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曆史中汲取走向未來的智慧

來源:人民日報

内容源

中國共産黨繼承了中華民族重視曆史、研究曆史、吸取曆史教訓的優良傳統,始終高度重視曆史研究,善于從曆史的成敗中把握曆史發展規律。新時代,要圍繞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做好曆史史研究工作,更好地總結曆史經驗,揭示曆史規律,把握曆史潮流。

當代中國來自曆史上的中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系統地研究中國曆史文化,把握人類發展的曆史規律,從深入的曆史思考中汲取智慧,面向未來邁進。習近平總書記在通路河北承德期間強調:"要圍繞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搞好曆史史研究,整合曆史研究資源和力量,提高研究創新水準,更好地總結曆史經驗,揭示曆史規律,把握曆史潮流。"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使我們做好曆史史研究,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曆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充分發揮曆史知識和學習當代和政政教育的作用。

關注曆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關注曆史,研究曆史,吸取曆史教訓,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優良傳統。曆史作為文明延續的重要環節,民族精神遺産的基本載體,阿南國家治理經驗的寶庫,啟蒙生活的智慧指南,曆史不容忽視和遺忘。古代史學家認為,研究運用曆史"是人生的當務之急,是國家的重要途徑"。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産黨繼承了中華民族重視曆史、研究曆史、吸取曆史教訓的優良傳統,始終高度重視曆史史研究,善于從曆史的成敗中把握曆史發展規律。毛澤東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善于學習曆史","閱讀曆史"是一件明智的事。這意味着:你想提高你的智力嗎?曆史書是閱讀"看曆史,你會看到未來"不可或缺的。鄧小平同志從"中國發展的精神動力"的高度闡述了"了解一些中國曆史"的價值和意義,強調"對過去的總結就是引導大家團結前行"。江澤民同志強調:"我們要學習中國曆史,特别是中國近代史和黨史,通過學習,努力掌握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黨的優良傳統。胡錦濤同志号召"上司幹部在加強曆史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實際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曆史和曆史研究,就如何了解曆史和曆史科學,如何做好曆史研究,如何看待曆史中國和當代中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讨論。 以及如何研究黨的曆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曆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根基","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教育引導全黨實施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和百年未見的世界大變革的大局,樹立偉大的曆史觀, 從曆史河流、時代潮流、全球風雲等角度分析進化機理,探索曆史規律,提出相應的戰略戰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可預測性和創造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百年"七一"重要講話,氣勢磅礴,視野開闊,貫穿曆史、現實和未來,展現出較強的曆史穿透力和曆史洞察力,展現了以史為鏡、創造未來的曆史智慧和曆史眼光。

廣大曆史學家要繼承和發揚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堅持時代潮流、古今變化,發出思想的第一聲,努力推動新時期中國曆史的發展,以優異的研究成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提供思想支撐。這是新時代中國曆史的使命,也是曆史興旺發達、實作升華的必由之路。

曆史的曆史必須堅持正确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民族教育的基本指導思想。當代中國哲學和社會科學不同于其他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根本标志,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一直被視為學術研究的基礎。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曆史的重要論述,是唯物主義曆史觀的最佳繼承和發展,是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态新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曆史發展的根本性後續。圍繞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做好曆史研究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态新時代為指導,樹立正确的曆史觀、民族觀、民族觀、文化觀,使學術研究成果經得起曆史和人民的考驗, 并成為世界,傳播後的人。

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靈魂,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中國共産黨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上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唯物主義的曆史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區分主流與支流,堅持真理,糾正錯誤,揚經驗,吸取教訓。"實事求是是認識真理的基本途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從客觀存在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把主觀假設強加于現實,堅持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在曆史研究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理,必須堅持曆史現實的一切基本原則,講證據、講實踐、講方法,僞造研究資料,找出曆史發展的内在聯系,得出科學結論。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創造曆史的動力,我們共産黨人永遠不要忘記曆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真理,"習近平總書記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每一個共産黨員對價值的追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做人、做事、學習的起點和落腳點。要在曆史研究上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方向,堅持人民是曆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人民學習的理想,善于從人民曆史創造的偉大實踐中汲取理論和學術創新的智慧和營養。

堅持發展用眼界的眼光看問題。曆史是連續的,不能是一成不變的。靜态結構不是曆史,人類社會一直處于發展變化的狀态,這是最基本的曆史現實。曆史是人物和事件的不斷變化,是特定曆史條件的産物,有其出現、發展和衰落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說:"對曆史人物的評價,要從他們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的曆史條件下進行分析,不能停留對曆史條件、曆史程序和科學把握曆史規律的綜合認識,也不應忽視曆史必然性與曆史偶然性的關系。曆史美好時期的成功不能簡單地歸因于個人,曆史逆境中的挫折也不能簡單地歸因于個人。"在曆史研究中,觀察問題應該是長期的,不能局限于一時的事,不能根據個别時期的曆史現象,不計後果地得出長期的曆史結論,我們必須堅持把受試者置于較長時期的曆史冷靜觀察,深入分析。

推動新時代曆史研究高品質發展

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曆史産生了一大批傑出的曆史成就,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曆史智慧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做好新時代曆史研究,必須立足當代,堅持曆史中國,珍惜和好用好這些傑出的曆史成就,以服務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為中心,不斷拓寬新時代曆史的正确道路, 使曆史成就更好地總結曆史經驗,揭示曆史規律,把握曆史潮流,使曆史充分發揮古今知識、管理教育人的作用。

堅持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的整合和發展。曆史研究不僅要"講述過去",還要"思考過去"。世界之用是中國曆史的優良傳統。真正的曆史研究從來都不是冰冷的學術活動,而是充滿激情、雄心和靈感的科學探索。近年來,環境史、災害史、病史、城市史等的興起,都反映了曆史工作者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中國曆史新時代要以"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時代潮流、時代變遷、思想第一聲"的勇氣和追求,用社會實踐激勵,在服務于現實中找到學術成長點,厚厚家庭國情,努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曆史智慧。

加強思想指導和理論分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才能不斷發現和創造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才能更好地識别各種理想主義觀點,更好地抵制各種曆史虛無主義謬論。"曆史是關系到文明傳承、民族發展和民族繁榮的基礎性戰略性學科。促進新時期中國曆史的繁榮發展,是黨和人民賦予曆史學家的光榮職責,也是曆史和時代賦予曆史學家的重任。過去曾有一段時間,曆史虛無主義的現象更為突出。究其原因,是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方向。我們必須保持對曆史的敬畏态度,不能"玩弄"曆史,"惡搞"曆史,更不能搞曆史虛無主義。廣大曆史學家要加強對曆史研究的分析指導,在翔實準确的曆史資料支援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把曆史結論建立在豐富、詳細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上,使曆史能夠說話,用曆史事實說話,揭穿曆史虛無主義的謬誤。

整合曆史研究資源和力量。曆史和實踐表明,學者們應該在不同學科的融合中取得突破和進步。是以,我們應該堅持多學科深度融合、聯合進攻。從調整學科設定、人員構成、項目管理等方面入手,整合研究資源和力量,促進跨學科對話與融合,使曆史研究成為不同學科融合的突破和創新。同時,要探索打破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壁壘,讓研究者從多學科的角度審視人類文明的發展曆程。通過資源和力量的整合,引進一批思想滲透的精品,培養了一批中西曆史學家,使曆史能夠更好地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實作作出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中心學術顧問)

人民日報 (十月13,2021 0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