回答这些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他写了《中国的官僚研究》一书。
我们知道,约瑟夫·李的话题不是空洞的。1954年,在他的伟大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的序言中,他首次提出了一个问题:在1世纪和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远远领先于欧洲同时代人,但为什么中国科学仍处于经验阶段,只有原始或中世纪的理论?现代科学诞生于16世纪以后的欧洲,这已被证明是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中华文明未能在亚洲产生类似的现代科学的障碍是什么?李显龙提出的上述问题,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反响,被称为"李小平的问题"或"李的提问"。1950年后,《中国科学技术史》第7卷的部分内容以论文形式提前出版。李克强就中国"亚洲官僚"的形成和缺陷,儒家思想在官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商人阶级的歧视和压制,对商业利润和企业家精神的持续压制,导致中国在现代科学等问题上失去影响力,进行了一般性讨论。显然,在李彦宏看来,研究中国官僚主义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部分。
经过近五年的酝酿和积累,王亚楠先生的第一本书《论所谓的官僚主义》于1947年9月在《泰晤士报》第2卷第1期中出版。随后又发行了一期不可收账本,到 1948 年 6 月,他在《时代与文本》杂志上发表了 17 本专著。1948年10月,他编纂了一系列专著《中国官僚与政治研究》,由上报文化出版社出版。王沪宁说,他在中国官僚领域的研究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副产品",也是"对非专业政治制度的盘问"。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从未像这份'研究'那样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在20世纪40年代,官僚资本猖獗,祸害如此之大,以至于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王亚南先生以理性的眼光,敏锐地洞察官僚资本与官僚的密切关系,努力探索两者的历史渊源,挖掘其缺点和根源,该书也因此成为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的开端,成为王亚楠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王亚楠用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从抽象到具体,从地方到全貌,对中国从秦汉时期到民国的官僚和政治形态进行了深刻的系统分析。王亚南先生指出:"中国社会的长期停滞,其实不仅是中国典型或特殊封建组织的长期生存,而且因为中国特殊的封建组织在政治上是采取中央集权的、专制的官僚形式,所以长期生存的我们特殊的封建社会制度,从一开始就与专制的官僚形式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是这本书最精辟的论点之一。
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政治制度史专著多达600部,专著近40部,数量不小,但内容仍主要以官方研究为主,基本按照历史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规范, 用历史证据、回顾、评价等方式来阐明各个章节体系的起源和演变,很少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审视政治制度的形式、实质、机制和得失。王亚南先生得益于《资本论》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显然,他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和方法论正值一个好时机。他不仅以经济结构为切入点,而且延伸到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特别是社会史领域,系统地将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环节来考察,试图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融为一体。
王亚楠先生将中国官僚主义作为一种具体的形式或制度进行探讨,通过对比研究,从"技术"和"社会"等方面揭示了中国官僚政治的基础、特点、演变和官僚作风及缺点。同时,他的研究接近政治学的规范,因此被称为"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中最理论化、最罕见的著作之一"和"20世纪30年代以来讨论的总结"。
该书自第一版出版30多年后,已重印和重印不少于20次。这从一个方面表明,它继续影响着几代学者,是一项珍贵的学术遗产。
马克思主义经济史的先驱
王亚楠先生的历史思想主要体现在经济史思想上,其特点是把经济史作为认识社会发展史的关键。他提出了著名的"地方经济理论",确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理论,科学分析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停滞发展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史的先行者。
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本质的争论,王亚楠先生自然没有置身事外。1936年,他的著作《中国社会经济史》在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探讨了亚洲的生产方式和中国奴隶制的存在。王亚楠先生认为,中国缺乏典型的奴隶制,封建社会不仅分为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两个阶段,而且与欧洲相比有着特别长的时间,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他反对一些学者简单地使用马克思主义"五阶段论"来玄学史。除了参加"中国社会性质辩论"外,他还在社会科学、文学史与哲学、学术论坛上发表了多篇历史文章。
王亚楠先生也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杰出理论家。1954年,他的另一部著作《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纲要》在上海由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着重分析了中国封建经济的本质、运动规律和超级经济剥削的特点,率先提出了中国地主经济制度灵活的理论,开创了中国经济史学派。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入手,他不仅揭示了中国两个发展阶段的封建社会特点,而且将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归于中国封建社会地主经济的一个特殊阶段, 而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
除经济史外,王亚楠先生还深入研究了经济学史,研究内容涵盖"西方经济学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两大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并有《现代世界经济导论》、《政治经济学史纲要》、《王亚楠经济思想史》等专著或论文。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从事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研究,计划撰写《毛泽东经济思想》和《经济学史》,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大学教科书),在他去世前要记得完成这两部著作。
综上所述,王亚楠先生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一步式学习的森林,具有深远研究的开创性学术人物。值得一提的是,王亚楠先生由于早期在日本和欧洲的经历,以及西方古典经济学知识的积累,从一开始就秉持着开放的世界视野,以国际视野分析中国的问题,其包容性的学术思想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具有略显重要的启迪作用和价值。
(作者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经济学年会制度与政治经济学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作者:张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