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章 陳元秋
8月25日,河北農業大學研究員郭素萍一行正在河北省内丘縣崗地村對果農進行技術指導。在田野裡,在山山中,郭素萍一行人正在為科技事業而努力,發展農業,服務群衆。
通過科技扶貧、綠山、富民,這就是郭素萍的情人、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全國優秀共産黨員、"人民模範"全國榮譽稱号獲得者李寶國的一生。

1981年,李寶國畢業後離開河北林業學院任教。上班後僅十天,他和同僚們就一起走進太行山,開始了山地開發研究。
當他第一次進入太行時,他選擇了前南浔最貧窮,最荒涼的村莊開始開發試點。在那裡,李寶國和研究團隊的同僚研究了技術,并與石山"獲得了很多能量"。土壤貧瘠,幹燥且缺水,是以在土壤和水上工作。在"收集土壤,收集徑流"的方向上,他們開始探索在山區爆破整個土地的技術。
原南仙村的貧瘠山區,經李寶國及其同仁十餘年的開發治理,搖搖換面,"山頂海莢戴帽子,山間果樹圍腰,底梯田守足",森林覆寫率達90.7%,植被覆寫率達94.6%。
1996年,他前往尼竹縣遭受重創的崗地村,鄭重承諾:不拿村一分錢,用蘋果産業讓村民緻富!為此,李寶國連續9年到村裡吃飯和生活,日夜練功學。為了推廣蘋果包技術,他自掏腰包買了16萬個水果袋。他說:"袋子損失了産量,損失的是我的,賺的是每個人的。"
"為了讓農民将他們的技術落實到位,他們必須一直盯着他們。袋子,袋子,水果轉移,施肥...他開創了 128 個标準化的 Apple 生産管理流程。如今,僅種植蘋果,該村年均收入就超過3萬元。
在臨城縣鳳凰嶺的岩石海灘丘陵,李寶國花了10年時間探索出一套優質的薄皮核桃綠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如今,煙台市荒漠丘陵地區種植薄皮核桃6000萬畝,年産值超過20億元。
前南栖模式、山腳模式、綠嶺模式、葫蘆模式...李寶國探索了一條以生态建設、産業發展、脫貧為目的的山地發展新路。在浩瀚的太行山中,他完成了28項山地開發研究成果,使140萬畝荒漠山被綠化覆寫,打造出"富幫"蘋果、"果肉水"荸荠、"綠嶺"核桃等知名民族品牌。他創新推廣了36項實用農業技術,幫助山地農民實作58.5億元增長,帶領10萬多人脫貧緻富。
35年來,李寶國把自己的家放在太行山,通過科技的力量,将貧瘠的山變成綠水綠山,變成"金山銀山"。35年來,他與農民相處融洽,攜手授技藝,通過他對40多個村莊的直接幫助,間接帶動了百多個村莊、富人的發展。
2016年4月10日淩晨,李寶國因心髒病發作去世,享年58歲。
"我必須貢獻我所有的知識和能力,當我的父親和太行山的同胞緻富時,我的職業生涯是成功的。李寶國的話不停地回響。
由李保國的前同僚、學生組成的"李寶國科技扶貧服務隊",近年來在郭素萍的帶領下,已在全國13個省市300多個縣講技術,解決難題,讓越來越多的人脫貧緻富。
(北京亮澤日報9月9日)
光明日報(2021年9月10日,第8版)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