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作曲家连波逝世,他是越剧大师尹桂芳的幕后功臣

作者:上观新闻

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于8月20日在上海病逝世,享年90岁。连波曾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他为多部著名歌剧作曲,特别是与越南歌剧学派合作半个世纪,让观众津津乐道。

作曲家连波逝世,他是越剧大师尹桂芳的幕后功臣

出生于1931年,连波从小就热爱音乐,为方华、邵庄、天鹅、静安等越南剧团作曲。1996年8月31日,连波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吴哥月曲也是感伤的》,"我来自浙江省,十几岁时在江苏度过了一段时间,我感觉很喜欢吴哥月曲。"1958年连波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由于专业突出和留校任教,他为越南戏曲、上海戏曲、京剧等流派创作了100多部作品,如越剧、隋剧、祁派等流派有过合作。

上世纪中叶,连波与越南话剧大师于贵芳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合作,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越南戏剧学派的第一个固定光谱腔已经脱离了海浪之手。曲源、《红楼梦》《玉》《何文秀》《卖油郎》《双珠凤凰》等数十部著名剧目,充满不断的波涛与尹贵芳的合作成果,推动艺派艺术走向巅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连波多次赴福州,为方华艺的艺术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曲家连波逝世,他是越剧大师尹桂芳的幕后功臣

1979年10月4日,连波在《解放日报》上评论《看到'方华'健谈派》,其中他指出,一派歌声的大部分旋律都是在中低音区摆动,但在关键句中,却习惯了不寻常的方法,所以让人吃惊, 比如《哭魂》中"林姐变成宝妹"这句话,旋律跃然起,在较高的音区结合虚假的歌声手法,宝玉随后的愤怒透露出一种深刻的动人。另一种艺术技巧是:有规律的自由运动腔,即随着角色感情的细微变化,在线腔体有意识地利用快慢速度的变化和紧绷时的节奏进行处理,使歌声慢慢落下,起伏不定,使人物内心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最生动, 生动。

连波认为,戏剧艺术要走得更远,要发扬敢为先、敢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易派艺术的传播离不开艺术的创新,尹贵芳当年戴着一口"曲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54年,尹贵芳觉得越南戏的舞台大多是一部才华横溢的戏剧,于是向连波说了一句:"我觉得越剧应该开辟一种新的剧场方式。"但观众能接受这样的变化吗?"当公众忧心忡忡时,尹桂芳站起来说:"你们可以放心,我们会成功的。"也就是那一年,连波作曲、尹贵芳表演《曲原》轰动了文艺界。

但是,艺术创新离不开传统的传承。连波曾表示,现在一些学习粤剧的年轻学生"太害羞,太软,已经失去了柔软",因为他们与前辈表演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接触太少了。

歌剧艺术,"唱又玩",以"唱"为第一重要,歌唱水平和音乐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一部剧的质量,传播与否。歌剧作曲家不仅需要懂得技巧,还需要有深厚的底气,熟悉各种业务、各种流派,难度非常高,再加上他们总是处于"幕后英雄"的地位,不被人注意,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连波直言,很多舞台创作因为构图不参与剧本讨论,导致舞台上的演员不该唱歌,不宜盲唱,结果只会定牌、唱体裁,而不懂得唱出人情味和戏剧。

同时,连波后来也没忘了训练,他写的《歌剧作文教程》是给学生作文的专业教材,大量写在简单谱系中的例子也为广大歌剧爱好者了解歌剧创作打开了一扇门。除了添加"流派歌声"和"为古诗作曲"外,该书还比较和阐述了中国戏曲与欧洲戏曲的异同。

专栏编辑:石晨璐 文字编辑:张伟 图片编辑:曹丽媛

来源: 作者: 朱格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