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征中的女紅軍:不僅能行軍打仗,還會唱《馬賽曲》

長征中的女紅軍:不僅能行軍打仗,還會唱《馬賽曲》

閱讀《長征》,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

長征"四老"

徐三、謝、董碧武、林伯元是長征隊伍中四位年長的革命家,被稱為長征的"四老"。其中,1877年出生的徐特茹,在長征期間擔任中央工作組副組長。謝燕益出生于1884年,當時他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董碧武和林伯元出生于1886年,但董碧武比他大幾個月。在這四人中,最有資格的革命者董必武是中國共産黨的12名官方代表之一,當時是中央工作組組長。林博是"四老"中最忙的,因為他是中央革命武裝力量委員會的總供應部長。

長征中的女紅軍:不僅能行軍打仗,還會唱《馬賽曲》

他們都是知名學者,其中兩人留學,有自己安定小康的生活。為了共産主義信仰,他們來到了貧窮的蘇維埃地區,為了明天的勝利,他們長途跋涉。在長征中,他們一起行進,互相照顧。到達營地後,他還聚集在燈光下寫詩作,抒情陳述,互相鼓勵。徐三是長征隊中年紀最大的老戰友,但組織配置設定給他的馬匹,他總是讓位給體弱的戰友,他們自己的手杖,向前走。每次去營地,他都主動去取水、做飯、洗衣服、檢查布局。衣服自己摔斷了,鞋子也折斷了自己的接縫。當謝雨雨渡過草地時,徐特莉将隻剩下自己僅剩的兩三斤小麥全部塞進了謝菊玉的懷裡。這份禮物不僅是食物,更是生命的禮物。謝老有一句經文背誦長征:"革命和路一樣長。"我們今天仍然認為這意味着很多。

在紅軍渡過草地最艱難的日子裡,每當部隊休息時,士兵們都喜歡圍坐在四位老人身邊。四老總想方設法給士兵講故事,講謎語,用自己的革命樂觀主義感染士兵。比如他們編造了"慢線"、"不知道哪個是雇農"等謎語,打紅軍隊的名字。士兵們猜不出,他們告訴"慢慢來"是紅四軍司令徐前進,"我不知道哪個是雇農"指的是紅軍大學校長賀長公。這讓士兵們笑了起來。這個謎語很快傳遍了整個軍隊。1935年10月,紅軍來到梧栖鎮,山洞裡住不飽,徐三、謝古軒和士兵們睡在麥田裡。清晨,發現衣服、被子裡滿是白霜,兩位老人饒有興趣地寫了一首詩:"露天小麥覆寫棉花,鐵甘蔗為一堆馬廄。穩重的睡眠就像春夜一樣溫暖,黎明時分開始感到霜凍。"這種革命性的樂觀主義深深地觸動了每個認識他們的人。

長征中的女紅軍

紅軍中有多少婦女參加了長征?據統計,紅軍現有兵力32人,其中幹部30人,兵2人,其中幹部27人,士兵2人完成了25000裡長征。康克清、鄧英超、賀子珍、蔡昌等著名女革命家都屬于這一行列。至少有18名女紅軍參加了長征,其中包括共和國第一位女将領李震。紅四軍長征之初,有一個女子獨立師,最多2500人,師長為張勤秋。紅25軍與七名女護士一起參加了長征,她們被稱為"七仙女"。

長征中的女紅軍:不僅能行軍打仗,還會唱《馬賽曲》

女紅軍生活的主旋律和男兵一樣,就是邊打邊行,邊打邊戰,邊打邊戰。康可慶在行軍中經常肩扛三四支步槍,幫助疲憊的士兵。她親自指揮了一場紅軍戰役,殲滅了20多名敵軍。在長征中,賀子珍冒着敵機轟炸救救傷員,全身被射殺17處。楊厚珍是一雙小腳,決心不坐擔架,硬着背着兩根棍子跨山,從瑞金到陝北。紅四軍女子獨立師,也是傑出的戰争努力,曾參與攻占城門,為後續部隊挖掘雪山攀登"天梯";

許多女性紅軍也被稱為"戰争精神"和"白衣天使"。李伯閏是紅軍的一名藝術家,她曾帶領紅星劇團,經常在紅軍将領之間的戰鬥中表演精彩的文藝節目。身材苗條的蔡暢,經常向士兵講述她出國留學的經曆,唱着"馬賽",被美國作家索爾茲伯裡稱為"長征中的聖人"。在發生戰鬥時,擔架上的女紅軍成員冒着大火搶救傷員,還要承擔"洗傷、洗血、飲水、喂食"的責任。

長征後的女紅軍是黨和國家的重要資産,是中國婦女的先行者和榜樣。

長征中的小兵

紅軍士兵,是指15歲以下和兒童團成員。長征前,一些兒童團和少先隊骨幹加入了紅軍,踏上了漫長的征程。他們主要在醫院和宣傳團隊工作,擔任救護車和宣傳工作者。"醫院裡的大部分護理都是兒童...每天到達營地,看守立即把自己的包、幹糧袋、雨傘扔到地上,或者迅速挂在牆上,跑去找門闆,找草,為傷員開店,怕有點慢的門闆被别人搬走了沒有。照顧的是一個孩子,他們的腳特别長,跑得特别快,因為工作慢,就會被打敗。眼睛也特别犀利,會去營地,眼睛射中,路過的草皮門闆,一塊,都倒映在他們的眼睛裡。"把它攤開,小士兵幫助傷員燒開水,洗腳,換藥,吃飯,洗繃帶。當面對高山或崎岖的道路時,他們跟随宣傳隊走到隊伍的最前面,唱着或喊着口号,鼓勵大家繼續前進。紅軍的小兵們在長征中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摘自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讀長征》,删節

編輯:王波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