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如今,位于珠江畔的漳州館是廣交會的"故鄉"。中國對外貿易中心插圖
1957年4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第四版。
在越秀山下,人民北路和解放北路之間,隐藏着一座老建築——廣州中蘇友誼大廈舊址。它建于1955年,大廳高23米,六對大柱形成一個寬闊的大門。時至今日,該建築仍為弧形穹頂、大理石台階,二樓為環形走道,保留了當年的地毯和裝飾燈。最初設計,它每天最多可容納30,000名遊客。
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召開的消息。這隻有200多字的新聞,分量不小,創下了新中國第一個全國努力設立外貿活動——廣交會。中蘇友好大廈是第一屆和第二屆廣交會的舉辦地。雖然這座建築已經變成了一個備用的多功能場地,但當所有的燈都重新亮起時,記者似乎感受到了64年前中國向世界張開雙臂的溫暖。
廣交會的名字是怎麼來的?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任一家人,那一年,有人認為《中國出口貿易洽談會》讀得有點長,外國人不記得了。是以,周恩來總理提出,簡稱為"廣州交會"。這不僅縮短了名稱,也縮短了中國與世界之間的距離。
96歲的香港商人李歡一生都在為廣交會而戰。在第一屆廣交會上,30多歲的李歡乘坐燃煤火車過來,"'袁'穿過隧道,他的衣服被塗黑了!他一到中蘇友誼大廈,就興奮地沖進人群,甚至沒有注意到那歪歪扭扭的領帶。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能拿到手的工業産品并不多,廣交會、來自全國各地的本土産品和紡織品都成了主要參展商,但很多好東西還是賣不出去的。李歡發現,國内有一種酒質,因為使用沙眼黑陶瓶灌裝偶爾會導緻漏水,讓國外買家望而卻步。為此,他去了原産地,尋找酒莊的想法。最後,我們決定用白瓷瓶代替黑陶器,材質好,造型美觀,在廣交會上受到了歡迎。時至今日,不少釀酒企業仍喜歡采用"白瓷瓶"經典包裝。
"如果沒有廣交會這樣的平台,桓叔叔遇到的許多類似問題就不會被發現和解決,做外貿會更加困難。74歲的"老外貿"劉碧珍,曾任廣交會會展業務負責人,他告訴記者,"1957年春秋廣交會的外彙占全國的20%;"
改革開放後,大量國内制造企業崛起,開始進入海外市場,廣交會為他們提供了獨特的機會。例如,海爾走向全球品牌的道路始于1988年廣交會上一個不到5平方米的攤位。這是海爾第一次參加廣交會,展位上隻有兩個人和兩台冰箱。
除了為中外商人鋪平道路外,廣交會還見證了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和品質的戲劇性變化:在1999年第86屆廣交會上,機電産品躍升至出口産品第一大類"難覓",被視為"中小企業孵化器", 自第101屆以來,廣交會全稱改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再加一個"中"字,标志着我國進出口發展更加平衡。
從1957年到2020年,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長了3000多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廣交會的規模也從最初的2000多份擴大到每屆26000多家國内外參展商,覆寫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60多年來,廣交會一直在五個展館舉行。先是在中蘇友誼大廈,然後在華僑輕路和起義路兩座亭子裡,然後在花路的流動亭子裡真正有了自己的"家"。2008年9月以後,廣交會遷至珠江畔的漳州館。"本屆廣交會已經實作了綜合展銷和專業展的結合,進出口的結合,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的結合,"廣交會的發展曆史,是中國共産黨上司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開放态度。
由于新冠肺炎的爆發,廣交會暫時從線下轉為線下。疫情的爆發限制了人流,但人氣不大,"中國首展"的魅力依然不減。記者目擊了一次預定的1小時買家溝通會開了兩個半小時還沒完,"網上參與注冊的郵件驗證碼可以簡單一點嗎?"廣交會可以延長嗎?""廣交會未來恢複線下展覽,線上部分最好能繼續做大"......來自俄羅斯、阿聯酋、美國、日本、西班牙等國的買家代表盯着手機麥克風,不時看着自己的手表,希望早點發言。"在廣交會上,我可以找到很多商品和供應鍊條帶,所有檔次和價位,這對企業非常有幫助。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露露集團亞斯出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Siddique Aliquet告訴記者。
廣交會已經舉辦了129次,在此期間,李歡在香港已成為著名的"國糧油罐頭之王",劉碧珍臉上也有幾縷皺紋,但他們和廣交會的命運卻越來越深。李歡的兒子接過接力棒的父親,繼續"蹲下"廣交會。劉碧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乘坐半小時的地鐵,在漳州館轉幾圈,給小孩子一些建議。
"中國的外貿發展就像廣交會一樣充滿活力。"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