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安(1901-1969),原名主,直淮,字漁,湖北省黃岡人。1922年,就讀于武昌中文大學教育系。1926年畢業,任教于武昌城城中學。次年,他加入了北伐,并在軍事教學團擔任政治教官。1928年,他與郭文貴一起翻譯了《資本論》。次年,他前往日本學習政治經濟學。1931年回國,任上海暨南大學教授。1933年任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人民日報社長。然後去了德國、日本從事研究。1935年底,他回到中國,繼續翻譯《資本論》。1937年,他被任命為中國作家抗日協會的執行委員。1940年任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院長、院長,教授高等經濟學、中國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等課程。1944年任福建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1945年任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經濟系主任。1950年至1969年任廈門大學校長。主張"廈門大學要面向大海,面向東南亞和海外華人,服務千百萬海外華人",支援東南亞研究和海洋研究成為專科,反對強調輕寫作,強調文理協調發展,倡導"自學自己的研究"和"專攻",支援陳景潤的數學研究。曾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系理事、常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福建省副理事長,翻譯著作《資本論》、《國富論》、《政治經濟學》、《稅收原理》,著有《經濟學史》, 德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社會經濟史綱要,中國經濟的原始理論(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态研究),社會科學新理論,政治經濟學史,中國官僚政治和官僚資本研究,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研究,人口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中文。關于中國地主封建制度理論的《資本學研究》和《政治經濟學史》等教科書和著作。

王延安(1901-1969),湖北省黃岡市人,中國共産黨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重要傳播者,"中國經濟學"的創始人,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和傑出的人民教育家。新中國成立後,王亞楠先生被中央人民政府行政會議任命為廈門大學校長,并執掌廈門大學19年。他和同時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的馬雲也稱"南王北馬",因為他們在經濟學方面取得了傑出的理論成就。作為聲學領域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王亞楠先生是一位以《資本論》為題的博學、見多識廣的西方思想巨人,其研究領域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史、經濟史等領域。他的學術著作展現了"中國、實踐、批評"三大特點。習近平總書記評論說:"王亞楠先生不僅是一位翻譯家、教育家或經濟學家,對《資本論》的了解非常清晰。不僅翻譯了《資本論》,王亞楠先生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國舊經濟形态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出版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著作,包括《中國經濟原著》《中國地主經濟封建制度綱要》《中國的官僚政治研究》等等,我也讀過。"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裡程碑
《資本論》是馬克思畢生緻力于寫作的偉大科學著作之一,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著作之一,也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礎,被稱為"勞工階級的聖經"。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共産黨宣言》手稿和《首都》第一卷添加到《世界記憶名錄》中。在1930年之前,中國沒有《資本論》的完整中文譯本,甚至沒有個别章節的中文譯本。自1930年以來,中國學者一直在翻譯《資本論》。陳七秀、潘東洲、王神明(王思華、鄂林)、侯外語禹穎(玉樞)、吳半農等,已經翻譯了其中的一些章節、子卷,并正式出版。然而,直到1937年,中國還沒有《資本論》的完整譯本。完成這項驚人工作的任務落在了郭先生和王亞楠先生這兩位年輕人身上。
1928年,王亞楠先生和郭先生在杭州大佛寺結婚,共同确立了翻譯《資本論》一書的雄心壯志。由于《資本論》涉及大量的古典經濟學理論和範疇,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準确翻譯,他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從西方古典經濟學經典、經濟史的經典著作的翻譯入手。王亞楠先生曾前往日本,研究過歐洲。在東京生活期間,除了翻譯、寫作、學習日語和德語外,他還緻力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深受日本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平郎的影響。在德國逗留期間,王亞楠先生與德國勞工階級接觸,真正了解了德國的曆史、現狀和風俗習慣,獲得了豐富的情感了解。在馬克思的故鄉特裡爾和資本的發源地,他收集了大量西方經濟學資料,深入研究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密切關注西方經濟的發展。在此期間,他獨立翻譯和共同翻譯了九種翻譯,成為向中國學術界介紹西方古典經濟傑作的典範。其中,郭文貴、王亞楠翻譯的郭文貴《國富論》被認為是迄今為止被引用次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權威譯本。
《磨刀不誤砍木工》,經過10年的艱辛,郭和王亞楠先生翻譯的《首都》三卷終于在1938年由讀生活出版社出版,這是當時中國最完整的譯本。他們的翻譯工作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的無産階級革命事業、中國人民的解放乃至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裡程碑式的貢獻。
自《資本論》三卷出版以來,幾代中國人深受其影響,并從中汲取智慧和思想。1938年,毛澤東拿到郭王《都市》的譯本後,開始認真學習,用鉛筆畫了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的大部分内容(包括一些注釋),用鉛筆和藍色鉛筆勾勒了第三卷第13章至第20章、第37至39章的一些段落, 原著中的錯别字被糾正,原書中不恰當的标點符号被糾正,缺失的單詞被一個接一個地添加。這套由毛澤東親自改正和注釋的書籍,現儲存在中南海,成為稀有珍貴的文物。習近平總書記在陝北良家河還是清家一員時,特别贊揚了郭王翻譯的《資本論》,他讀了三遍,做了很多筆記。
為了完善《資本論》的譯本,王亞楠先生和郭先生一起對《資本論》的舊譯本進行了兩次修改,分别是1952年至1953年和1963年至1965年。由于翻譯的卓越性,郭王的《資本》譯文洗禮,被公認為一本好書。1955年,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中央編纂局開始用俄文編纂《馬克思和恩格斯集》中文版,即《漢文全集》第一版。《馬克思和恩格斯中文》第一版曆時30年,到1985年,它已經出版了全部50卷,共53卷,其中第23-25卷是《資本論》的第1-3卷。中央編纂局在翻譯《資本論》第一卷時,逐一比較郭王的譯本,而在翻譯《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時,則直接根據郭王的譯本進行修訂。
王亞楠先生翻譯《資本論》的目的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社會。1932年,由左翼作家聯盟上司的"中國作家抗日協會"在上海成立,17名成員當選為執行成員,1937年王亞楠先生成為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當時的生活條件很差,王亞楠先生患有嚴重的精神崩潰和胃潰瘍,但他仍然以極大的毅力積極參與抗日救援運動,堅持翻譯和宣傳工作。1940年9月,王亞楠先生在中山大學任教,在中國共産黨的影響下,他團結了許多進步的教授。1944年,他應邀到戰争期間的福建省政府永安,擔任福建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不僅使研究所成為學術研究的高地,而且成為特殊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和抗日戰争的前沿。1945年秋,王亞楠先生擔任廈門大學法學院經濟系主任、系主任,聘請了包括郭文貴在内的一批進步教授到廈門大學任教,大大加強了馬克思主義在廈門大學的傳播,成為"東南民主的堡壘"。
馬克思在《資本論》法文的序章和跋涉中寫道:"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道路可走,隻有那些不怕在崎岖道路上努力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榮耀的頂峰。"王亞楠先生也是這句名言的實踐者,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傳播真理,在實踐中成長為堅定的革命理論家。
中式資本
1939年,毛澤東首次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次年發表《新民主主義理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則同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受毛澤東思想的影響,王延安先生提出了"用漢語學習政治經濟學"等創造性和重要的理論問題,并開創了"中國經濟學"并付諸實踐。
王亞楠先生在給中山大學經濟系學生的公開信中說:"我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寫作、自己的寫作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經濟理論體系,并按照這個體系,将其延伸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可以看出,王亞楠先生在翻譯《資本論》的過程中,逐漸将其"内化",不僅以唯物主義曆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建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且觸及了旁路,一個接一個地将其擴充到政治、哲學、曆史、文化等諸多社會科學領域。他用最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國問題,緻力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和中國經濟體系的建設,特别是對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社會形态和曆史文化傳統的理論創新。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則與中國的特殊性是統一的,努力把資本論的原則和方法同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本書遵循"資本論"範式,考察和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形式和生産方式,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典範,被稱為"中國式資本"。
中國經濟的初論是中國經濟學的基礎,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新中國成立後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渡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淵源。1955年,《中國經濟原始理論》由日中經濟研究會翻譯出版。1957年,人民出版社重印後,改名為《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态研究》。1958年,莫斯科社會經濟文獻出版社出版了俄文版,書名是人民出版社重印的一本書。1998年,該書被評為"影響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十大經濟著作"之一,是新中國成立前唯一出版的經濟著作選編。在王亞南誕辰100周年大會暨座談會上,全國民主聯盟原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陶大昭教授評論說,王亞楠先生的《中國經濟原始理論》是用科學制度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 資本的基本範圍和規律。這是延安先生留給後代的寶貴精神寶藏。"王亞楠不僅是中國經濟學大師,也是中國經濟學的先驅和實踐者,"複旦大學洪元鵬教授、中國資本研究會副會長、全國綜合大學資本研究會名譽會長說。他的代表在他的著作《中國經濟理論》中靈活運用資本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對于全面分析中國舊經濟的起源、運作規律、長期停滞的根源和必然轉型的前景具有重要意義。"兩位學術前輩都高度重視這本書的學術價值。
解放戰争期間,國民黨對大陸的統治即将崩潰,王亞楠先生與時俱進,将研究視角轉向研究中國的社會經濟轉型和新民主的經濟形态。他運用《資本論》的基本原理,大膽地進行理論創新,出版了《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研究》、《中國社會經濟轉型思想研究》等著作,提出了許多有遠見的論斷,對中國特殊的經濟發展道路和經濟制度進行了有益的讨論。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他投身于資本學研究,發表系列文章,對《資本論》的對象、制度和結構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有獨到見解,形成了學術界公認的"國王學派"理論。除了學習資本論,他還在"廣義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方法論等領域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果。可以說,在科研方面,王亞楠先生做到了"内"和"跳出框框",真正融合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
研究中國官僚主義是一座工作之山
1943年夏天,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著名學者李約瑟通路了廣東省的平市,與時任中山大學經濟學教授的王延安進行了兩次下意識的交談。在分居的路上,李克強提出了"中國官僚主義"的話題,希望後者能從曆史和社會方面來解釋。王亞楠先生對平蘇沒有多加注意的問題感到尴尬,借口道:"沒有研究,研究有收獲後,再回來了解情況。從那時起,關于"中國官僚主義"的問題一直困擾着他,并迫使他回答這些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他寫了《中國的官僚研究》一書。
我們知道,約瑟夫·李的話題不是空洞的。1954年,在他的偉大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第1卷)的序言中,他首次提出了一個問題:在1世紀和15世紀,中國的科學發明和發現遠遠領先于歐洲同時代人,但為什麼中國科學仍處于經驗階段,隻有原始或中世紀的理論?現代科學誕生于16世紀以後的歐洲,這已被證明是現代世界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中華文明未能在亞洲産生類似的現代科學的障礙是什麼?李顯龍提出的上述問題,在國際學術界得到了廣泛的反響,被稱為"李小平的問題"或"李的提問"。1950年後,《中國科學技術史》第7卷的部分内容以論文形式提前出版。李克強就中國"亞洲官僚"的形成和缺陷,儒家思想在官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商人階級的歧視和壓制,對商業利潤和企業家精神的持續壓制,導緻中國在現代科學等問題上失去影響力,進行了一般性讨論。顯然,在李彥宏看來,研究中國官僚主義是解開這個謎團的關鍵部分。
經過近五年的醞釀和積累,王亞楠先生的第一本書《論所謂的官僚主義》于1947年9月在《泰晤士報》第2卷第1期中出版。随後又發行了一期不可收賬本,到 1948 年 6 月,他在《時代與文本》雜志上發表了 17 本專著。1948年10月,他編纂了一系列專著《中國官僚與政治研究》,由上封包化出版社出版。王滬甯說,他在中國官僚領域的研究是"中國經濟史研究的副産品",也是"對非專業政治制度的盤問"。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從未像這份'研究'那樣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在20世紀40年代,官僚資本猖獗,禍害如此之大,以至于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讨論。王亞南先生以理性的眼光,敏銳地洞察官僚資本與官僚的密切關系,努力探索兩者的曆史淵源,挖掘其缺點和根源,該書也是以成為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的開端,成為王亞楠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這本書中,王亞楠用曆史與邏輯的結合,從抽象到具體,從地方到全貌,對中國從秦漢時期到民國的官僚和政治形态進行了深刻的系統分析。王亞南先生指出:"中國社會的長期停滞,其實不僅是中國典型或特殊封建組織的長期生存,而且因為中國特殊的封建組織在政治上是采取中央集權的、專制的官僚形式,是以長期生存的我們特殊的封建社會制度,從一開始就與專制的官僚形式保持着非常密切的關系。"這是這本書最精辟的論點之一。
從五四運動到20世紀40年代末,中國政治制度史專著多達600部,專著近40部,數量不小,但内容仍主要以官方研究為主,基本按照曆史研究對象和方法的規範, 用曆史證據、回顧、評價等方式來闡明各個章節體系的起源和演變,很少從政治學的角度來審視政治制度的形式、實質、機制和得失。王亞南先生得益于《資本論》的翻譯和研究工作,顯然,他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曆史觀點和方法論正值一個好時機。他不僅以經濟結構為切入點,而且延伸到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特别是社會史領域,系統地将它們作為一個有機環節來考察,試圖将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融為一體。
王亞楠先生将中國官僚主義作為一種具體的形式或制度進行探讨,通過對比研究,從"技術"和"社會"等方面揭示了中國官僚政治的基礎、特點、演變和官僚作風及缺點。同時,他的研究接近政治學的規範,是以被稱為"這一時期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中最理論化、最罕見的著作之一"和"20世紀30年代以來讨論的總結"。
該書自第一版出版30多年後,已重印和重印不少于20次。這從一個方面表明,它繼續影響着幾代學者,是一項珍貴的學術遺産。
馬克思主義經濟史的先驅
王亞楠先生的曆史思想主要展現在經濟史思想上,其特點是把經濟史作為認識社會發展史的關鍵。他提出了著名的"地方經濟理論",确立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态理論,科學分析了中國封建經濟的"停滞發展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史的先行者。
20世紀30年代,國内學術界掀起了一場關于中國社會本質的争論,王亞楠先生自然沒有置身事外。1936年,他的著作《中國社會經濟史》在上海生活書店出版,探讨了亞洲的生産方式和中國奴隸制的存在。王亞楠先生認為,中國缺乏典型的奴隸制,封建社會不僅分為領主經濟和地主經濟兩個階段,而且與歐洲相比有着特别長的時間,揭示了中國曆史發展的特點。他反對一些學者簡單地使用馬克思主義"五階段論"來玄學史。除了參加"中國社會性質辯論"外,他還在社會科學、文學史與哲學、學術論壇上發表了多篇曆史文章。
王亞楠先生也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傑出理論家。1954年,他的另一部著作《中國地主經濟封建制度綱要》在上海由華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着重分析了中國封建經濟的本質、運動規律和超級經濟剝削的特點,率先提出了中國地主經濟制度靈活的理論,開創了中國經濟史學派。從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入手,他不僅揭示了中國兩個發展階段的封建社會特點,而且将鴉片戰争失敗後的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歸于中國封建社會地主經濟的一個特殊階段, 而不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
除經濟史外,王亞楠先生還深入研究了經濟學史,研究内容涵蓋"西方經濟學史"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兩大領域,發表了大量論文,并有《現代世界經濟導論》、《政治經濟學史綱要》、《王亞楠經濟思想史》等專著或論文。新中國成立後,他積極從事毛澤東經濟思想的研究,計劃撰寫《毛澤東經濟思想》和《經濟學史》,從馬克思到毛澤東(大學教科書),在他去世前要記得完成這兩部著作。
綜上所述,王亞楠先生的學術貢獻是多方面的,他已經成為一個一步式學習的森林,具有深遠研究的開創性學術人物。值得一提的是,王亞楠先生由于早期在日本和歐洲的經曆,以及西方古典經濟學知識的積累,從一開始就秉持着開放的世界視野,以國際視野分析中國的問題,其包容性的學術思想超越了同時代的許多學者。他的學術思想始終閃耀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光輝,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對新時代國家治理具有略顯重要的啟迪作用和價值。
(作者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經濟學年會制度與政治經濟學委員會委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 作者:張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