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月洛(王金光先生之子)

朱子清府, 揚州
溫州王老家朱子清老房子
一盆近百年老蘭花,經曆了世界寒态的變化和風霜雨雪的考驗,終于回到了老溧陽。這盤蘭花的主人是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朱子清先生。這盆蘭花原本是朱子清先生親自種在溫州王老宅(朱子清老房子)的,但現在卻演繹了一個跨越世紀的傳奇故事。
目前,儲存在揚州的"朱子清屋蘭花"
1923年,朱子清來到溫州中學任教,期間租住"王家老房子"。朱先生一生都喜歡蘭花,他喜歡蘭花的香味,清澈而不渾濁;他親自捧着一盆蘭花,放在室内。每當天晴朗時,他偶爾會把蘭花盆移到屋檐下,讓蘭花沐浴在清醒的空氣中,同時也作為繁忙的教育和寫作條件,自然休閑的寶貴時間。
朱子清當年種植的蘭花
他寫了《月朦胧胧、鳥朦胧、窗簾卷海獺》、《綠》等散文題目,後來又在《溫州的痕迹》中寫過。
"玉山雲影、渤海潮鐘靈秀、桃子梅洋蔥。懷宇亭一側的獨奏會,中山靜舍坐在春風中。Incizu,為神聖的啟蒙運動。上下古今,東西方學習藝術是一樣的",是溫州中學的歌詞,特别是《因慈衛國,為聖啟"作為一門學派,曆來一直受到畢業生的贊譽,已成為一句俗語。
朱先生和馬夢蓉先生,爺爺是好朋友,他為馬先生畫題詞"窗簾卷海紅,湖綠痕"。"1924年他離開溫州時,他把一盆蘭花送給了我的祖父,以紀念我。爺爺說,暫時為了朱先生的監護,希望你有一天能回來,再續上蘭花的友誼。
在那之後,我們倆經常有通信。
值此溫州中學80周年之際,父親寫了一篇《緬懷朱子清先生》一文。講述自己的童年,深深地展現了朱子清高尚的情操,充滿故事,展現了朱子清"熱愛文學,重視教育"的高尚品格!
朱先生離開不到八年後,上海爆發了抗日戰争,五年後,抗日戰争正式開始,上海、南京、杭州紛紛淪陷,因為錢塘江大橋被炸毀,錢塘江南岸的頑強抵抗日軍和人民,浙東、浙江南成為抗日戰争的前線, 為防止日軍出戰兩年,大力支援抗日戰争,溫州則成為尚未淪陷的港口城市,但仍遭到日軍機的轟炸。
為了避免戰争,父親也來到麗水,在當地兼職學習,還在浙江工廠中的房間學習修理汽車,為聯考做準備。巧合的是,浙江大學也部分搬遷到麗水,父親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浙江大學立水分校,浙江大學數學系。
1941年4月19日,溫州首次淪陷,日軍為了繼續南進,開通浙杭鐵路,東北兩側進攻,進而圍攻長沙,進攻第三戰區的抗日軍,從溫州強行征召數千名勞工,運輸戰略物資。當時,祖父在溫州清明化工廠工作,專業生産當地著名的蠟紙。在溫州淪陷之前,他對廠長王文川說,你還是趕緊帶領整個廠員到鄉下躲避,待在山裡,不怕不燒柴。我四十多歲了,作為一個工廠老闆,日本人帶我去沒有辦法。
他錯了,我爺爺因為沒有足夠的人選來招募而加滿。千裡打采,每天背着重擔,沿着渭江,金文公路還沒有建成,隻有沿江小路,有一天,在永嘉大橋頭附近,爺爺超負荷勞累,發出幾聲牢騷,被幾名日軍士兵槍的槍托擊中,暈倒了。日本士兵以為他死了,把他推倒在稻田裡,然後走開了。
一天後,爺爺出乎意料地醒悟過來,發現自己還活着,但他的右腳被折斷了,他隻能因為求生的欲望而奮力拼命。隻是碰巧有個農夫路過,送他到附近的一座寺廟就醫,終于撿到了一條命。因為腳踏,不能做任何繁重的工作、技術性的工作,也不能出去買蠟紙,隻能在化工廠通訊室工作,王文川經營的"王光遠"生意也在1940年被日軍飛機轟炸,夷為平地,經營危機,他根本幫不上爺爺。從那時起,這個家庭就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爺爺不得不靠典當家的貴重物品生活,有的時候,典當行想賣朱自己種的蘭花,爺爺拒絕活,這樣蘭花才能儲存下來。
碰巧的是,1944年,父親畢業于暨南大學數學科學系(浙江大學龍泉大學一、二年級,暨南大學三、四年級),被配置設定到溫州中學教實體,除了養家糊口外,還承擔起了養蘭花的責任。
1952年,父親調到江江校區教實體,又把養蘭花的任務交給了爺爺。
來到江校區後,他深入研究了中國科技史,一生中發表了100多篇論文。其中,《中國光學史》和《中國實體學簡史》等論文,強調我國古代光學和磁學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并受到李曦、曦曦等世界科技史專家的贊譽。目前,我國的光學、磁性科研成果仍位居世界前列。
從左至右依次為:韓峰(朱自清博物館,揚州)、馬義軒、朱子清孫、王長春在他的故居
我的表弟王長春,前半輩子都住在王家老房子裡,主動承擔起養老爺爺的蘭花責任。1965年,高中畢業後,他成為一名代課教師,教授漢語,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成為溫州二期的語言教師,然後成為一名進階教師。退休後,他還擔任朱子清老家的強制性宣傳員。由于他良好的文化功底,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赢得了電視台、報社和記者以及朱子清家人無數次的贊譽。這當然是後者。
王長春特别喜歡朱子清種的那一盆蘭花,從明智的開始,就一直經過精心呵護,雖然歲月流淌,花卉仍然盛開,吸引了不少遊客經常停下來觀看。在朱子清誕辰120周年之際,朱子清的孫子朱小濤和揚州朱子清博物館韓楓親自來到溫州,把一半的鮮花移植到揚州的"朱子清府",從那時起,這塊闆塊經曆了跨越渭江、錢塘江、長江等中國著名三江的百年人生, 在揚州"朱子清樓"歡迎來訪。
據測算,今年的這朵花也有98歲了,既可以向朱子清先生的天意緻敬,又要靠着朱先生後世的驕傲的崇敬。真是"小園香之路住過客人,九紫蘭玉香","曼陀林知道少了,找了方裡好幾遍才看"。(本文的編輯有限制)
寫于 2019.6.14
2021.7.17 修訂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編輯、重寫和網絡傳播所有作品著作權使用,否則本報将依據司法管道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