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楊慶良,本報記者
青華海濕地公園,本報記者朱春磊
本報記者 楊豔鵬
春天寶山清華海波光粼粼,鳥兒不時掠過水面,留下一連串的漣漪,藍水倒映着藍天白雲,一幅"藍綠交融,美麗宜居"的生态圖景正在寶山大壩慢慢展開。
近年來,寶山市全面推進城市生态發展戰略,實施青花海生态濕地修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城市綠肺"工程,大力推進濕地公園建設、景觀綠化等項目,"濕地在城中,城市在濕地"已成為寶山中心城的一大特色。
候鳥的新家園
站在寶山市青花東湖望去,紅床鴨、骨頂雞、黑水雞等鳥兒随處可見,它們要麼站在樹樁上打盹,要麼在水中吃飯。
"看,兩隻黑水雞玩得很開心!"清晨,生态攝影師王金芳背着裝備來到清華東湖,開始了他的日常拍攝。
随着氣溫逐漸回升,大量候鳥離開了青海,但這裡也有不少鳥類"回家"。
"青花海西湖開通的時候,我來這裡是為了射鳥。王金芳回憶說,起初拍攝的鳥類很少,來拍攝的人也很少,現在已有近300種鳥類,吸引了省内外不少攝影師。
生态是好是壞,鳥兒心情很好。我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王金芳回憶道:"我曾兩次拍攝過世界上最危險的鳥——綠頭鴨,我抓住它的那一刻是如此令人興奮,它證明了生态環境越來越好。"
鳥類是當地環境的"生态試紙"。近年來,随着清華濕地的恢複,生态系統逐漸恢複,生态環境不斷改善,為候鳥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栖息地。這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候鳥,包括世界上最瀕危的鳥類綠頭鴨,到青海過冬。
"當水獺在2017年首次來到清華海時,隻有兩隻,現在已經發展到40多個物種。最初用作夏季候鳥,它們在年老時遷徙。但2018年的冬季監測發現,留在冬季的水貂數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且速度很快。正在清華海沿岸進行鳥類監測的寶山清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進階工程師段紅蓮表示,在新修訂的《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中,水獺的保護水準已提升到國家二級鳥類保護水準。從夏季候鳥進入清華海的剩餘鳥類,選擇在這裡"安頓下來",這是濕地生态不斷的良好證明。
2019年,為申報國家濕地公園,寶山市成立了寶山青花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重點開展濕地生物資源動态監測評價、濕地生物資源保護與管理、濕地生态修複、生态補償工作、濕地公園開發利用監督工作, 組織科研、科考、科普宣傳工作。
"我們制定了監測工作計劃和監測系統,每周三組輪作監測,每周至少三天進行田間動态監測,月底每月監測報告,綁定,為濕地保護和恢複提供科學、詳細的資料。段紅蓮介紹,他們依托國家高地濕地研究中心、西南林業大學、寶山學院等科研機構進行年度監測評價。
"從2016年的172隻鳥到今天的290隻,監測記錄了寶山的22隻新鳥,雲南省的3隻新鳥和中國的1個新鳥記錄。段紅蓮高興地表示,長期持續的監測和調查工作,發現了青花海國家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背景資料,也為有效保護和管理提供了決策依據。
"目前冬季候鳥還有黑鳥、蒼鹭、蜻蜓、白眼鴨、紅頭鴨、紅喙鴨、斑點鴨、帶骨雞、綠頭鴨等。段紅蓮說,這些天來,候鳥開始向北遷徙,清華海冬季候鳥正在逐漸減少。然而,通過最近的監測發現,仍有白尾、棕尾候鳥,以及水、黑水雞、小鴕鳥等鳥類留了下來。
保護修複并行
在古代,寶山水壩是一個封閉的古老湖泊,到明初,大部分地區或湖沼,俗稱"東海"。明家井年間,作家楊申和寶山鄉聖人經常到這片海,并以"清華"一詞命名。
20世紀50年代末,青海被近萬畝水覆寫。經過洪水、湖水周邊等原因的處理,水景枯萎,逐漸被村莊、農田、池塘所取代,寶山著名的八景于"漁村晚漁"就這樣消失了。
2016年初,為了重建城市、生态、傳統文化于一體,看山看水,留懷懷城市生态空間新格局,提高寶山中心城和城市品味的承載能力,從實際出發,把青華海濕地生态系統修複項目建設推向"重新開機之鑰"。
在生态廊道工程規劃建設中,寶山市整合了"山、水、田、園、城"等要素,按照生态綠園文明城市統籌規劃理念,全面實施1萬畝青海生态濕地修複工程。
濕地恢複工程主要包括西湖、東湖、東河濕地,營造"湖、田、魚、鳥、池"的景觀氛圍,發揮科普教育、健身、休閑等功能。
2016年12月21日,經過半年多的研究論證,寶山青海生态濕地恢複工程順利通過評審,正式啟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
"青花海國家濕地公園占地1359.19公頃,濕地使用率為48.63%,包括北寺湖、東河和青華海三大片區域,包括西湖、東湖和清華濕地。"寶山清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林磊在接受采訪時說。
自試點建設工作正式批複以來,寶山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積極推進濕地公園建設,為建設保護修複、科普教育、合理利用相結合的國家濕地公園做出了巨大努力。還釋出了實施濕地保護和恢複系統的工作方案,以加強濕地的管理和保護。同時,各級主管部門應當對候鳥遷徙聚集的濕地進行監督保護,開展社群、校園内濕地保護的法律法規和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引導全市居民和社群群衆增強濕地保護意識。
走進寶山青花海國家濕地公園,水草靓麗,野性十足。全年有高等植物1139種,動物24種,魚類18種,兩栖爬行動物26種,鳥類290種。
"清華海景區(東西湖)是國家濕地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的12.46%,去年3月,清華海景區已成功申報為國家4A級景區,這裡的日遊客已超過1萬人次,是中心城的淨紅牌。龍陽區青華海管理研究院院長表示,青海已成為生态良好、景觀秀麗、文化底蘊豐富、經濟、社會、文化、生态效益融為一體的綜合性濕地公園,是寶山對外展示的新視窗、新名片。
"将生态環境引入城市,城市融入自然,公衆可以看到山脈,看到水,記住懷舊,"雲南寶山青花海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正在成為現實。寶山市林業草原局表示,近年來,寶山市推進濕地保護和恢複,提升濕地生态功能,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強力保護使濕地呈現出更加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近年來,寶山清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不斷加大宣傳保護力度,生動的"濕地講堂"已進入中國小,在帶學生"濕地課堂"的同時,釋出了"守護濕地、關愛候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倡議。
釋放生态紅利
登上寶山新地标建築——永昌閣,青海東湖、西湖、濕地盡收眼底,湖邊倒映着一排排新的高樓,遠處是美麗的青山。
青花海國家濕地公園的"重生",為寶山居民提供了一個貼近自然和娛樂的綠色空間。"清華海已成為寶山的大客廳,是當地人和外國人必遊之地。市民薇麗麗每周都會抽出時間帶孩子散步,呼吸新鮮空氣,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走在寶山青花海國家濕地公園,一塊景區導遊,濕地知識、鳥類科學等内容的公園标志随處可見。
"我們利用園區内的電子顯示屏,滾動浏覽濕地知識、鳥類知識等,讓公園的遊客了解生物多樣性和濕地。在一個公園标志系統前,林磊停下腳步,轉身介紹說,近年來,通過開展候鳥栖息地保護活動、"5月1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活動、"小手、共同保護生物多樣性"校園主題活動等,營造共同維護青海生态安全的氛圍。
"青海生态濕地恢複工程對城市生态環境的恢複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林磊坦言,世界八條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中有三條經過中國,青海位于4号線和5号線重疊的區域,随着青海濕地的恢複,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候鳥,包括世界上最瀕危的鳥類,包括綠頭鴨,這裡冬季有290種鳥類, 包括國家I級、II級優先保護野生動物61種。
目前,寶山中心城區已形成"兩城一湖,湖光一城"的景觀田園空間格局。集城市、生态、人文于一體的青華海地區,推動了城市生态建設,形成了山巒、看得見、思鄉宜居的城市生活環境新場景。
近年來,随着寶山市經濟社會高品質跨越式發展,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雲南建設旅遊強省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曆史機遇,充分發揮寶山資源優勢,生态文明建設程序取得實質性進展。
如今,寶山居民可以在家門口欣賞濕地景觀,親近濕地的雜草和鳥類。這一切充分展現了城市與濕地、人與濕地的和諧之美。生活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的人,都有一種幸福感。
作者:
來源:雲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