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延安生活的人都忘不了马兰纸”

作者:光明网

中国故事

作者:李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

中国的印刷历史,犹如一条长河,长而深,色彩斑斓。在这悠久的历史中,除了雕刻印刷、平版印刷等传统印刷文化外,红色印刷文化也是印刷和出版业的宝贵文化遗产。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的历史现实,根据时代和国情,开展了各种印刷和出版工作,创作了一首可以抽泣的红色印刷诗歌。本文记载的是延安时代关于"造纸"的记忆。

“在延安生活的人都忘不了马兰纸”

延安造纸厂的工人正在从马兰草浆中抄纸。吴仁山

“在延安生活的人都忘不了马兰纸”

陕西甘宁边境地区马兰纸上印刷的教科书。摄影:李英正

“在延安生活的人都忘不了马兰纸”

用草灰煮马兰草部分。崔振硕

“在延安生活的人都忘不了马兰纸”

兰花 - 马兰草。摄影:李英正

"当你读党报,当你拿《生活与美学》或《战争论》深入到研究中的一些章节时,你能像中国老话'水源'一样,想想那些书上印着的纸张的来源吗?"而我们,当我们把马兰草变成纸时,我们知道它的用途。我们知道:我们被敌人封锁了,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从外面得到一些纸张。出版物是不可或缺的。但出版物依赖于纸张...(我们工厂俱乐部的)墙上写着:"多一张纸,多一份报纸,多打敌人!'"

1942年6月23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我们的造纸厂》的文章,作者对此进行了强调。

纸张是生产精神食粮的原料,所以"纸张的作用比子弹更重要"。延安时期,延安作为抗日战争的"心脏",对纸张的需求量很大,因此造纸工业在当时被纳入国防工业。当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造纸业,全方位保障了对纸张的需求,为党的宣传工作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即使是最普通的纸,也是最奢侈的东西。

在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之前,陕赣边地区周围地区是工业萧条,造纸业几乎是空白的。对于陕北的普通人来说,造纸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只有在瓦基尔城堡、安防区、裘德、延县(今贾县)才有家庭作坊制作麻纸。1936年4月,时任中国苏维埃工人和农民主要政府国民经济部长的毛泽民在《上安苏维埃地区的经济建设》中指出:"过去,陕西不仅不出纸,而且由于国民党的愚昧政策,教育经费被国民党拿走用于军费开支, 当然,没有纸张,影响了纸张的供应。"

中共中央进入延安后,纸张主要靠购买为主,所以很紧张。1937年春夏访问延安的美国记者海伦·斯诺(Helen Snow)在《西游记》中惊叹道:"即使是最普通的一张纸,也是最奢侈的东西。"随着中央办公室和各种学校的创建,纸张变得更加紧张。当纸张最困难时,有些单位用桦树皮做笔记,向墙上报告,甚至在医生开处方时使用桦树皮。在纸资源可以相对部署的情况下,干部和学校工作人员按每人每月5张的标准。这样的纸张短缺是今天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情况。

1937年,边区政府与当地手工造纸商李双泉合作开设了一家手工造纸厂。1938年5月,在该车间的基础上,成立了振华纸业合作社,将造纸纳入规划。然而,边境地区的纸张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国外购买。1939年1月,国民党加大对陕西甘宁边境地区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封锁力度,禁止从外界购买的纸原料和纸张进口到边境地区,使陕西甘宁边境地区的纸张材料也出现了紧张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纸张的生产和供应。边境地区的军人和文职人员被迫进行自力更生的生产运动。

1939年12月30日,新中国日报第三版《振华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百日新闻》,介绍:"安斯振华纸业合作社,过去由于原材料匮乏,只生产了2000多份日出...现在不仅产品质量有所提高,而且日产量也增加到10000多家,听说社会最近在外面买了两家造纸厂,很快就会运往边境地区,想在边境地区造纸工业的同志的带领下,兴工延安公司, 将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但这样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宣传文化战线的需要。延安作为陕西甘宁边境地区的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指挥中心,建立了许多学校,同时在日常办公,纸张需求量也非常大。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共产党宣传网,多生产精神食粮,创办各种报刊杂志,出版书籍,印制传单。

1940年1月,陕西甘宁边疆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在边区文化协会会长艾西奇的报告中,出现了印刷出版困难和出版物短缺造成的纸张短缺。"边境出版的所有困难和缺点主要是由于纸张困难,不能受到印刷本数量的限制,因此供不应求,"他说。因此,文学和艺术出版物没有印刷权。"1941年事件发生后,由于国民党经济制裁的进一步增加和对边境地区的军事封锁,纸张短缺的困难更加严重,严重影响了当时的新闻宣传和出版。《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中旬首次出版,不到一个月后,6月12日就刊登了减刊公告:"本报出版以来,订户数量不断增加,但边疆地区造纸厂的产量还是很不足,使这份报纸的印刷量无法减少。因此,本报从现在起暂停对全市订阅,对于市内和边疆地区机关、学校、部队、团体等已经订阅的住户,也决定减少拷贝数。"启蒙表达了苦涩的"最后手段":"这真的是最后的手段,小区的苦难,还是祈祷读者理解。一周后,6月19日,延安新华书店也发布公告称,《解放》和《中国文化》等出版物因缺纸而缩减发行量。

纸张的大规模生产已成为迫切的政治需要,也是延安自然科学界面面前的重要政治任务。

"年轻的化学家们的尝试取得了成功,边境地区的马兰草山变成了丰富的造纸材料"

1940年,边区政府安排延安市自然科学院化学教师华守军到振华纸厂担任工科科长,任命曾在德国学习化学工业的学生刘宪义为主任,将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进攻。华守军在上海大同大学学习数学,在杭州江大学学习化学。鹿沟桥一声枪响,日军爪子伸入华北腹地,华守军开始参与反日宣传报道工作。1938年,他就读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后留任训练部编纂科。1939年9月,调到新成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开始深入调查研究延安的工业生产,开辟了新的视野。

带着骡子在两个50加仑的金属空汽油桶上进行测试,华守军等同志在当时唯一的造纸厂振华造纸厂扎根。据了解,此时扩大产能的最大瓶颈是原材料的缺乏。由于地理限制,这里的原料与近2000年前使用的菜轮纸相同,主要是废麻绳头,来源有限。而其他造纸原料树皮、麦草、秸秆是牲畜的主要饲料,已经吃不饱了,更不用说造纸原料了。于是华守军等人把从延安带来的空汽油桶放进一个锅里,和边境地区的各种植物一起做实验。

陕西北部以高坡黄土为主,可以说是相当贫瘠,没有引人注目的植物。但是,有一种杂草耐旱、耐寒,在陕北的田地里顽强生长,对马兰草很熟悉。"马兰花21",20世纪流行的童谣是主角。陕北民歌兰花女主角的名字也来源于这种美丽的兰花。马兰草叫马玉,不叫玛琳,是白花马的变种。山中满是马兰草的多年生植物,年复一年地砍伐,陈旧不竭,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原料,如果可以用来造纸,它是陕北天宝库。

华守军将目光转向马兰草,是由于最近参与公开废料生产劳动,汕头往往会给马兰草根带来麻烦,比遇到荆棘更费力。本植物根胡须丰富发达,是纤维工业生产的良好原料。于是,华守军以试探的态度,收集了一捆马兰草回厂试。但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用马兰草造纸的历史记录,对实验结果或多或少存在疑问。为了适应原材料的特点,华守军、刘贤毅等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增加制浆和制浆的次数,用丝帘代替竹帘钓鱼纸,用土基代替烧碱漂白,用火墙代替自然干燥等工艺,不断的测试、研究,华寿君终于成功了,实现了10万斤马兰草的生产20万张纸。

1940年12月8日,新中国日报第六版《马兰草——一个年轻化学家发明的故事》报道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结果:"青年化学家的尝试成功了,但边境地区的山地马兰草变成了丰富的纸张原料,现在它已经用了10万磅的马兰草,把20万张纸印成了各种书籍和报纸, 边境地区的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在边疆地区,像华守军同志这样的年轻人,在各项工作中,为民族解放事业辛勤恳恳地工作,消耗自己无限的青春热度。

1940年,华守军被陕西甘宁边区政府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并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纳和表彰。朱德独自一人在家见到了华守军。朱总司令把华守军介绍给康克清,康克清很高兴地说:"这是我们的发明家。1944年5月,在延安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华守军被授予"A级劳动英雄"称号,毛泽东亲自向华守军颁奖,并送给华守军羊皮大衣以示鼓励。

"马兰纸很厚,印有男性文章;

到1942年,振华造纸厂有150名工人。从原来的1个纸槽扩大到30个大型木浆池,每个池塘的容量是原来的两倍多,不仅保证了《解放日报》的印刷需求,而且为清理文件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提供了足够的纸张。

但是,与进口新闻纸相比,马兰纸的印刷适应性很差,强度低,砂浆块,纸张厚度不均匀,给印刷带来很多困难。由于草纤维的韧性较差,30%的马兰纸有孔。起初,这种有孔的纸张在印刷机上会被挑出来,并成为禁用纸。后来,印刷厂特意增加了一名进纸工人,预先挑选出带孔的纸,把孔补上,然后送到机器上打印。这样,打印机在打印时不必捡纸,大大提高了打印效率。废纸用完了,节省了大量的纸张。另外,由于马兰纸是采用人工复印工艺的,一面比较平整,另一面很粗糙。用正常工艺印刷的书的粗糙面不清楚。中央印刷厂的同志们尽一切努力改进印刷工艺,以满足马兰纸的特殊要求,印刷合格的印刷材料。谢燕益写了一首诗,惊呼道:"马兰纸很厚,印有男性文章;

振华造纸厂马兰纸业的成功经验令人鼓舞,并很快获得了普及。振华纸厂在洛川干泉一个水源充足的山沟里建了一家分厂,是主厂房的两倍。边境地区的当局和部队已派人去学习。新一批马兰造纸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马兰草生产的凯马兰纸业被命名为陕西甘宁边境地区的名牌产品。

因此,边区政府下达了一项普遍命令,群众采摘马兰草为当地造纸厂,可以替代公共食品。有一段时间,马兰草"昂贵"。长期以来被普通人视为浪费的草,可以卖钱!他们跑去告诉对方去修剪造纸厂。知道马兰草居然能造纸,很多人都把它当成轶事,到造纸厂要一两张马兰草纸给朋友和亲戚传下去,往往散布在几百里之外。

延安的"缺纸"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陕西甘宁边区纸业的蓬勃发展,基本满足了边疆地区的纸张需求,解决了特种纸的生产问题,保证了新闻宣传等出版需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方针得到及时传播,为政治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为边境地区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938年到1944年,边境地区的造纸量增加了300多倍,在艰难的战时环境下,能够达到这样的增长率是一个奇迹。《解放日报》当时也有明确的报道:"在纸面上,印刷纸基本上已经自给自足,整个边境地区的需求已经半自给自足。在边境地区工业中,纺织、造纸发展最为迅速。截至1944年底,根据西北局调查研究室的调查数据,"陕西甘宁边区公私造纸业每年有员工596人,池191人,纸张订单15308人,增加了7169份(87%),估计边境地区纸张需求总量为2万份, 占总数的四分之三。从全部依靠买纸到自给率的3/4,很好的证明纸边疆带张力困境已经基本解决。1942年,毛泽东也明确表示:"我国造纸业现在每年能生产5000多张灵马兰纸,到1943年可以增加到7000份,足以应付所有印刷。"

马兰草从寂静的杂草到陕西甘宁边境地区的"最爱",人们对马兰纸充满了感情。陕西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元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壶麦芽。科普作家董春才写了《马兰草》。作家肖军说:"住在延安的人忘不了马兰纸!该杂志印在马兰纸上,解放日报印在马兰纸上。淡紫色花的马兰花生长在陕北省的沟壑中。在艰苦的环境中,延安工人用它来造纸。这种纸,一面光滑,一面粗糙。虽然纸张质量很差,头发黑,但怕水,但它却促成了革命!1942年,朱德在参观南木湾时,创作了一首五字长诗《旅行南木湾》,诗中颂扬:"农牛羊肥,马兰纸美。"

光明日报(2021年6月13日)

来源:Guangming.com-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