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党史故事 | 李大钊故居的红色记忆

打破历史的桎梏,净化历史的积淀,创造民族的生命,拯救民族的青春。

- 李大昭

党史故事 | 李大钊故居的红色记忆

第一颗心永远在使命的核心

李大昭故居的红色记忆

党史故事 | 李大钊故居的红色记忆

在北京的西城区,有一条安静的小巷,距离繁华的金融街只有一条街,但它就像两个世界。进入小巷的深处,周围环绕着绿树,有一个小庭院。这里,是文华胡同24号,也是著名的李大昭的故居。

从1920年春天到1924年1月,李和他的家人在这里住了四年,在北京生活的时间最长。由此,这成为李大昭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推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

忏悔,展现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灵魂

故居是一个小院子,院门在北墙开着,当时还不是什么"高门豪宅"。据李大昭故居的工作人员介绍,作为社会上知名教授,之所以选择租在这样一个普通甚至卑微的"三合会",是因为院子便宜,所以租金便宜。

党史故事 | 李大钊故居的红色记忆

事实上,李大昭不仅在北京大学当过老师,还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地担任教授,最高月薪可300银,能买到宽敞的豪宅,过着安定体面的生活。但李大昭却是"硬食、冬衣、夏一布衬衫",将工资总额作为革命活动的资金,并用来帮助贫困的进步学生,导致一个家庭只能租房居住。

党史故事 | 李大钊故居的红色记忆

甚至有一段时间,赵淑兰太太担心每天买米的最低生活费,最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不得不照顾会计部门,扣留了一部分月薪,交给李太太,以免李家"缺饭就不能做饭"。不过,李大昭高兴的是,他说:"性格开朗诚实,有自己真正简单的生活。

党史故事 | 李大钊故居的红色记忆

一个庭院,书写激情的燃烧岁月

穿过小院子,我们走进了故居的主房间,这里是李大昭曾经接待客人和家庭活动、用餐的地方。

主厅的墙上挂着李大昭写的"铁肩道德,精彩手写文章"的两人,这也是他辉煌人生的真实写照。

党史故事 | 李大钊故居的红色记忆

东屋是李大昭和妻子赵薇兰的卧室,虽然包办婚姻,但幸福美。婚后,李大昭出国留学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走上了革命之路,夫妻俩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就是在这个院子里,这个房间。

1927年,赵与李大昭一起被捕。李大昭死后,她四处奔走,为丈夫组织公开葬礼,于1933年去世。1936年6月,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承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党史故事 | 李大钊故居的红色记忆

正是在这个三合会居住的时期,李大昭进入了他职业生涯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各类文章140余篇,总文字33万余字,平均每9天一篇,参加各类会议120次,其中中国共产党三大党、国民党平均20天,陪同会议,各界走访30次, 30场讲座,还到广州、上海、武汉、洛阳、天津等地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

一架钢琴,见证严格保密的历史

故居的西屋曾经是李大昭的书房。李大昭曾多次在这里秘密主持党组织会议,有时与路过的党员、团员讨论问题。

我们熟悉的革命先辈陈独秀、邓忠夏、秋白等,都曾在这里与李大昭进行过膝长谈。就像1921年12月11日,罗章龙来到李大昭报道渤海路罢工,大家弹钢琴,唱歌,讲故事,讲笑话,庆祝罢工胜利。这种情况直到后来,党组织在陶兰亭有一个聚会场所时才改变。

在文华胡同期间,李大昭也经常从旧货市场"捡货"。一个夏日傍晚,李大昭带着大儿子于华和大女星华去拍卖行取回一架旧风琴。此后,他经常在刮风雨雨的时候弹奏管风琴,教孩子们在雨声和钢琴声的掩护下唱革命歌曲,经常用钢琴的声音掩盖重要会议,防止敌人窃听。

党史故事 | 李大钊故居的红色记忆

在业余时间,李大昭经常为孩子们写儿歌,和家人下军棋,告诉他们革命的真相。在他的教育和鼓舞下,李家的孩子继承了父亲的抱负,走上了革命之路。

党史故事 | 李大钊故居的红色记忆

回顾历史,李大昭的一生短暂而辉煌。1927年4月6日,他被一名反动军阀逮捕,4月28日在北京西通民巷的北京分部看守所被绞死,享年38岁,鲜血和生命来解释一个共产党人的第一心和使命。

"冲破历史的桎梏,洗刷历史的积淀,创造新民族的生命,拯救民族的青年",是李大昭在1916年《新青年》中宣告的民族梦。

一百多年后,这个伟大的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李大昭年轻时,照亮了觉醒时代和中国革命的未来。而这真诚的第一颗心,正是从这个小小的院子开始。

研究党|的历史王凌芳法官

党史故事 | 李大钊故居的红色记忆

在那个跌宕起伏、救赎的时代,李大昭是推广马来教的先驱。1918年,李大昭出版了《闽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这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他的文章和思想在时代潮流中熠熠生辉,带领几代人穿越黑暗,走向未来。

他说,回归黑暗与光明,为世界进入文明,为人类幸福,他还说,适应世界的新潮流,不要把其目前的混乱当成悲观。他以文章为武器,唤起"民族自我意识",以生命为己任,肩负起"创造青春中国"的使命。他人类的知识、理想情怀总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原心,以青春的自我,创造青春的家庭、青春的国度、青春的民族、青春的人类、青春的地球。

来源:北京市破产法院微信公众号保密视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