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日报记者 刘凤梅 记者 李华有 徐子贤
一个多月前,一位老人的脚踏三轮车来到玉川农商银行丹阳分行,左右看了看,进入营业厅,焦急地寻找着营业的窗户。大堂经理注意到了老人,赶紧走过来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姓任的老人,他拿出社保卡说:"我今年84岁了,想拿到老年津贴,看到这是信用社的社保卡,你帮帮我,能拿出钱吗?"
所有手续办理完毕后,柜台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但发现此资历补贴可能无法激活认证,因此无法在银行柜台提取。为了帮助老年人顺利获得认证,丹阳分公司两名工作人员陪同他们到隔壁的行政服务中心社保服务窗口,询问了认证过程。
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按照认证程序,任先生需要回到家乡晟湾镇进行登记和认证,胜湾镇是喻户晓的边远山区玉川,往返需要过河过水,而且连续下雨,山路难以行走, 让这样的老人回去处理生意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而老人的手机是旧机器,无法进行人脸识别,只能举行现场报纸摄影第一次认证,一个月后再回来第二次认证才能成功。因此,工作人员主动拍摄了老人的照片,在营业厅的微信打印机打印出来,帮助老人将要求的认证信息准备好,社保窗口。
近日,任总还调入丹阳分公司,希望工作人员能帮上另一个忙——陪他到行政服务中心社保窗口进行二级认证。老人在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顺利办理了老年补贴认证手续,并顺利套现。
一千道谢意后,老人登上自行车离开了。看到任正非逐渐离开的背影,工作人员如释重负地笑了笑。这种"小事",对于一线员工来说,只是"跑腿""费时",但对于像任先生这样的老人来说,腿脚不方便,生意上不熟悉老人,但"及时下雨"同样帮上忙。
一直以来,农商深耕三农,扎根于基层,将"我为群众做实事"的实践活动与普惠金融工作紧密结合,解决一线的"急切与急切的希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解决小忧虑""小帮小帮",把群众的"烦恼事"变成"暖心"。比如帮任先生这样的场景在所有营业网点都经常发生,距离远,还要跑一趟;程序比较复杂,也是要解决事情,不求"痕迹"突出,但值得为农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