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延安生活的人都忘不了馬蘭紙”

作者:光明網

中國故事

作者:李瑩(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研究員)

中國的印刷曆史,猶如一條長河,長而深,色彩斑斓。在這悠久的曆史中,除了雕刻印刷、平版印刷等傳統印刷文化外,紅色印刷文化也是印刷和出版業的寶貴文化遺産。在上司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過程中,中國共産黨結合不同的曆史現實,根據時代和國情,開展了各種印刷和出版工作,創作了一首可以抽泣的紅色印刷詩歌。本文記載的是延安時代關于"造紙"的記憶。

“在延安生活的人都忘不了馬蘭紙”

延安造紙廠的勞工正在從馬蘭草漿中抄紙。吳仁山

“在延安生活的人都忘不了馬蘭紙”

陝西甘甯邊境地區馬蘭紙上印刷的教科書。攝影:李英正

“在延安生活的人都忘不了馬蘭紙”

用草灰煮馬蘭草部分。崔振碩

“在延安生活的人都忘不了馬蘭紙”

蘭花 - 馬蘭草。攝影:李英正

"當你讀黨報,當你拿《生活與美學》或《戰争論》深入到研究中的一些章節時,你能像中國老話'水源'一樣,想想那些書上印着的紙張的來源嗎?"而我們,當我們把馬蘭草變成紙時,我們知道它的用途。我們知道:我們被敵人封鎖了,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從外面得到一些紙張。出版物是不可或缺的。但出版物依賴于紙張...(我們工廠俱樂部的)牆上寫着:"多一張紙,多一份報紙,多打敵人!'"

1942年6月23日,《解放日報》第四版刊登了一篇題為《我們的造紙廠》的文章,作者對此進行了強調。

紙張是生産精神食糧的原料,是以"紙張的作用比子彈更重要"。延安時期,延安作為抗日戰争的"心髒",對紙張的需求量很大,是以造紙工業在當時被納入國防工業。當時,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造紙業,全方位保障了對紙張的需求,為黨的宣傳工作的成功開展奠定了基礎。

"即使是最普通的紙,也是最奢侈的東西。

在中共中央到達陝北之前,陝贛邊地區周圍地區是工業蕭條,造紙業幾乎是空白的。對于陝北的普通人來說,造紙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隻有在瓦基爾城堡、安防區、裘德、延縣(今賈縣)才有家庭作坊制作麻紙。1936年4月,時任中國蘇維埃勞工和農民主要政府國民經濟部長的毛澤民在《上安蘇維埃地區的經濟建設》中指出:"過去,陝西不僅不出紙,而且由于國民黨的愚昧政策,教育經費被國民黨拿走用于軍費開支, 當然,沒有紙張,影響了紙張的供應。"

中共中央進入延安後,紙張主要靠購買為主,是以很緊張。1937年春夏通路延安的美國記者海倫·斯諾(Helen Snow)在《西遊記》中驚歎道:"即使是最普通的一張紙,也是最奢侈的東西。"随着中央辦公室和各種學校的建立,紙張變得更加緊張。當紙張最困難時,有些機關用桦樹皮做筆記,向牆上報告,甚至在醫生開處方時使用桦樹皮。在紙資源可以相對部署的情況下,幹部和學校從業人員按每人每月5張的标準。這樣的紙張短缺是今天人們根本無法想象的情況。

1937年,邊區政府與當地手工造紙商李雙泉合作開設了一家手工造紙廠。1938年5月,在該工廠中的房間的基礎上,成立了振華紙業合作社,将造紙納入規劃。然而,邊境地區的紙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從國外購買。1939年1月,國民黨加大對陝西甘甯邊境地區的經濟制裁和軍事封鎖力度,禁止從外界購買的紙原料和紙張進口到邊境地區,使陝西甘甯邊境地區的紙張材料也出現了緊張的局面,嚴重影響了紙張的生産和供應。邊境地區的軍人和文職人員被迫進行自力更生的生産運動。

1939年12月30日,新中國日報第三版《振華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百日新聞》,介紹:"安斯振華紙業合作社,過去由于原材料匮乏,隻生産了2000多份日出...現在不僅産品品質有所提高,而且日産量也增加到10000多家,聽說社會最近在外面買了兩家造紙廠,很快就會運往邊境地區,想在邊境地區造紙工業的同志的帶領下,興工延安公司, 将能夠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但這樣的生産還遠遠不能滿足宣傳文化戰線的需要。延安作為陝西甘甯邊境地區的中心,是中國共産黨中央機關和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抗日戰争指揮中心,建立了許多學校,同時在日常辦公,紙張需求量也非常大。最重要的是,要盡快建立共産黨宣傳網,多生産精神食糧,創辦各種報刊雜志,出版書籍,印制傳單。

1940年1月,陝西甘甯邊疆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在邊區文化協會會長艾西奇的報告中,出現了印刷出版困難和出版物短缺造成的紙張短缺。"邊境出版的所有困難和缺點主要是由于紙張困難,不能受到印刷本數量的限制,是以供不應求,"他說。是以,文學和藝術出版物沒有印刷權。"1941年事件發生後,由于國民黨經濟制裁的進一步增加和對邊境地區的軍事封鎖,紙張短缺的困難更加嚴重,嚴重影響了當時的新聞宣傳和出版。《解放日報》于1941年5月中旬首次出版,不到一個月後,6月12日就刊登了減刊公告:"本報出版以來,訂戶數量不斷增加,但邊疆地區造紙廠的産量還是很不足,使這份報紙的印刷量無法減少。是以,本報從現在起暫停對全市訂閱,對于市内和邊疆地區機關、學校、部隊、團體等已經訂閱的住戶,也決定減少拷貝數。"啟蒙表達了苦澀的"最後手段":"這真的是最後的手段,小區的苦難,還是祈禱讀者了解。一周後,6月19日,延安新華書店也釋出公告稱,《解放》和《中國文化》等出版物因缺紙而縮減發行量。

紙張的大規模生産已成為迫切的政治需要,也是延安自然科學界面面前的重要政治任務。

"年輕的化學家們的嘗試取得了成功,邊境地區的馬蘭草山變成了豐富的造紙材料"

1940年,邊區政府安排延安市自然科學院化學教師華守軍到振華紙廠擔任工科科長,任命曾在德國學習化學工業的學生劉憲義為主任,将與其他專業技術人員一起進攻。華守軍在上海大同大學學習數學,在杭州江大學學習化學。鹿溝橋一聲槍響,日軍爪子伸入華北腹地,華守軍開始參與反日宣傳報道工作。1938年,他就讀于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後留任訓練部編纂科。1939年9月,調到新成立的延安自然科學院,開始深入調查研究延安的工業生産,開辟了新的視野。

帶着騾子在兩個50加侖的金屬空汽油桶上進行測試,華守軍等同志在當時唯一的造紙廠振華造紙廠紮根。據了解,此時擴大産能的最大瓶頸是原材料的缺乏。由于地理限制,這裡的原料與近2000年前使用的菜輪紙相同,主要是廢麻繩頭,來源有限。而其他造紙原料樹皮、麥草、稭稈是牲畜的主要飼料,已經吃不飽了,更不用說造紙原料了。于是華守軍等人把從延安帶來的空汽油桶放進一個鍋裡,和邊境地區的各種植物一起做實驗。

陝西北部以高坡黃土為主,可以說是相當貧瘠,沒有引人注目的植物。但是,有一種雜草耐旱、耐寒,在陝北的田地裡頑強生長,對馬蘭草很熟悉。"馬蘭花21",20世紀流行的童謠是主角。陝北民歌蘭花女主角的名字也來源于這種美麗的蘭花。馬蘭草叫馬玉,不叫瑪琳,是白花馬的變種。山中滿是馬蘭草的多年生植物,年複一年地砍伐,陳舊不竭,是一種可持續利用的原料,如果可以用來造紙,它是陝北天寶庫。

華守軍将目光轉向馬蘭草,是由于最近參與公開廢料生産勞動,汕頭往往會給馬蘭草根帶來麻煩,比遇到荊棘更費力。本植物根胡須豐富發達,是纖維工業生産的良好原料。于是,華守軍以試探的态度,收集了一捆馬蘭草回廠試。但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用馬蘭草造紙的曆史記錄,對實驗結果或多或少存在疑問。為了适應原材料的特點,華守軍、劉賢毅等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創新。通過增加制漿和制漿的次數,用絲簾代替竹簾釣魚紙,用土基代替燒堿漂白,用火牆代替自然幹燥等工藝,不斷的測試、研究,華壽君終于成功了,實作了10萬斤馬蘭草的生産20萬張紙。

1940年12月8日,新中國日報第六版《馬蘭草——一個年輕化學家發明的故事》報道了這一激動人心的結果:"青年化學家的嘗試成功了,但邊境地區的山地馬蘭草變成了豐富的紙張原料,現在它已經用了10萬磅的馬蘭草,把20萬張紙印成了各種書籍和報紙, 邊境地區的新聞業務,得到了很大的幫助。"在邊疆地區,像華守軍同志這樣的年輕人,在各項工作中,為民族解放事業辛勤懇懇地工作,消耗自己無限的青春熱度。

1940年,華守軍被陝西甘甯邊區政府授予"勞動英雄"稱号,并得到朱德總司令的接納和表彰。朱德獨自一人在家見到了華守軍。朱總司令把華守軍介紹給康克清,康克清很高興地說:"這是我們的發明家。1944年5月,在延安邊區職工代表大會上,華守軍被授予"A級勞動英雄"稱号,毛澤東親自向華守軍頒獎,并送給華守軍羊皮大衣以示鼓勵。

"馬蘭紙很厚,印有男性文章;

到1942年,振華造紙廠有150名勞工。從原來的1個紙槽擴大到30個大型木漿池,每個池塘的容量是原來的兩倍多,不僅保證了《解放日報》的印刷需求,而且為清理檔案和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檔案提供了足夠的紙張。

但是,與進口新聞紙相比,馬蘭紙的印刷适應性很差,強度低,砂漿塊,紙張厚度不均勻,給印刷帶來很多困難。由于草纖維的韌性較差,30%的馬蘭紙有孔。起初,這種有孔的紙張在印刷機上會被挑出來,并成為禁用紙。後來,印刷廠特意增加了一名進紙勞工,預先挑選出帶孔的紙,把孔補上,然後送到機器上列印。這樣,列印機在列印時不必撿紙,大大提高了列印效率。廢紙用完了,節省了大量的紙張。另外,由于馬蘭紙是采用人工影印工藝的,一面比較平整,另一面很粗糙。用正常工藝印刷的書的粗糙面不清楚。中央印刷廠的同志們盡一切努力改進印刷工藝,以滿足馬蘭紙的特殊要求,印刷合格的印刷材料。謝燕益寫了一首詩,驚呼道:"馬蘭紙很厚,印有男性文章;

振華造紙廠馬蘭紙業的成功經驗令人鼓舞,并很快獲得了普及。振華紙廠在洛川幹泉一個水源充足的山溝裡建了一家分廠,是主廠房的兩倍。邊境地區的當局和部隊已派人去學習。新一批馬蘭造紙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與馬蘭草生産的凱馬蘭紙業被命名為陝西甘甯邊境地區的名牌産品。

是以,邊區政府下達了一項普遍指令,群衆采摘馬蘭草為當地造紙廠,可以替代公共食品。有一段時間,馬蘭草"昂貴"。長期以來被普通人視為浪費的草,可以賣錢!他們跑去告訴對方去修剪造紙廠。知道馬蘭草居然能造紙,很多人都把它當成轶事,到造紙廠要一兩張馬蘭草紙給朋友和親戚傳下去,往往散布在幾百裡之外。

延安的"缺紙"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陝西甘甯邊區紙業的蓬勃發展,基本滿足了邊疆地區的紙張需求,解決了特種紙的生産問題,保證了新聞宣傳等出版需要,使馬克思列甯主義和黨的方針政策方針得到及時傳播,為政治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社會,為邊境地區的整體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1938年到1944年,邊境地區的造紙量增加了300多倍,在艱難的戰時環境下,能夠達到這樣的增長率是一個奇迹。《解放日報》當時也有明确的報道:"在紙面上,印刷紙基本上已經自給自足,整個邊境地區的需求已經半自給自足。在邊境地區工業中,紡織、造紙發展最為迅速。截至1944年底,根據西北局調查研究室的調查資料,"陝西甘甯邊區公私造紙業每年有員工596人,池191人,紙張訂單15308人,增加了7169份(87%),估計邊境地區紙張需求總量為2萬份, 占總數的四分之三。從全部依靠買紙到自給率的3/4,很好的證明紙邊疆帶張力困境已經基本解決。1942年,毛澤東也明确表示:"我國造紙業現在每年能生産5000多張靈馬蘭紙,到1943年可以增加到7000份,足以應付所有印刷。"

馬蘭草從寂靜的雜草到陝西甘甯邊境地區的"最愛",人們對馬蘭紙充滿了感情。陝西甘甯邊區政府主席林伯元的辦公桌上放着一壺麥芽。科普作家董春才寫了《馬蘭草》。作家肖軍說:"住在延安的人忘不了馬蘭紙!該雜志印在馬蘭紙上,解放日報印在馬蘭紙上。淡紫色花的馬蘭花生長在陝北省的溝壑中。在艱苦的環境中,延安勞工用它來造紙。這種紙,一面光滑,一面粗糙。雖然紙張品質很差,頭發黑,但怕水,但它卻促成了革命!1942年,朱德在參觀南木灣時,創作了一首五字長詩《旅行南木灣》,詩中頌揚:"農牛羊肥,馬蘭紙美。"

光明日報(2021年6月13日)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