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征中的女红军:不仅能行军打仗,还会唱《马赛曲》

作者:文汇网
长征中的女红军:不仅能行军打仗,还会唱《马赛曲》

阅读《长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

长征"四老"

徐三、谢、董碧武、林伯元是长征队伍中四位年长的革命家,被称为长征的"四老"。其中,1877年出生的徐特茹,在长征期间担任中央工作组副组长。谢燕益出生于1884年,当时他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董碧武和林伯元出生于1886年,但董碧武比他大几个月。在这四人中,最有资格的革命者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12名官方代表之一,当时是中央工作组组长。林博是"四老"中最忙的,因为他是中央革命武装力量委员会的总供应部长。

长征中的女红军:不仅能行军打仗,还会唱《马赛曲》

他们都是知名学者,其中两人留学,有自己安定小康的生活。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他们来到了贫穷的苏维埃地区,为了明天的胜利,他们长途跋涉。在长征中,他们一起行进,互相照顾。到达营地后,他还聚集在灯光下写诗作,抒情陈述,相互鼓励。徐三是长征队中年纪最大的老战友,但组织分配给他的马匹,他总是让位给体弱的战友,他们自己的手杖,向前走。每次去营地,他都主动去取水、做饭、洗衣服、检查布局。衣服自己摔断了,鞋子也折断了自己的接缝。当谢雨雨渡过草地时,徐特莉将只剩下自己仅剩的两三斤小麦全部塞进了谢菊玉的怀里。这份礼物不仅是食物,更是生命的礼物。谢老有一句经文背诵长征:"革命和路一样长。"我们今天仍然认为这意味着很多。

在红军渡过草地最艰难的日子里,每当部队休息时,士兵们都喜欢围坐在四位老人身边。四老总想方设法给士兵讲故事,讲谜语,用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感染士兵。比如他们编造了"慢线"、"不知道哪个是雇农"等谜语,打红军队的名字。士兵们猜不出,他们告诉"慢慢来"是红四军司令徐前进,"我不知道哪个是雇农"指的是红军大学校长贺长公。这让士兵们笑了起来。这个谜语很快传遍了整个军队。1935年10月,红军来到梧栖镇,山洞里住不饱,徐三、谢古轩和士兵们睡在麦田里。清晨,发现衣服、被子里满是白霜,两位老人饶有兴趣地写了一首诗:"露天小麦覆盖棉花,铁甘蔗为一堆马厩。稳重的睡眠就像春夜一样温暖,黎明时分开始感到霜冻。"这种革命性的乐观主义深深地触动了每个认识他们的人。

长征中的女红军

红军中有多少妇女参加了长征?据统计,红军现有兵力32人,其中干部30人,兵2人,其中干部27人,士兵2人完成了25000里长征。康克清、邓英超、贺子珍、蔡昌等著名女革命家都属于这一行列。至少有18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其中包括共和国第一位女将领李震。红四军长征之初,有一个女子独立师,最多2500人,师长为张勤秋。红25军与七名女护士一起参加了长征,她们被称为"七仙女"。

长征中的女红军:不仅能行军打仗,还会唱《马赛曲》

女红军生活的主旋律和男兵一样,就是边打边行,边打边战,边打边战。康可庆在行军中经常肩扛三四支步枪,帮助疲惫的士兵。她亲自指挥了一场红军战役,歼灭了20多名敌军。在长征中,贺子珍冒着敌机轰炸救救伤员,全身被射杀17处。杨厚珍是一双小脚,决心不坐担架,硬着背着两根棍子跨山,从瑞金到陕北。红四军女子独立师,也是杰出的战争努力,曾参与攻占城门,为后续部队挖掘雪山攀登"天梯";

许多女性红军也被称为"战争精神"和"白衣天使"。李伯闰是红军的一名艺术家,她曾带领红星剧团,经常在红军将领之间的战斗中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身材苗条的蔡畅,经常向士兵讲述她出国留学的经历,唱着"马赛",被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称为"长征中的圣人"。在发生战斗时,担架上的女红军成员冒着大火抢救伤员,还要承担"洗伤、洗血、饮水、喂食"的责任。

长征后的女红军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资产,是中国妇女的先行者和榜样。

长征中的小兵

红军士兵,是指15岁以下和儿童团成员。长征前,一些儿童团和少先队骨干加入了红军,踏上了漫长的征程。他们主要在医院和宣传团队工作,担任救护车和宣传工作者。"医院里的大部分护理都是儿童...每天到达营地,看守立即把自己的包、干粮袋、雨伞扔到地上,或者迅速挂在墙上,跑去找门板,找草,为伤员开店,怕有点慢的门板被别人搬走了没有。照顾的是一个孩子,他们的脚特别长,跑得特别快,因为工作慢,就会被打败。眼睛也特别犀利,会去营地,眼睛射中,路过的草皮门板,一块,都倒映在他们的眼睛里。"把它摊开,小士兵帮助伤员烧开水,洗脚,换药,吃饭,洗绷带。当面对高山或崎岖的道路时,他们跟随宣传队走到队伍的最前面,唱着或喊着口号,鼓励大家继续前进。红军的小兵们在长征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读长征》,删节

编辑:王波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