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司马懿平辽东才是他能力的真正体现

在东汉末期公孙家能够入主辽东起于董卓之乱的时候,公孙度小吏出身,在公元169年,任冀州刺史,在公元90年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就此公孙家就开始了在辽东的独霸一方的态势,历经三世不倒,公孙度颇有才干。趁着中原地区动乱无暇顾及的时候,大肆扩大势力,羽翼逐渐丰满,公孙度分辽东郡为辽西和中辽两郡,分设太守之职,设营州刺史;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尊曹魏为正朔。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度残暴而不节,渊仍业以载凶,秪足覆其族也”,这个评价显然是想当然。公孙度能从一个小吏逐步成为刺史。而后开发辽东,并成为辽东开国之主。绝非浪得虚名。公元204年(建安九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孙公孙康,公孙渊相继继位。可以说,自公孙度开始,辽东虽然名义上臣服于曹魏,实际上一直处于半独立态势。

司马懿平辽东才是他能力的真正体现
司马懿平辽东才是他能力的真正体现

但公孙渊长期独立态势引发曹魏的担忧,尤其是曹魏使者到辽东以后,公孙渊无人臣之礼,并多次口出不逊,辱骂朝廷使臣。种种迹象表明,公孙渊随时都有造反的可能性。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曹睿终于有时间,有兵力讨伐公孙渊了。经过三年多筹备,在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荆州刺史毌丘俭。史载:“至辽河东岸,失败而归”。公孙渊大败毌丘俭后。立即信心爆棚,于是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实际上对于公孙渊而言,既然要称帝,就要打一个,拉一个。不能同时得罪孙权和曹魏,要是我就接受孙权的“封赏”,然后两家合并攻击曹魏。或者两边点火,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这是对辽东最有利,或者彻底倒向一方。可惜几个有利的措施公孙渊都没有做,而且采取了一种最作死的方式,在把所有人都得罪的情况下自立为帝。

司马懿平辽东才是他能力的真正体现

荆州刺史毌丘俭败北,引发震动,如果不果断镇压公孙渊,曹魏整个北方防区都有可能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曹睿启用已经是59岁的司马懿(属于高龄了)讨伐公孙渊,曹睿在和司马懿探讨与公孙渊的作战方式,司马懿对曹睿说:“事先弃城逃走,是上计。凭借辽水抗拒我大军,这是次计。坐守襄平,那他就要当俘虏了。”魏明帝问司马懿:“你以为公孙渊会采用哪种拒敌策略?” 司马懿道:“只有聪明人能正确估量彼此实力。预先弃城,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他定会认为我们这次孤军远征不能持久,先在辽水抗拒,再退守襄平,这是中计和下计”。曹睿问司马懿大约多长时间平叛?”司马懿道:“去一百日,回一百日,攻战一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

司马懿平辽东才是他能力的真正体现
司马懿平辽东才是他能力的真正体现

司马懿在经过幽州的时候,与毌丘俭兵合一处经碣石山沿榜海道向辽东进发,在公元238年六月到达辽水西岸,公孙渊派将抵御,而且是以防守为主,在河畔修筑起了围垫长达二十余里,防止魏军过河。司马懿让毌丘俭下游布疑兵,意图调防公孙渊主力,自己则率主力从上游偷渡,偷袭襄平。司马懿对毌丘俭解释是,我军远来,必须攻击敌必救之地才能取胜,司马懿进攻公孙渊老巢,公孙渊只能全力救援,如此也只有硬拼,曹魏大军作战勇敢,曹魏主力部队击败了公孙渊的部队,后者退回襄平城内。司马懿进而包围襄平。司马懿一代军事大家,在运动战中那句“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运用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于公孙渊来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一死。天下再也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这种某人在谋略,心理,经验,临场指挥几乎全部碾压所有的人。属于司马懿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司马懿平辽东才是他能力的真正体现

公元238年七月,此时突然暴雨连绵,运船船舶竟然能直接驶至襄平城下。司马懿营地中的积水甚至已达数尺之深。属下纷纷劝司马懿移营,司马懿坚令不可,有敢妄言移营者斩立决,都督令使张静被杀,众人才知道司马懿所言不虚。司马陈圭曰问司马懿:“当年攻上庸,八路并进,昼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时间里,攻下坚城,杀了孟达。这次远道而来,为什么行动却更加缓慢?”司马懿说:“当年孟达军队少而粮食能支持一年,我们的军队是孟达的四倍,粮食却不足一月,以一月粮的军队对付有一年粮的军队,怎能不速战速决?以四攻一,即使一半人伤亡,也是可行的,当时不计死伤,正是要为有限的粮草争取时间。而今敌兵多我军少,敌粮少我粮多,又遇大雨,想速战也不可能。从出兵开始,我就不担心敌人来进攻,而是怕他们会逃跑。如今敌军粮草将尽,我军包围尚未合拢,若现在抢掠牛马,会逼他们逃走。兵者诡道,善因事变。他们凭借人多和大水,虽然饥困,也不肯就擒。这时候更当稳住对方,不能为得小利而把敌人吓跑。”所以司马懿围而不打,司马懿将计就计,故意示弱的行为引发朝廷担忧,又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魏明帝曹睿却说:“司马懿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

司马懿平辽东才是他能力的真正体现

直到雨停,司马懿才终于开始围城。这个时候的襄平城内,粮草已经捉襟见肘,甚至发生了吃人的事情。公孙渊大为恐惧,遣使求和。但司马懿断然不许,并于两军阵前将使者斩杀。八月,司马懿挖掘地道,采取各种方式攻襄平。八月二十三人攻破襄平,公孙渊父子出逃,但最终被追斩。在襄平城内,司马懿大开杀戒,杀公卿大夫以及十五岁以上男子下七千多人,筑为“京观”至此辽东四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彻底纳入曹魏版图。而对于辽东百姓十分宽厚。就此统治辽东五十多年的公孙家族彻底覆灭。

司马懿平辽东才是他能力的真正体现

实际上,司马懿是个文官,军事不是他的长项,司马懿真正接触军事是从曹魏时期开始,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从46岁了,因此说他的军旅生涯并不算特别长。司马懿是从与诸葛亮交战开始发迹的,正是诸葛亮的交战确立了司马懿在军界的地位。而讨伐辽东司马懿几乎展现出了一个名将所必备的全部素质,无论是战前的庙算还是长途行军,无论是强渡辽河还是围攻襄平。展现了一个大军事家和大政治家的全部素质。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