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經典中女性如何覺醒?中山大學郭冰茹教授線上開講

近日,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秉儒以"中國現代文學中紅色文學、革命、戰争、女性經典的分析與分享"為主題,進行了線上閱讀分享。

本次活動由廣州市文化聯盟、廣州市大灣區文化交流促進中心、廣州市文學評論家協會、廣州市文學志願者協會、黃埔區文化協會主辦。

紅色經典中女性如何覺醒?中山大學郭冰茹教授線上開講

郭秉儒認為,以丁玲為代表的一批女作家,通過革命賦予了女性形象新的精神内涵。這些文學作品按主題可分為兩類。一是将女性形象置于革命與愛情的具體沖突中,探索主體的選擇。在丁玲的《魏薇》和《1930春上海》(其中一部)和石景梅的《馬嘶風》等作品中,女主角在尋求理想後,掙紮着最終放棄了愛情和家庭,陷入了革命的洪流。

郭秉儒指出,謝冰瑩在作品中的觀點可以代表一定的時代共識:"他們把自己的前途和幸福放在革命事業上。誰知道整個舊社會并沒有從根本上被推翻,女人永遠也得不到男人的解放!"

與此同時,她說,第二種類型是徘徊在革命叙事中的性别差異之上,将女性視為革命主體,與男性平等。在《青春之歌》中,楊默借用了林道靜的成長故事,表明隻有随着黨有新的出路,才能走出時代主題,英雄的女性身份通過其革命形象不斷瓦解。謝冰英的《軍日記》《女兵自傳》在記錄遊行、救傷員、促進動員等具體的革命場面時,很少提及戰争的性别問題,因為為革命獻出生命的女性"與男性站在一起"。

這些紅色經典作品忠實地記錄了女性在革命中表現出的韌性和巨大力量。郭賓儒引用大連大學李曉江教授的話說:"中國知識分子女性的覺醒大多始于民族革命,而不是來自女性的解放,女性的民族意識先于女性意識,遠遠優于女性意識和個人意識。這進一步凸顯了中國婦女解放的特點:不僅在女性意識中根植于"階級"之中,而且與"民族"、"國家"緊密糾纏在一起,戰争和革命的烙印憶恿在一代又一代女性的一生中。"

"中國孩子做七志,不愛紅衣服愛武裝。郭秉然認為,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文學上,這些參加革命的女性都把革命看成是自我實作的道路,勇敢地尋求,不斷獲得自己的主體性,經過戰争的洗禮,最終與革命建立了自己的同質關系。

撰稿:南都記者 徐曉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