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内容源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吸取历史教训的优良传统,始终高度重视历史研究,善于从历史的成败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新时代,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历史史研究工作,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潮流。
当代中国来自历史上的中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系统地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把握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从深入的历史思考中汲取智慧,面向未来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河北承德期间强调:"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搞好历史史研究,整合历史研究资源和力量,提高研究创新水平,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潮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做好历史史研究,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历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充分发挥历史知识和学习当代和政政教育的作用。
关注历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关注历史,研究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优良传统。历史作为文明延续的重要环节,民族精神遗产的基本载体,阿南国家治理经验的宝库,启蒙生活的智慧指南,历史不容忽视和遗忘。古代史学家认为,研究运用历史"是人生的当务之急,是国家的重要途径"。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吸取历史教训的优良传统,始终高度重视历史史研究,善于从历史的成败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善于学习历史","阅读历史"是一件明智的事。这意味着:你想提高你的智力吗?历史书是阅读"看历史,你会看到未来"不可或缺的。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的高度阐述了"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对过去的总结就是引导大家团结前行"。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要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和党史,通过学习,努力掌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胡锦涛同志号召"领导干部在加强历史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实际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研究,就如何理解历史和历史科学,如何做好历史研究,如何看待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讨论。 以及如何研究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根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教育引导全党实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和百年未见的世界大变革的大局,树立伟大的历史观, 从历史河流、时代潮流、全球风云等角度分析进化机理,探索历史规律,提出相应的战略战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可预测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百年"七一"重要讲话,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展现出较强的历史穿透力和历史洞察力,体现了以史为镜、创造未来的历史智慧和历史眼光。
广大历史学家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时代潮流、古今变化,发出思想的第一声,努力推动新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以优异的研究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支撑。这是新时代中国历史的使命,也是历史兴旺发达、实现升华的必由之路。
历史的历史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民族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当代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不同于其他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一直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最佳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后续。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历史研究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民族观、文化观,使学术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 并成为世界,传播后的人。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区分主流与支流,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扬经验,吸取教训。"实事求是是认识真理的基本途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主观假设强加于现实,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历史现实的一切基本原则,讲证据、讲实践、讲方法,伪造研究资料,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得出科学结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真理,"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对价值的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做人、做事、学习的起点和落脚点。要在历史研究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人民学习的理想,善于从人民历史创造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理论和学术创新的智慧和营养。
坚持发展用眼界的眼光看问题。历史是连续的,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构不是历史,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这是最基本的历史现实。历史是人物和事件的不断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其出现、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停留对历史条件、历史进程和科学把握历史规律的综合认识,也不应忽视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历史美好时期的成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个人,历史逆境中的挫折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个人。"在历史研究中,观察问题应该是长期的,不能局限于一时的事,不能根据个别时期的历史现象,不计后果地得出长期的历史结论,我们必须坚持把受试者置于较长时期的历史冷静观察,深入分析。
推动新时代历史研究高质量发展
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历史成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做好新时代历史研究,必须立足当代,坚持历史中国,珍惜和好用好这些杰出的历史成就,以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心,不断拓宽新时代历史的正确道路, 使历史成就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潮流,使历史充分发挥古今知识、管理教育人的作用。
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整合和发展。历史研究不仅要"讲述过去",还要"思考过去"。世界之用是中国历史的优良传统。真正的历史研究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学术活动,而是充满激情、雄心和灵感的科学探索。近年来,环境史、灾害史、病史、城市史等的兴起,都反映了历史工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中国历史新时代要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时代潮流、时代变迁、思想第一声"的勇气和追求,用社会实践激励,在服务于现实中找到学术成长点,厚厚家庭国情,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智慧。
加强思想指导和理论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发现和创造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理想主义观点,更好地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历史是关系到文明传承、民族发展和民族繁荣的基础性战略性学科。促进新时期中国历史的繁荣发展,是党和人民赋予历史学家的光荣职责,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重任。过去曾有一段时间,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更为突出。究其原因,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我们必须保持对历史的敬畏态度,不能"玩弄"历史,"恶搞"历史,更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广大历史学家要加强对历史研究的分析指导,在翔实准确的历史数据支持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把历史结论建立在丰富、详细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使历史能够说话,用历史事实说话,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
整合历史研究资源和力量。历史和实践表明,学者们应该在不同学科的融合中取得突破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多学科深度融合、联合进攻。从调整学科设置、人员构成、项目管理等方面入手,整合研究资源和力量,促进跨学科对话与融合,使历史研究成为不同学科融合的突破和创新。同时,要探索打破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壁垒,让研究者从多学科的角度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通过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引进一批思想渗透的精品,培养了一批中西历史学家,使历史能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作出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中心学术顾问)
人民日报 (十月13,2021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