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双辉父子内讧浪潮刷屏,这引发了家族企业治理问题值得深思。在中国,大约80%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历史的第一波转变已经到来。家族企业如何向现代化转型?继承节点如何实现平稳过渡?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来平衡公共利益?
7月20日,新京报壳牌金融邀请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香港家族办公室协会副秘书长任伟、深圳大学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博士后、深圳大学日本中心执行主任薛静进行探讨。

突出:
1、企业治理在讲话中本质上是一种决策策略,形成这一战略是共同作用的主要客观原因,在创业初期,创始人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必须敢于做决策,但是当企业发展顺利时,就要听清楚, 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2、在外界,企业传承可能是一个非常短的过程,管理者完成权力的转移就可以了。事实上,很多家族企业在考虑继承时,都会提前10年就开始准备,甚至有些大型企业,会在出生时就开始计划继承人。
3、改革开放自这些家族企业形成以来,创始人普遍具有开拓精神。在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起起伏伏,对创始人的果断性有很高的要求,这种能力也是通过长期积累的。因此,在家族企业中,创始人往往会得到大多数企业成员的喜爱和追随,所以这个"一个字"其实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进化而来的。
新京报 壳牌财经记者:家族企业有哪些特点?您如何理解家族企业?
任伟:家族企业,顾名思义,家族创家、家族经营,大部分也是家族传承的一种企业形式。在家族企业的发展中,相对而言,企业的控制权高度集中在家族手中。
薛静:为什么在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这么多?在我看来,有一个自然因素。如果你想创业,你需要把你的钱放在那里,一起做一件事,这需要你们在一起做生意之前相互信任。你最信任谁?因此,许多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一起创业,无论是作为丈夫和妻子,还是作为兄弟姐妹。
汪洋:我一直在日本研究家族企业,日本的家族企业通常都是中小型企业,他们会有家风,在家培训,同时在公司层面会有一个公司理念,企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家族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在家培训总是一样的。
新京报 壳牌财经记者:家族企业到底不该"一句话"吗?
薛静:在家族企业中,创始人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特别自信,甚至说一切都想掌控,所以他这样说,在法律上可能反映出占有控制权。对于家族企业来说,所有权和投票权这个词,我认为没有问题,因为只有你的投票权是安全的,整个家族企业才会存在。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案例,创始人没有办法说一句话,因为股权正在被稀释,所以我认为控制一家企业并从法律角度来看做"一句话"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它确实面临着挑战。一方面,随着创始人年龄的增长,他的一些决定会受到其他人的质疑;此时,建议创始人听取周围的建议和意见,多想一想,然后再决定是否保持一字治理局面。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本质上是一种决策策略,形成这种策略是共同作用的主要客观原因,在创业初期,创始人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必须敢于做决策,但是当企业发展顺利时,就要听清楚, 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任伟:这些家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创始人普遍具有开拓精神。在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起起伏伏,对创始人的果断性有很高的要求,这种能力也是通过长期积累的。因此,在家族企业中,创始人往往会得到大多数企业成员的喜爱和追随,所以这个"一个字"其实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进化而来的。
这种情况什么时候需要调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业务越来越多元化,引入了很多新技术,企业成员也在正常变化......此时,老一辈创业者需要包容,主动吸收新思想,弥补自己的认知缺陷,这将有助于企业实现更稳健、更长远的发展。
汪洋:下面我来谈谈下一次演讲对企业传承的影响。最常见的情况之一是,老一辈的创业者和创始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不愿退休,他仍然觉得"我必须掌控自己的权力和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让他的继任者无法接手。在最近的父子内讧浪潮中就是这种情况,这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新京报 壳牌财经记者:家族企业如何实现传承节点的平稳过渡?
汪洋:在外界看来,企业传承可能是一个很短的过程,管理者可以完成权力的转移。事实上,很多家族企业在考虑继承时,都会提前10年就开始准备,甚至有些大型企业,会在出生时就开始计划继承人。
在企业交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当现任经理不愿意离职时,可以对外人(如律师或公司顾问)与他交谈,站在第三方视角帮助他分析,告诉他如何选择权力转移的时间点, 为了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任正非:大多数家族企业仍然优先考虑子女或家族成员的接手,但在传承过程中存在三个常见问题:一是一些二代不愿意接手,年轻人有自己的发展利益,继承家族企业的意愿不强;
因此,家族企业传承这件事确实需要一个长远的计划,这与一般的企业人才培养计划是一致的,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锻炼继任者的能力,在企业中树立接班人的威信,同时也要强化传承的意愿。
薛静:首先,我们应该解决注意的问题。一些几代创始人,仍然专注于遗产节点上的财富积累,觉得转变并不紧迫,这种思维需要改变。
其次,是洞察力。一些几代创始人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这需要专业的指导,分享国内外的成功故事,并指导他找到正确的方式传递给他的业务。
第三是家庭共识,这很复杂,确实需要长期规划。
四是你选择什么模式,是打算把管理权交给孩子,还是孩子继承股权,把公司的管理权交给高级管理团队。
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目前,家族企业传承需要哪些工具?
任正非:在国外的情况下,一些家族企业会设立家族财富基金,创始人的孩子可能不想接手,但可以通过股权盈利,然后企业愿意管理亲戚或更专业、更合适的人。
从国内来看,我们更关注上市公司,未来,我认为通过股权设置、信托基金等金融产品,将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一些做法接轨,上市公司可能会有更多制度化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个问题。
汪洋:首先要认识到一件事,那就是所有企业都需要继承,不仅限于家族企业。
其次,需要专业人士,因为企业遗产也是一项研究,需要专业人士告诉管理层这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第三个工具是税收,我认为我们国家应该非常迅速地提高遗产税,一方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企业家更加重视企业的传承,更加积极地提前规划。
除家族信托外,第四个工具允许家族企业经营非营利组织,经营博物馆,画廊等。当一个孩子继承了企业,其他孩子可以做一些非营利性的生意,博物馆生意,都做出社会贡献,然后他们就不需要回来和继承人争夺管理权和一些我们称之为财富的东西,这可以让整个家庭更加平衡。
新京报 壳牌财经记者: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来平衡公众利益?
薛静:家族企业一旦上市,必须面对强有力的监管。此时,如果家族企业也遵循以往的非上市公司管理风格,可能会埋下很多隐患。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财务和业务需要透明化,甚至真正的控制者自身的道德规范,一些家庭成员的行为,也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变化。
因此,选择上市的家族企业,为了更好地平衡公共利益,必须努力遵守监管要求,包括企业的决策风格也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整。
任伟:企业上市后,从非上市公司到上市公司,这次企业的责任更大,不仅对家庭负责,更要对公共利益负责。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甚至要有很高的道德标准,或者自我克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家族企业在上市公司的继承中,需要比非上市公司更加谨慎。
汪洋:在日本,如果上市公司处于家族控制的情况下,经营者和整个家族会更加注重企业的传承。例如,这个家庭有几个孩子,他们在小学,初中,甚至最迟在高中时,都选择了一个孩子作为他们的继承人,然后其他孩子将不会直接为公司工作。
日本的上市公司更注重公司的稳定性,其他孩子通常不持股公司,即非常明确地计划公司的股份,避免因家族纠纷而引起的股份分散和管理权的分散。
新京报 壳牌财经记者肖伟
编辑:陈立 校对 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