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色经典中女性如何觉醒?中山大学郭冰茹教授线上开讲

近日,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秉儒以"中国现代文学中红色文学、革命、战争、女性经典的分析与分享"为主题,进行了在线阅读分享。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文化联盟、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广州市文学评论家协会、广州市文学志愿者协会、黄埔区文化协会主办。

红色经典中女性如何觉醒?中山大学郭冰茹教授线上开讲

郭秉儒认为,以丁玲为代表的一批女作家,通过革命赋予了女性形象新的精神内涵。这些文学作品按主题可分为两类。一是将女性形象置于革命与爱情的具体冲突中,探索主体的选择。在丁玲的《魏薇》和《1930春上海》(其中一部)和石景梅的《马嘶风》等作品中,女主角在寻求理想后,挣扎着最终放弃了爱情和家庭,陷入了革命的洪流。

郭秉儒指出,谢冰莹在作品中的观点可以代表一定的时代共识:"他们把自己的前途和幸福放在革命事业上。谁知道整个旧社会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推翻,女人永远也得不到男人的解放!"

与此同时,她说,第二种类型是徘徊在革命叙事中的性别差异之上,将女性视为革命主体,与男性平等。在《青春之歌》中,杨默借用了林道静的成长故事,表明只有随着党有新的出路,才能走出时代主题,英雄的女性身份通过其革命形象不断瓦解。谢冰英的《军日记》《女兵自传》在记录游行、救伤员、促进动员等具体的革命场面时,很少提及战争的性别问题,因为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女性"与男性站在一起"。

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忠实地记录了女性在革命中表现出的韧性和巨大力量。郭宾儒引用大连大学李晓江教授的话说:"中国知识分子女性的觉醒大多始于民族革命,而不是来自女性的解放,女性的民族意识先于女性意识,远远优于女性意识和个人意识。这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妇女解放的特点:不仅在女性意识中根植于"阶级"之中,而且与"民族"、"国家"紧密纠缠在一起,战争和革命的烙印忆恿在一代又一代女性的一生中。"

"中国孩子做七志,不爱红衣服爱武装。郭秉然认为,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文学上,这些参加革命的女性都把革命看成是自我实现的道路,勇敢地寻求,不断获得自己的主体性,经过战争的洗礼,最终与革命建立了自己的同质关系。

撰稿:南都记者 徐晓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