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回忆王锦光先生|百岁兰花归故里

□ 王月洛(王金光先生之子)

回忆王锦光先生|百岁兰花归故里

朱子清府, 扬州

回忆王锦光先生|百岁兰花归故里

温州王老家朱子清老房子

一盆近百年老兰花,经历了世界寒态的变化和风霜雨雪的考验,终于回到了老溧阳。这盘兰花的主人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子清先生。这盆兰花原本是朱子清先生亲自种在温州王老宅(朱子清老房子)的,但现在却演绎了一个跨越世纪的传奇故事。

回忆王锦光先生|百岁兰花归故里

目前,保存在扬州的"朱子清屋兰花"

1923年,朱子清来到温州中学任教,期间租住"王家老房子"。朱先生一生都喜欢兰花,他喜欢兰花的香味,清澈而不浑浊;他亲自捧着一盆兰花,放在室内。每当天晴朗时,他偶尔会把兰花盆移到屋檐下,让兰花沐浴在清醒的空气中,同时也作为繁忙的教育和写作条件,自然休闲的宝贵时间。

回忆王锦光先生|百岁兰花归故里

朱子清当年种植的兰花

他写了《月朦胧胧、鸟朦胧、窗帘卷海獭》、《绿》等散文题目,后来又在《温州的痕迹》中写过。

"玉山云影、渤海潮钟灵秀、桃子梅洋葱。怀宇亭一侧的独奏会,中山静舍坐在春风中。Incizu,为神圣的启蒙运动。上下古今,东西方学习艺术是一样的",是温州中学的歌词,特别是《因慈卫国,为圣启"作为一门学派,历来一直受到毕业生的赞誉,已成为一句俗语。

朱先生和马梦蓉先生,爷爷是好朋友,他为马先生画题词"窗帘卷海红,湖绿痕"。"1924年他离开温州时,他把一盆兰花送给了我的祖父,以纪念我。爷爷说,暂时为了朱先生的监护,希望你有一天能回来,再续上兰花的友谊。

在那之后,我们俩经常有通信。

值此温州中学80周年之际,父亲写了一篇《缅怀朱子清先生》一文。讲述自己的童年,深深地展现了朱子清高尚的情操,充满故事,展现了朱子清"热爱文学,重视教育"的高尚品格!

朱先生离开不到八年后,上海爆发了抗日战争,五年后,抗日战争正式开始,上海、南京、杭州纷纷沦陷,因为钱塘江大桥被炸毁,钱塘江南岸的顽强抵抗日军和人民,浙东、浙江南成为抗日战争的前线, 为防止日军出战两年,大力支持抗日战争,温州则成为尚未沦陷的港口城市,但仍遭到日军机的轰炸。

为了避免战争,父亲也来到丽水,在当地兼职学习,还在浙江车间学习修理汽车,为高考做准备。巧合的是,浙江大学也部分搬迁到丽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浙江大学立水分校,浙江大学数学系。

1941年4月19日,温州首次沦陷,日军为了继续南进,开通浙杭铁路,东北两侧进攻,进而围攻长沙,进攻第三战区的抗日军,从温州强行征召数千名工人,运输战略物资。当时,祖父在温州清明化工厂工作,专业生产当地著名的蜡纸。在温州沦陷之前,他对厂长王文川说,你还是赶紧带领整个厂员到乡下躲避,待在山里,不怕不烧柴。我四十多岁了,作为一个工厂老板,日本人带我去没有办法。

他错了,我爷爷因为没有足够的人选来招募而加满。千里打采,每天背着重担,沿着渭江,金文公路还没有建成,只有沿江小路,有一天,在永嘉大桥头附近,爷爷超负荷劳累,发出几声牢骚,被几名日军士兵枪的枪托击中,晕倒了。日本士兵以为他死了,把他推倒在稻田里,然后走开了。

一天后,爷爷出乎意料地醒悟过来,发现自己还活着,但他的右脚被折断了,他只能因为求生的欲望而奋力拼命。只是碰巧有个农夫路过,送他到附近的一座寺庙就医,终于捡到了一条命。因为脚踏,不能做任何繁重的工作、技术性的工作,也不能出去买蜡纸,只能在化工厂通讯室工作,王文川经营的"王光远"生意也在1940年被日军飞机轰炸,夷为平地,经营危机,他根本帮不上爷爷。从那时起,这个家庭就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爷爷不得不靠典当家的贵重物品生活,有的时候,典当行想卖朱自己种的兰花,爷爷拒绝活,这样兰花才能保存下来。

碰巧的是,1944年,父亲毕业于暨南大学数学科学系(浙江大学龙泉大学一、二年级,暨南大学三、四年级),被分配到温州中学教物理,除了养家糊口外,还承担起了养兰花的责任。

1952年,父亲调到江江校区教物理,又把养兰花的任务交给了爷爷。

来到江校区后,他深入研究了中国科技史,一生中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其中,《中国光学史》和《中国物理学简史》等论文,强调我国古代光学和磁学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受到李曦、曦曦等世界科技史专家的赞誉。目前,我国的光学、磁性科研成果仍位居世界前列。

回忆王锦光先生|百岁兰花归故里

从左至右依次为:韩峰(朱自清博物馆,扬州)、马义轩、朱子清孙、王长春在他的故居

我的表弟王长春,前半辈子都住在王家老房子里,主动承担起养老爷爷的兰花责任。1965年,高中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代课教师,教授汉语,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为温州二期的语言教师,然后成为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他还担任朱子清老家的强制性宣传员。由于他良好的文化功底,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赢得了电视台、报社和记者以及朱子清家人无数次的赞誉。这当然是后者。

王长春特别喜欢朱子清种的那一盆兰花,从明智的开始,就一直经过精心呵护,虽然岁月流淌,花卉仍然盛开,吸引了不少游客经常停下来观看。在朱子清诞辰120周年之际,朱子清的孙子朱小涛和扬州朱子清博物馆韩枫亲自来到温州,把一半的鲜花移植到扬州的"朱子清府",从那时起,这块板块经历了跨越渭江、钱塘江、长江等中国著名三江的百年人生, 在扬州"朱子清楼"欢迎来访。

据测算,今年的这朵花也有98岁了,既可以向朱子清先生的天意致敬,又要靠着朱先生后世的骄傲的崇敬。真是"小园香之路住过客人,九紫兰玉香","曼陀林知道少了,找了方里好几遍才看"。(本文的编辑有限制)

写于 2019.6.14

2021.7.17 修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编辑、重写和网络传播所有作品著作权使用,否则本报将依据司法渠道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