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汪帆:早期浙江图书馆晒书活动述论

阳光图书又称曝光书,是指古籍收藏家或政府管理的图书部门,每年在特定时间,将藏书拿出来晾干,以免图书因潮湿和蚜虫等损坏条件,从而延长图书的寿命, 和保护图书的完整性,是保护古籍的重要措施之一。浙江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自成立以来,它非常重视图书保护,我们想梳理和总结浙江图书馆1949年之前的工作,以纪念浙江博物馆成立120周年。

一、浙江省图书馆藏书活动的起源

浙江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书》落下帷幕,乾隆皇帝"为浙江省思江为人深渊,承诺宽布、光文治"、"专发银二,雇书猎人,再写三点,存储扬州大观堂文惠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神寺文琅阁"。这就是著名的"四库书"江南桑格的藏书。其中,文朗位于杭州西湖圣院,系是从旧藏书"图书整合"的图书馆改建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完结。次年,江南桑格《四书》开始入藏,到乾隆55年(1790年),文琅收藏了《四图书馆书》、《秦鼎古今图书合集》、《全唐文》等大型系列丛书。根据乾隆皇帝的法令,"整本书分为三个亭子,如果有想读书的,就一个接一个地读,写得广为流传。"其实文朗阁具有后来公共图书馆的初始功能,即对外开放,允许孩子抄送到柜内,并制定了严格的授权管理制度,具有专门的管理能力。展馆收藏的"四图书馆藏书"等,后来被分配到浙江图书馆,所以有"我在浙江有一个图书馆,青乾龙已经萌芽了"的说法。

汪帆:早期浙江图书馆晒书活动述论

杭州文朗

文琅位于孤山山麓,西湖畔,靠近水源脚下,易湿润,不是保存书籍的最佳场所。其实乾隆皇帝最初选择建文琅的地方是圣客栈寺后面的木兰堂,因为木兰堂"接近山根,地形湿润,难以收集书籍",反而成为书馆下的东玉兰堂。书厅和木兰厅都在圣寅神庙内,但地形比木兰厅高。因此,文琅收藏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保护的问题。文琅有一位负责太阳书的人,陶光室、江苏钱喜泰、张文虎等都曾到文琅校书,"参观周珠学院"。竹子到文琅师,去年冬天已经下台,由岳云做镇南委检查修理,另一名培训成员,锁匙的主人,也就是湖长张公公第二白。还有所有晒的东西,为了朱世茂彩。是在柜子里出入,比过去更严格。同济年(1862年),文琅前师傅陆光玄也写道:"每年夏天的暴风雨一月,靠盐运使儒家正式负责。"盐运"即,既是浙江到盐运的首席官员,也是文朗"四图书馆书"的馆长。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两次进攻杭州,柜书散落,依靠杭州著名收藏家、乡绅丁申、丁C等的努力,丢失的文浪阁图书可以部分保存下来。在杭州知罠成员薛世宇的帮助下,图书馆的图书被存放在杭州大学荣誉中。在此期间,仍然坚持太阳书。根据同一规则十一年(1873年)7月关于"细书目交付,由挟南盐运输部的两部挟南盐运输部精神部进行合规"的记录,保存在杭州大学的"四图书馆书","由教授选读, 阻止保护。每年经丁申银要求详细向太阳书资助银六十二案中。光绪六年(1880年),在浙江巡警谭仲林的支持下,文朗得以重建,丢失的柜书归还给文朗。光绪七年(1881年)8月29日,丁C《送一份内阁章程并约定资助的补充本》,说:"福察馆很宽,图书馆书要慎重,经理要守,工资可从优秀,每月建议花两万四千本,一人,帮太阳书, 督促率清理、拉草、工资到五千张/月...每节太阳书,检查一次,报告检查。"

以上文献表明,自从四家图书馆进入西藏以来,文琅一直有一套日光浴书籍系统,并有一个人负责太阳书。不幸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留下日光浴书籍的细节。

二、浙江地图太阳书活动的特点

1911年6月,清玄三年(1911年),浙江省协商委员会决定,经浙江巡检批准,文朗的"四本图书馆藏书"被划归浙江图书馆保管。1912年,浙江图书馆孤山建筑白色建筑落成,当时浙江图书馆馆长(策展人)钱琦将"四本图书馆书"转移到浙江博物馆西边的一面红色平房墙。此后,保护"四图书馆书"成为浙江图书馆的常规做法。1912年6月出版的《浙江图书馆宪法》第52条规定:"图书馆在暑假期间关闭一周以内,并应定期提前发布通知,届时停止阅读。"从那时起,日光浴作为一种常规系统,经常出现在浙江图书馆的相关记录中。例如,《中华民国浙江省22年计划》规定:"图书馆应依照《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规定每年夏季出借一次图书,为期二十天。"

在整个民国时期,浙江图书馆的图书活动,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时间上,太阳书在三伏的日子里,限制在20天。

从历史上看,关于书籍何时写成有不同的描述。浙江图书馆的"曝光日"设定为三伏特日,时间限制为20天。这在1927年的《浙江图书馆学报》中可以看到,这是联合记录的第三期和第四期。1932年出版的《浙江省图书馆月刊》第5期、第6期第一卷指出:"(7月)12日,新民路分社开始整理出藏的书籍,停止阅读。"八一七记录",整理和曝光了"四图书馆书"和寺庙书"书整合",从7月6日开始,今天开始完成。1935 年 7 月 15 日,图书馆被清理干净,并接触到书籍。计数始于 1936 年 7 月 13 日。1948 年出版的这本书从 7 月 22 日至 8 月 18 日,历时四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书中的具体时间并不完全统一,但大致在7月中旬至8月底,在"三伏天",限20天。清人孙从新增"收藏书分钟和曝光书"云"曝光书必在福田。也就是说,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通常被认为是最适合享受日光浴的时间。浙江图书馆的读书活动,及时不仅遵守这种间接的体验,而且灵活使用,不限于某一天,也有利于阅读工作。

其次,日光浴伴随着库存。

创书活动要求将图书从图书馆移走到图书馆或室外,这也是清理图书馆、提高图书保护质量的最佳时机。浙江省图书馆每年夏天读书的时候,同时还有一次图书馆的清理。"例如,博物馆每年夏天都会清理图书馆。一年书柜员经常出柜,很多损坏,有需要提出整理修复。在过去的一年中,新书编目和旧收藏...特关两间房,巡检的线路已经腐烂的书和借VF平装书,举行消毒一次,以便清理干净。例如,《浙江省图书馆共和国二十二年规划》记录:"仅从那一年开始,书本就发生了相当多的变化,要搬家,难免不见,而且借阅更频繁,特别乱。因此,决定在今年年初,即7月初和8月初,根据参考书目对总图书馆中的书籍进行一次检查。"孤山分馆收藏的"四书图书馆书"等好书,因为木柜,白天还是退房,除了检查点,还要在阳光下晾干一次。这一举动在古代的太阳记载中是看不到的,算上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的一项举措。

第三,做好详细准备。

浙江地图收藏了"四图书馆藏书"等好书,作品数量众多。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天气变化对图书工作的影响,在年度图书制作活动之前,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定期聘请部门主任,讨论与图书曝光相关的具体问题。"6月29日,导演讲座不会持续太久,我们想以策展人邀请的董事会议结束这一年,在今天上午8点举行一次讲座会,讨论诸如夏季书籍暴露书籍库存和卡片重新排列等问题。7月19日,策展人前往博物馆接近王的藏品并将其归还博物馆。事情,到孤山分公司检查点收藏版并接触到好书等作品。"以上两条记录,是浙江地图预备的缩影,体现了浙江图书馆对太阳书工作的精心策划。

所谓"检查",其实就是确认书籍的保存情况,以确定它们是否需要烘干,以便制定烘干措施。为了解决中文线装书和西文合账方式的问题,一般采用书盒放置中文线书,因为中文线书平整更难找,所以采用中文线书盒插入法。"中国线书堆放平整,不仅检查困难,而且很容易弄乱,所以国内图书馆的纸箱设备较多,目标直立。19年来,博物馆曾任杨某馆长,在新民分馆收藏的纸盒中又增加了3000个纸箱,被查封。如今的图书馆藏书都是钢制书架,不适合采用平线安装的古籍进行保密和取景检查,整段未经编辑的线书加纸箱,标明书号,竖立展示。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中文线书直立存放的问题,但书籍长期存放在半密闭空间内,闷热易退。同时,在纸盒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多的糊状物,也增加了蚜虫生长的可能性。因此,根据保存情况,仍然有必要允许条件干燥。另外,对于前一年选择修书,还需要检查,区分其类型和程度,烘干。

筹备工作的另一个要素是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分工,以提高生产率。例如,1936年的《图书展望》指出:"今年夏天,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从7月13日起被分配到十二个小组,在主博物馆和两个分馆进行检查工作......到孤山分店,检查书的数量和顺序,并把"四本图书馆的书"和所有好书上通风晾干,每本书都会摇晃一次,以防腐烂。"不仅对干燥场所有明确的要求,而且规定了干燥的方法。

此外,浙江图书馆在确定太阳书之前,还在杭州主流报纸媒体上,向广大公众通报读者。在民国第23个年度工作计划中,建议夏季期关闭,清理账簿和暴露的书,这对于社会工作者的阅读需求不方便,因此计划是制定一个停止总支轮换的方法。

三、张宗祥先生对浙江地图工作理论梳理

汪帆:早期浙江图书馆晒书活动述论

张宗祥(1882-1965)

1954年,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张宗祥先生撰写了《图书馆孙宁书的问题》,总结了浙江图书馆的活动。基本要点如下:

第一步是确定哪些情况需要一本书。如果是在黄河北边风干的地方,或者图书馆大楼比较合适,有空调设备,就不用晒太阳了。如果是元明前的版画,或者这些书一直藏在北方的冬炉房里,纸已经很老了,很脆弱,应该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依靠空窗,翻动它,不能在炎炎烈日前晒太阳。

其次,选择天气。一般应该选择立秋周边的太阳书。这时阵雨少,空气干燥,晚上凉爽,白天书受热比较容易消散。因为书晒后,需要冷却,可以折叠在架子上,太阳书,最好在晚上再次隆隆作响。

同样,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组织人力方面,图书馆往往拥有大量的书籍。因此,一两个星期前,就要对账本进行检查、估算,根据实际工作量,组织人员烘干账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因为太阳书是靠天气,天气往往不可靠,所以,根据天气情况,尽量缩短时间,完成太阳书的工作。如果需要晒很多书,根据当地、人文等条件,分开完成。具体方法,可以分成几组,每组三人,一人作为领导,另一人作为助手,以便提前分配任务。晒日光浴,把书拿凉,然后回到书架上。

在太阳书工具中,太阳板禁忌用朝鲜蓟和所有树脂多木头,"因为树脂,在日光下,一定是脂肪从板材表面渗出,才能粘在纸上,损坏纸张。栗树和柏树更适合浙江。"太阳书凳的高度"高度为两尺四英寸,要离开地面略高,即使泥浆略带潮湿,也不得侵入书本,还必须相当高,容易使人铺在书上,不用向后鞠躬是合适的。"它既需要水分隔离的目的,也需要员工操作的便利性。凳子的长度、宽度和窄度也有要求,既不能太宽,也不能被改用于其他目的,也不能太长,为了防止工作人员贪图方便,放置过多的太阳板,以防暴风雨和下雨,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张宗祥先生是著名纪录片导演、收藏家,曾任北京大师图书馆馆长,也是文朗《图书馆四书》第三版的拍摄人,1949年后出任浙江图书馆馆长。他的文章"是我意识到为了晒日光浴而应该拥有的一点点知识,这就是浙江图书馆所做的。也就是说,他的文章不仅是对民国时期浙江图书馆工作的总结,也是他自己多年对古籍保护的经验和思考,是浙江图书馆活动的升华。

四、残余理论

以上是对浙江图书馆1949年以前活动及其理论的总结,虽然已经走了这么多年,但今天对古籍的保护仍然有重要的启示。

从历史渊源上看,浙江图书馆的图书活动是历史藏书活动的传承和发展。早在北魏时期,贾思伟在《奇民必备》一书中就有一本曝光记录书,并明确指出:"需要阳光的时候,在屋里冷风下,不要看日曝光书。"曝光书"的正确含义是"干燥书"。浙江图书馆的寻书活动非常明确地称为"烘干",是传承藏书的古老传统和保藏权。在选择时间晾书时,浙江图书馆选择了三伏特日,而不是"5月15日之后,7月20日之前",充分考虑到浙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避开了浙江地区炎热多雨的梅雨季,是灵活利用历史的时间。

从古籍保护的现实来看,自2007年国家启动《中国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古籍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图书馆界的重视,全国各大好书馆普遍安装恒温恒湿设备, 达到或超过张宗祥先生表示,"图书馆大楼相当一体化,有空气调节设备,就不用晒太阳"的条件。但是,不言而喻,由于恒温恒湿设备成本高昂,市立公共图书馆、民营私人图书馆的建设,甚至知名图书馆的非好书图书馆尚未达到上述条件,仍需采用传统的日光浴方式来保护古籍。

同时,虽然新的恒温和湿度设备可以保证古籍不受温湿度的影响,但无法避免其他问题,如霉菌、虫蚁等。对于霉菌来说,蚜虫仍可用于古籍的干燥,在干燥过程中,甩掉侵害的蚜虫,放置药物,通风通风,确保古籍不再受昆虫腐烂的影响,还可以有效防止霉菌。中国古代造书的原料和方法完全是物理的,而干燥的方法是利用自然的力量有效地保护古籍,但又不改变古籍的物理特性,对古籍造成损害,是人为干预最少的物理方法, 是最符合保护古籍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国家文物保护中心开始推进和推广太阳活动,借助传统形式的图书,聚集爱书人士进行交流,分享古籍保护和收藏的经验,进一步推进古籍保护活动的深入推广。如何开展日光浴活动,有效保护古籍,历史经验值得借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种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坚持传统的干燥方法,死教条,必然会影响古籍的保护效果。民国时期浙江对传统日光浴活动的灵活运用,特别是张宗祥先生对传统日光浴工作的总结和分析,仍可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南:

(1)成立工作组,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合理利用人力和体力,确保日光浴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节省时间。

(2)根据古籍的保护和损坏程度,制定太阳书计划,视书本而定,不同程度(时间)的干燥。

(3)做好应急预案工作。一旦干燥期间出现大风大雨、火灾等意外情况,及时将烘干书籍送入仓库进行保护。

(4)提前做好准备。包括专用日光浴空间和专用日光浴设备专用仓库。日光浴场所应遮阳、干燥、通风和安全。特殊工具包括书凳和用于盘点,处理和摇晃的工具(手套等)。专用仓库用于临时存放干燥的书籍,在进入仓库之前冷却下来。

(5)做好图书清点前后的登记工作,以防丢失。

(6)趁机将图书移出图书馆,对图书馆进行烘干、清洁、清洁。

(7)加强安全工作,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确保干燥的书籍的安全。

(8)太阳书结束后,及时总结太阳书的工作,包括检查烘干效果,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最初发表于《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 年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