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毅
陈毅(1901-1972),别名陈世军。黄道十二宫:奶牛。从乐到县,四川省。
1916年进入成都A型工业学校,1919年赴法国艰苦俭学。
1921年,他被中法两国政府护送回国,参加留往法国的学生的爱国活动。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重庆《新轩日报》主编、北京中法大学学生、武汉中央军政学校党委书记、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黄浩生领导的南昌起义)第25师党第73团代表。
1928年1月,他和朱德组织领导湘南起义,领导上井冈山部和毛泽东师。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代表、第4军政治部部长(党代表毛泽东、朱德总司令)、第十二师师长(党代表邓宗海)、中国工人第4军政治部部长。 农民与红军、中国红党 前军委委员、代理书记(毛泽东书记)、红四征军委书记朱德、中苏工农革命委员会委员(毛泽东主席)、红四军政治部部长、第一纵队代表(林宇上尉), 中共西南专委书记,西南红军第6军政委(总司令黄恭立),闽南红军第22军总司令(政委邱达三世),红1军第3军政治委员会委员(黄公举司令员), 江西军区总司令、政治委员会委员、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会委员李富春),中苏联第一、第二届临时中央政府常务理事、政府办公厅主任,中央革命军委委员(1936年);
1934年10月,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了江西省苏区。他被任命为中央革命武装力量委员会中苏师(主席项英)委员,广东省中央军区领导机关负责人,并参与组织并领导了南方三年的游击战。
全国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新四军第1部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司令部司令员、新四军南方司令部指挥政治委员、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司令部代理司令员。总指挥员叶婷, 政治委员会刘少奇),中央军委新四支部副书记(项英书记),新四军代理总司令(代理政治委员会刘少奇,抗日军大学校长)。
抗战胜利后,历任新四军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会饶书石)、山东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会李瑜)、华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会饶书石)、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会司令员、 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刘伯成司令员,政治委员会邓小平)。
1948年11月,他与刘伯成、邓小平、苏禹、谭振林组成总阵线委员会,指挥60万解放军人员开展淮海战役。经过65天的艰苦奋斗,国民党精锐部队22支部队,56个师共55.5万人。
1949年2月,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指挥官和政治委员会成员,并于5月成为上海市市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1949-1958)、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1954)、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1950-1)954)、国务院副总理(1954-1972)和外交部长(1958-1972), 中央军委副主席(1954-1972年),国防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二、三届)。
历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北京外交学院院长、中国民间外交学会名誉会长。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共中央第八届政治局委员。
曾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5年,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被授予一等81勋章,一等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等解放勋章。
一等81勋章,一等独立自由勋章,一等解放勋章
著作作《陈毅军事随笔》、《陈毅诗选集》、《陈毅诗集》。
夫人:张曦(1922-1974),原名张掌珠。黄道十二宫:狗。湖北省武汉市人。
1938年加入南昌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江南司令部政治部宣传员、"抗日大学"中央大学政治部宣传官、新四军卫生部指导员、山东野战军督导队副副团长、上海新文学出版社编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陈毅与妻子张曦合影
毛泽东、宋庆龄、邓英超等出席陈毅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