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作者:看電影雜志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電影:[M is the Murderer] 導演:弗裡茨·朗 主演 彼得·洛、艾倫·維德曼、英格·蘭特、奧托·維尼克 上映日期:1931年5月11日 紀念理由:K

這部電影最初被命名為"兇手在我們中間",并被重新命名,因為在拍攝期間,一個跟蹤者在他的手上用粉筆,并在兇手的背上做了一個M标記,這給弗裡茨·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由于對影射希特勒和納粹黨的懷疑,弗裡茨·朗害怕惹上麻煩,最終改成了"M是兇手"。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 原标題證明,人們心中埋藏着一股深深的恐怖,其根源是因為真正的兇手其實躲在人群中

現實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弗裡茨·朗(Fritz Lang)計劃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中拍攝。那是1929年,希特勒從監獄獲釋的那一年。随後,納粹的權力發展成為德國最大的政黨。在影片中,憲兵警察作為國家機器,利用殺童威脅,鎮壓社會底層人民,動員軍隊控制恐怖局勢。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 影片中的黑幫頭目在着裝和行為上都與希特勒相似,影片于1934年被納粹在德國取締,或多或少與此有關(圖中至今)

弗裡茨·朗敏銳地觀察了國内動蕩的局勢,政府與人民之間不斷更新的沖突,并故意讓幫派參與抓捕兒童殺手的計劃。黑幫頭目有統治者的威嚴和劊子手的殘忍,一種壓倒一切的力量,他們身上有希特勒的影子。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 在影片中的一個場景中,攝影機通過玻璃從外面進入房間,這在當時也是相當實驗性的(圖為[M是兇手]的布景)

在電影中,黑幫頭目拿着的顯眼手冊有着特殊的含義,象征着捆綁棍(拉丁語,fascis),象征着權力和法西斯主義。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弗裡茨·朗(Fritz Lang)決定在德國連環殺手猖獗的時候制作這部電影。

弗裡茨·朗問自己,究竟是什麼讓這些人做出這種野獸般的行為?影片将兇手設定為兒童殺手,但現實世界中可用的原型其實并不是兒童殺手,導演刻意将其設定成更震撼人心、更人性化的方式。

彼得·洛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彼得·洛(Peter Lowe)偶然出演了《M is the Murderer》,并憑借這部處女作引起了轟動。不幸的是,猶太人羅不得不離開德國,以防止納粹的迫害。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 銀幕上的彼得·洛習慣于以反派殺手的身份出現。但實際上,他的經曆遠比殺手更複雜、更曲折,隻不過他的運氣總是比他的角色好得多(圖為彼得·洛(Peter Lowe)在[M是兇手]時的宣傳照)

德國表現主義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這部電影是電影史上第一部連環殺人電影,大膽地展現了一個扭曲、孤立的社會。除了暗指納粹之外,這部電影還呼應了西方世界在1930年代開始強調的"法律和秩序"。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 影片在攝影技巧上的成就也頗為可口,課本平行蒙太奇運用得淋漓盡緻(左下角導演弗裡茨·朗)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 影片中關于警察追捕兇手的蒙太奇段落特别細膩。1933年在美國上映時,人們誤以為是一部紀錄片,成為美國警察學校的教科書(圖為劇照)。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 空間狹小,環繞廣角鏡頭,畫面晃動,銳角攝影,燈光朦胧,"表現主義"風格生動(圖為[M是兇手]片段)

這部電影不僅影響了希區柯克、約翰·福特等主要導演,更重要的是為美國犯罪小說創作開辟了一條新路。但弗裡茨·朗承認,他深受喬治·威廉·布萊希特(George William Brecht)的《三美分歌劇》(Three Cent Opera)的影響,他說:"布萊希特同時代人中,有沒有一位電影人不受他的影響?""

考古 | M就是兇手,一個字頭的誕生

弗裡茨·朗解釋了結局:不可能同時懲罰一種罪行和犯下另一種罪行,應該禁止公共犯罪(這裡圖是CC釋出的[M是兇手],包括花絮中的弗裡茨·朗)

這也是弗裡茨·朗(Fritz Lang)對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将要犯下的各種暴行發出的警鐘和批評。

文章來源:觀看電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