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章 陈元秋
8月25日,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一行正在河北省内丘县岗地村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在田野里,在山山中,郭素萍一行人正在为科技事业而努力,发展农业,服务群众。
通过科技扶贫、绿山、富民,这就是郭素萍的情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模范"全国荣誉称号获得者李宝国的一生。

1981年,李宝国毕业后离开河北林业学院任教。上班后仅十天,他和同事们就一起走进太行山,开始了山地开发研究。
当他第一次进入太行时,他选择了前南浔最贫穷,最荒凉的村庄开始开发试点。在那里,李宝国和研究团队的同事研究了技术,并与石山"获得了很多能量"。土壤贫瘠,干燥且缺水,因此在土壤和水上工作。在"收集土壤,收集径流"的方向上,他们开始探索在山区爆破整个土地的技术。
原南仙村的贫瘠山区,经李宝国及其同仁十余年的开发治理,摇摇换面,"山顶海荚戴帽子,山间果树围腰,底梯田守足",森林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
1996年,他前往尼竹县遭受重创的岗地村,郑重承诺:不拿村一分钱,用苹果产业让村民致富!为此,李宝国连续9年到村里吃饭和生活,日夜练功学。为了推广苹果包技术,他自掏腰包买了16万个水果袋。他说:"袋子损失了产量,损失的是我的,赚的是每个人的。"
"为了让农民将他们的技术落实到位,他们必须一直盯着他们。袋子,袋子,水果转移,施肥...他开创了 128 个标准化的 Apple 生产管理流程。如今,仅种植苹果,该村年均收入就超过3万元。
在临城县凤凰岭的岩石海滩丘陵,李宝国花了10年时间探索出一套优质的薄皮核桃绿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烟台市荒漠丘陵地区种植薄皮核桃600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前南栖模式、山脚模式、绿岭模式、葫芦模式...李宝国探索了一条以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脱贫为目的的山地发展新路。在浩瀚的太行山中,他完成了28项山地开发研究成果,使140万亩荒漠山被绿化覆盖,打造出"富帮"苹果、"果肉水"荸荠、"绿岭"核桃等知名民族品牌。他创新推广了36项实用农业技术,帮助山地农民实现58.5亿元增长,带领10万多人脱贫致富。
35年来,李宝国把自己的家放在太行山,通过科技的力量,将贫瘠的山变成绿水绿山,变成"金山银山"。35年来,他与农民相处融洽,携手授技艺,通过他对40多个村庄的直接帮助,间接带动了百多个村庄、富人的发展。
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宝国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58岁。
"我必须贡献我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当我的父亲和太行山的同胞致富时,我的职业生涯是成功的。李宝国的话不停地回响。
由李保国的前同事、学生组成的"李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近年来在郭素萍的带领下,已在全国13个省市300多个县讲技术,解决难题,让越来越多的人脱贫致富。
(北京亮泽日报9月9日)
光明日报(2021年9月10日,第8版)
来源:Guangming.com-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