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电影:[M is the Murderer] 导演:弗里茨·朗 主演 彼得·洛、艾伦·维德曼、英格·兰特、奥托·维尼克 上映日期:1931年5月11日 纪念理由:K

这部电影最初被命名为"凶手在我们中间",并被重新命名,因为在拍摄期间,一个跟踪者在他的手上用粉笔,并在凶手的背上做了一个M标记,这给弗里茨·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由于对影射希特勒和纳粹党的怀疑,弗里茨·朗害怕惹上麻烦,最终改成了"M是凶手"。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 原标题证明,人们心中埋藏着一股深深的恐怖,其根源是因为真正的凶手其实躲在人群中

现实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弗里茨·朗(Fritz Lang)计划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拍摄。那是1929年,希特勒从监狱获释的那一年。随后,纳粹的权力发展成为德国最大的政党。在影片中,宪兵警察作为国家机器,利用杀童威胁,镇压社会底层人民,动员军队控制恐怖局势。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 影片中的黑帮头目在着装和行为上都与希特勒相似,影片于1934年被纳粹在德国取缔,或多或少与此有关(图中至今)

弗里茨·朗敏锐地观察了国内动荡的局势,政府与人民之间不断升级的矛盾,并故意让帮派参与抓捕儿童杀手的计划。黑帮头目有统治者的威严和刽子手的残忍,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他们身上有希特勒的影子。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 在影片中的一个场景中,摄影机通过玻璃从外面进入房间,这在当时也是相当实验性的(图为[M是凶手]的布景)

在电影中,黑帮头目拿着的显眼手册有着特殊的含义,象征着捆绑棍(拉丁语,fascis),象征着权力和法西斯主义。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弗里茨·朗(Fritz Lang)决定在德国连环杀手猖獗的时候制作这部电影。

弗里茨·朗问自己,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做出这种野兽般的行为?影片将凶手设定为儿童杀手,但现实世界中可用的原型其实并不是儿童杀手,导演刻意将其设置成更震撼人心、更人性化的方式。

彼得·洛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彼得·洛(Peter Lowe)偶然出演了《M is the Murderer》,并凭借这部处女作引起了轰动。不幸的是,犹太人罗不得不离开德国,以防止纳粹的迫害。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 银幕上的彼得·洛习惯于以反派杀手的身份出现。但实际上,他的经历远比杀手更复杂、更曲折,只不过他的运气总是比他的角色好得多(图为彼得·洛(Peter Lowe)在[M是凶手]时的宣传照)

德国表现主义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连环杀人电影,大胆地展现了一个扭曲、孤立的社会。除了暗指纳粹之外,这部电影还呼应了西方世界在1930年代开始强调的"法律和秩序"。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 影片在摄影技巧上的成就也颇为可口,课本平行蒙太奇运用得淋漓尽致(左下角导演弗里茨·朗)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 影片中关于警察追捕凶手的蒙太奇段落特别细腻。1933年在美国上映时,人们误以为是一部纪录片,成为美国警察学校的教科书(图为剧照)。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 空间狭小,环绕广角镜头,画面晃动,锐角摄影,灯光朦胧,"表现主义"风格生动(图为[M是凶手]片段)

这部电影不仅影响了希区柯克、约翰·福特等主要导演,更重要的是为美国犯罪小说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弗里茨·朗承认,他深受乔治·威廉·布莱希特(George William Brecht)的《三美分歌剧》(Three Cent Opera)的影响,他说:"布莱希特同时代人中,有没有一位电影人不受他的影响?""

考古 | M就是凶手,一个字头的诞生

弗里茨·朗解释了结局:不可能同时惩罚一种罪行和犯下另一种罪行,应该禁止公共犯罪(这里图是CC发布的[M是凶手],包括花絮中的弗里茨·朗)

这也是弗里茨·朗(Fritz Lang)对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将要犯下的各种暴行发出的警钟和批评。

文章来源:观看电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