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如今,位于珠江畔的漳州馆是广交会的"故乡"。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插图
1957年4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四版。
在越秀山下,人民北路和解放北路之间,隐藏着一座老建筑——广州中苏友谊大厦旧址。它建于1955年,大厅高23米,六对大柱形成一个宽阔的大门。时至今日,该建筑仍为弧形穹顶、大理石台阶,二楼为环形走道,保留了当年的地毯和装饰灯。最初设计,它每天最多可容纳30,000名游客。
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召开的消息。这只有200多字的新闻,分量不小,创下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国努力设立外贸活动——广交会。中苏友好大厦是第一届和第二届广交会的举办地。虽然这座建筑已经变成了一个备用的多功能场地,但当所有的灯都重新亮起时,记者似乎感受到了64年前中国向世界张开双臂的温暖。
广交会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一家人,那一年,有人认为《中国出口贸易洽谈会》读得有点长,外国人不记得了。因此,周恩来总理提出,简称为"广州交会"。这不仅缩短了名称,也缩短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距离。
96岁的香港商人李欢一生都在为广交会而战。在第一届广交会上,30多岁的李欢乘坐燃煤火车过来,"'袁'穿过隧道,他的衣服被涂黑了!他一到中苏友谊大厦,就兴奋地冲进人群,甚至没有注意到那歪歪扭扭的领带。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能拿到手的工业产品并不多,广交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本土产品和纺织品都成了主要参展商,但很多好东西还是卖不出去的。李欢发现,国内有一种酒质,因为使用沙眼黑陶瓶灌装偶尔会导致漏水,让国外买家望而却步。为此,他去了原产地,寻找酒庄的想法。最后,我们决定用白瓷瓶代替黑陶器,材质好,造型美观,在广交会上受到了欢迎。时至今日,不少酿酒企业仍喜欢采用"白瓷瓶"经典包装。
"如果没有广交会这样的平台,桓叔叔遇到的许多类似问题就不会被发现和解决,做外贸会更加困难。74岁的"老外贸"刘碧珍,曾任广交会会展业务负责人,他告诉记者,"1957年春秋广交会的外汇占全国的20%;"
改革开放后,大量国内制造企业崛起,开始进入海外市场,广交会为他们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例如,海尔走向全球品牌的道路始于1988年广交会上一个不到5平方米的摊位。这是海尔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展位上只有两个人和两台冰箱。
除了为中外商人铺平道路外,广交会还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质量的戏剧性变化:在1999年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跃升至出口产品第一大类"难觅",被视为"中小企业孵化器", 自第101届以来,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再加一个"中"字,标志着我国进出口发展更加平衡。
从1957年到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了3000多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广交会的规模也从最初的2000多份扩大到每届26000多家国内外参展商,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年来,广交会一直在五个展馆举行。先是在中苏友谊大厦,然后在华侨轻路和起义路两座亭子里,然后在花路的流动亭子里真正有了自己的"家"。2008年9月以后,广交会迁至珠江畔的漳州馆。"本届广交会已经实现了综合展销和专业展的结合,进出口的结合,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结合,"广交会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放态度。
由于新冠肺炎的爆发,广交会暂时从线下转为线下。疫情的爆发限制了人流,但人气不大,"中国首展"的魅力依然不减。记者目击了一次预定的1小时买家沟通会开了两个半小时还没完,"网上参与注册的邮件验证码可以简单一点吗?"广交会可以延长吗?""广交会未来恢复线下展览,线上部分最好能继续做大"......来自俄罗斯、阿联酋、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的买家代表盯着手机麦克风,不时看着自己的手表,希望早点发言。"在广交会上,我可以找到很多商品和供应链条带,所有档次和价位,这对企业非常有帮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露露集团亚斯出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Siddique Aliquet告诉记者。
广交会已经举办了129次,在此期间,李欢在香港已成为著名的"国粮油罐头之王",刘碧珍脸上也有几缕皱纹,但他们和广交会的命运却越来越深。李欢的儿子接过接力棒的父亲,继续"蹲下"广交会。刘碧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乘坐半小时的地铁,在漳州馆转几圈,给小孩子一些建议。
"中国的外贸发展就像广交会一样充满活力。"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