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曆史的桎梏,淨化曆史的積澱,創造民族的生命,拯救民族的青春。
- 李大昭

第一顆心永遠在使命的核心
李大昭故居的紅色記憶
在北京的西城區,有一條安靜的小巷,距離繁華的金融街隻有一條街,但它就像兩個世界。進入小巷的深處,周圍環繞着綠樹,有一個小庭院。這裡,是文華胡同24号,也是著名的李大昭的故居。
從1920年春天到1924年1月,李和他的家人在這裡住了四年,在北京生活的時間最長。由此,這成為李大昭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共産黨、上司北方勞工運動、推動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實踐活動最具代表性的曆史見證。
忏悔,展現一個有遠大抱負的靈魂
故居是一個小院子,院門在北牆開着,當時還不是什麼"高門豪宅"。據李大昭故居的從業人員介紹,作為社會上知名教授,之是以選擇租在這樣一個普通甚至卑微的"三合會",是因為院子便宜,是以租金便宜。
事實上,李大昭不僅在北京大學當過老師,還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朝陽大學、中國大學等地擔任教授,最高月薪可300銀,能買到寬敞的豪宅,過着安定體面的生活。但李大昭卻是"硬食、冬衣、夏一布襯衫",将工資總額作為革命活動的資金,并用來幫助貧困的進步學生,導緻一個家庭隻能租房居住。
甚至有一段時間,趙淑蘭太太擔心每天買米的最低生活費,最後,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不得不照顧會計部門,扣留了一部分月薪,交給李太太,以免李家"缺飯就不能做飯"。不過,李大昭高興的是,他說:"性格開朗誠實,有自己真正簡單的生活。
一個庭院,書寫激情的燃燒歲月
穿過小院子,我們走進了故居的主房間,這裡是李大昭曾經接待客人和家庭活動、用餐的地方。
主廳的牆上挂着李大昭寫的"鐵肩道德,精彩手寫文章"的兩人,這也是他輝煌人生的真實寫照。
東屋是李大昭和妻子趙薇蘭的卧室,雖然包辦婚姻,但幸福美。婚後,李大昭出國留學了很長一段時間,然後走上了革命之路,夫妻倆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就是在這個院子裡,這個房間。
1927年,趙與李大昭一起被捕。李大昭死後,她四處奔走,為丈夫組織公開葬禮,于1933年去世。1936年6月,中國共産黨河北省委承認她為中國共産黨黨員。
正是在這個三合會居住的時期,李大昭進入了他職業生涯的"黃金時代"。
在此期間,他發表了各類文章140餘篇,總文字33萬餘字,平均每9天一篇,參加各類會議120次,其中中國共産黨三大黨、國民黨平均20天,陪同會議,各界走訪30次, 30場講座,還到廣州、上海、武漢、洛陽、天津等地從事教學和革命活動......
一架鋼琴,見證嚴格保密的曆史
故居的西屋曾經是李大昭的書房。李大昭曾多次在這裡秘密主持黨組織會議,有時與路過的黨員、團員讨論問題。
我們熟悉的革命先輩陳獨秀、鄧忠夏、秋白等,都曾在這裡與李大昭進行過膝長談。就像1921年12月11日,羅章龍來到李大昭報道渤海路罷工,大家彈鋼琴,唱歌,講故事,講笑話,慶祝罷工勝利。這種情況直到後來,黨組織在陶蘭亭有一個聚會場所時才改變。
在文華胡同期間,李大昭也經常從舊貨市場"撿貨"。一個夏日傍晚,李大昭帶着大兒子于華和大女星華去拍賣行取回一架舊風琴。此後,他經常在刮風雨雨的時候彈奏管風琴,教孩子們在雨聲和鋼琴聲的掩護下唱革命歌曲,經常用鋼琴的聲音掩蓋重要會議,防止敵人竊聽。
在業餘時間,李大昭經常為孩子們寫兒歌,和家人下軍棋,告訴他們革命的真相。在他的教育和鼓舞下,李家的孩子繼承了父親的抱負,走上了革命之路。
回顧曆史,李大昭的一生短暫而輝煌。1927年4月6日,他被一名反動軍閥逮捕,4月28日在北京西通民巷的北京分部看守所被絞死,享年38歲,鮮血和生命來解釋一個共産黨人的第一心和使命。
"沖破曆史的桎梏,洗刷曆史的積澱,創造新民族的生命,拯救民族的青年",是李大昭在1916年《新青年》中宣告的民族夢。
一百多年後,這個偉大的夢想終于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實作了。李大昭年輕時,照亮了覺醒時代和中國革命的未來。而這真誠的第一顆心,正是從這個小小的院子開始。
研究黨|的曆史王淩芳法官
在那個跌宕起伏、救贖的時代,李大昭是推廣馬來教的先驅。1918年,李大昭出版了《閩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克的勝利》,這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文獻》。他的文章和思想在時代潮流中熠熠生輝,帶領幾代人穿越黑暗,走向未來。
他說,回歸黑暗與光明,為世界進入文明,為人類幸福,他還說,适應世界的新潮流,不要把其目前的混亂當成悲觀。他以文章為武器,喚起"民族自我意識",以生命為己任,肩負起"創造青春中國"的使命。他人類的知識、理想情懷總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原心,以青春的自我,創造青春的家庭、青春的國度、青春的民族、青春的人類、青春的地球。
來源:北京市破産法院微信公衆号保密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