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庆良,本报记者
青华海湿地公园,本报记者朱春磊
本报记者 杨艳鹏
春天宝山清华海波光粼粼,鸟儿不时掠过水面,留下一连串的涟漪,蓝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一幅"蓝绿交融,美丽宜居"的生态图景正在宝山大坝慢慢展开。
近年来,宝山市全面推进城市生态发展战略,实施青花海生态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城市绿肺"工程,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景观绿化等项目,"湿地在城中,城市在湿地"已成为宝山中心城的一大特色。
候鸟的新家园
站在宝山市青花东湖望去,红床鸭、骨顶鸡、黑水鸡等鸟儿随处可见,它们要么站在树桩上打盹,要么在水中吃饭。
"看,两只黑水鸡玩得很开心!"清晨,生态摄影师王金芳背着装备来到清华东湖,开始了他的日常拍摄。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大量候鸟离开了青海,但这里也有不少鸟类"回家"。
"青花海西湖开通的时候,我来这里是为了射鸟。王金芳回忆说,起初拍摄的鸟类很少,来拍摄的人也很少,现在已有近300种鸟类,吸引了省内外不少摄影师。
生态是好是坏,鸟儿心情很好。我按下快门的那一刻,王金芳回忆道:"我曾两次拍摄过世界上最危险的鸟——绿头鸭,我抓住它的那一刻是如此令人兴奋,它证明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鸟类是当地环境的"生态试纸"。近年来,随着清华湿地的恢复,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栖息地。这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候鸟,包括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绿头鸭,到青海过冬。
"当水獭在2017年首次来到清华海时,只有两只,现在已经发展到40多个物种。最初用作夏季候鸟,它们在年老时迁徙。但2018年的冬季监测发现,留在冬季的水貂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且速度很快。正在清华海沿岸进行鸟类监测的宝山清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段红莲表示,在新修订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水獭的保护水平已提升到国家二级鸟类保护水平。从夏季候鸟进入清华海的剩余鸟类,选择在这里"安顿下来",这是湿地生态不断的良好证明。
2019年,为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宝山市成立了宝山青花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重点开展湿地生物资源动态监测评价、湿地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湿地生态修复、生态补偿工作、湿地公园开发利用监督工作, 组织科研、科考、科普宣传工作。
"我们制定了监测工作计划和监测系统,每周三组轮作监测,每周至少三天进行田间动态监测,月底每月监测报告,绑定,为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详细的数据。段红莲介绍,他们依托国家高地湿地研究中心、西南林业大学、宝山学院等科研机构进行年度监测评价。
"从2016年的172只鸟到今天的290只,监测记录了宝山的22只新鸟,云南省的3只新鸟和中国的1个新鸟记录。段红莲高兴地表示,长期持续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发现了青花海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背景数据,也为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目前冬季候鸟还有黑鸟、苍鹭、蜻蜓、白眼鸭、红头鸭、红喙鸭、斑点鸭、带骨鸡、绿头鸭等。段红莲说,这些天来,候鸟开始向北迁徙,清华海冬季候鸟正在逐渐减少。然而,通过最近的监测发现,仍有白尾、棕尾候鸟,以及水、黑水鸡、小鸵鸟等鸟类留了下来。
保护修复并行
在古代,宝山水坝是一个封闭的古老湖泊,到明初,大部分地区或湖沼,俗称"东海"。明家井年间,作家杨申和宝山乡圣人经常到这片海,并以"清华"一词命名。
20世纪50年代末,青海被近万亩水覆盖。经过洪水、湖水周边等原因的处理,水景枯萎,逐渐被村庄、农田、池塘所取代,宝山著名的八景于"渔村晚渔"就这样消失了。
2016年初,为了重建城市、生态、传统文化于一体,看山看水,留怀怀城市生态空间新格局,提高宝山中心城和城市品味的承载能力,从实际出发,把青华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建设推向"重启之钥"。
在生态廊道工程规划建设中,宝山市整合了"山、水、田、园、城"等要素,按照生态绿园文明城市统筹规划理念,全面实施1万亩青海生态湿地修复工程。
湿地恢复工程主要包括西湖、东湖、东河湿地,营造"湖、田、鱼、鸟、池"的景观氛围,发挥科普教育、健身、休闲等功能。
2016年12月21日,经过半年多的研究论证,宝山青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顺利通过评审,正式启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
"青花海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359.19公顷,湿地利用率为48.63%,包括北寺湖、东河和青华海三大片区域,包括西湖、东湖和清华湿地。"宝山清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林磊在接受采访时说。
自试点建设工作正式批复以来,宝山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积极推进湿地公园建设,为建设保护修复、科普教育、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国家湿地公园做出了巨大努力。还发布了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系统的工作方案,以加强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对候鸟迁徙聚集的湿地进行监督保护,开展社区、校园内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全市居民和社区群众增强湿地保护意识。
走进宝山青花海国家湿地公园,水草靓丽,野性十足。全年有高等植物1139种,动物24种,鱼类18种,两栖爬行动物26种,鸟类290种。
"清华海景区(东西湖)是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2.46%,去年3月,清华海景区已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的日游客已超过1万人次,是中心城的净红牌。龙阳区青华海管理研究院院长表示,青海已成为生态良好、景观秀丽、文化底蕴丰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是宝山对外展示的新窗口、新名片。
"将生态环境引入城市,城市融入自然,公众可以看到山脉,看到水,记住怀旧,"云南宝山青花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正在成为现实。宝山市林业草原局表示,近年来,宝山市推进湿地保护和恢复,提升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强力保护使湿地呈现出更加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近年来,宝山清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不断加大宣传保护力度,生动的"湿地讲堂"已进入中小学,在带学生"湿地课堂"的同时,发布了"守护湿地、关爱候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倡议。
释放生态红利
登上宝山新地标建筑——永昌阁,青海东湖、西湖、湿地尽收眼底,湖边倒映着一排排新的高楼,远处是美丽的青山。
青花海国家湿地公园的"重生",为宝山居民提供了一个贴近自然和娱乐的绿色空间。"清华海已成为宝山的大客厅,是当地人和外国人必游之地。市民薇丽丽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带孩子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走在宝山青花海国家湿地公园,一块景区导游,湿地知识、鸟类科学等内容的公园标志随处可见。
"我们利用园区内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浏览湿地知识、鸟类知识等,让公园的游客了解生物多样性和湿地。在一个公园标志系统前,林磊停下脚步,转身介绍说,近年来,通过开展候鸟栖息地保护活动、"5月1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小手、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校园主题活动等,营造共同维护青海生态安全的氛围。
"青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林磊坦言,世界八条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中有三条经过中国,青海位于4号线和5号线重叠的区域,随着青海湿地的恢复,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候鸟,包括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包括绿头鸭,这里冬季有290种鸟类, 包括国家I级、II级优先保护野生动物61种。
目前,宝山中心城区已形成"两城一湖,湖光一城"的景观田园空间格局。集城市、生态、人文于一体的青华海地区,推动了城市生态建设,形成了山峦、看得见、思乡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新场景。
近年来,随着宝山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云南建设旅游强省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宝山资源优势,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如今,宝山居民可以在家门口欣赏湿地景观,亲近湿地的杂草和鸟类。这一切充分展现了城市与湿地、人与湿地的和谐之美。生活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的人,都有一种幸福感。
作者: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