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再无“王道士”,谢谢“扫地僧”

作者:猛哥V
再无“王道士”,谢谢“扫地僧”

友情小贴士:全文1万字以上,知识密度相当高,读完后收获满满。准备好了吗?

1

让我们从一个英国人开始。

约翰·弗莱尔出生于苏格兰,但从小就痴迷于中国。后来,在他的自传中,他写道:"作为一个孩子,没有什么比阅读我尽我所能关于中国的书更让我高兴的了。我非常想去中国,以至于我的同学给了我一个绰号"亲华者"。"

1861年,Franya被英国圣公会派往香港圣保罗书院担任新教传教士,该学院是该协会所属的。学校还在这里,许多精英政治家都在这里接受教育。

几年后,傅兰雅前往中国大陆,在北京同文博物馆担任教师,上海英华学校校长,并担任江南制造局的翻译。

它发生在中国三千多年来没有看到重大变化的时候。

这句话出自李鸿章。1872年,他在《回顾不能废除的船舶制造》中说:"朝臣们只偷走了欧洲国家,一百年来,由印度和南中国海,从南中国海和中国,进入腹地的边界,那里的历史史无前例,古末日, 所有的钱都互相寻找。我的皇帝,如天,都带着贸易之约,要笼子,连同南棠东西9万里之外的大地,聚集在中国,这三千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闯入中国腹地的并不全是坏人,傅兰雅就是一个例子,被誉为"中国国家科技之火普罗米修斯"。

江南制造局,中国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由曾国轩创立,他在企业中建了翻译博物馆,因为"翻译是制造业的根本"。

徐寿、华潍坊、李善兰等近代中国早期科学家都在博物馆里翻译过书籍。

"我现在开始做我想做的事情,"富拉亚先生说,他对口译员的工作很满意。我一直喜欢科学,但我从来没有找到时间或机会去研究它。我应该说,为中国政府翻译科技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职业。它是受人尊敬的、光荣的和有用的。这是我生命中的新时代。"

这也是中国现代科学启蒙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在芙蕾雅笔的帮助下,天文学,地理学,机器,算术,声光,电化学...专业名词术语为中国人所熟知。

1875年,傅兰雅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传播科技知识的学校——葛治书院(葛之中学的前身),以及中国第一本自行出版的科普期刊《葛治汇编》。

傅兰雅的翻译和《哥治汇编》为中国的现代化打开了一扇大门。梁启超在他的《西方研究书目表》中称《量具汇编》"极其重要"。

1896年,他被任命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一任东方语言文学教授。他把自己的2000多本中文书放在大学图书馆供师生使用,是学校最早收藏的汉语,其中很多是明清书。

最重要的收藏是他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的100多部西方科技作品,这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宝贵资料。

2

在中国近代史上,传教士带领的科学投入被称为"科学启蒙的第一时期"。与此同时,一群晚清正在整理国家的过去,建造一个图书馆,希望保护中华文明。

这不能不提到南投。

南投,中国南江南的一个奇妙小镇,古色古香,富饶,风情十足。当地的图书馆丰富而有名。

报道称,从清代中期开始,南玄就有刘伟的"沉睡的秦山亭"、姜玉高的"密云楼"、庞元姬的怡园"半画亭"等私人图书馆。南竹藏族古代版数不胜数的珍稀财富,在江浙闻名,海之声。

然而,南投私人图书馆的巅峰还没有到来,直到一个男人出现。

1881年,刘承干出生于南投,是富三代官员的第二代。祖父刘伟为了致富而经营丝绸,他的父亲刘金造在光绪时代是一名军人。

刘承干本人出身才华横溢,长期接触著名考古学家王伟、罗振宇等,热爱古籍和藏品的鉴赏。

1920年初冬,刘承干着手修建图书馆,1924年底竣工。耗资12万金,占地面积20余亩,全馆52栋,是一座走廊式厅舍,中间有千余平方天井。

图书馆被命名为Jiaye Hall。1914年,刘承干捐钱为光绪帝陵墓植树,于是易义将一本令他引以为傲的《钦如家集》赐予他,然后把图书馆命名为"嘉业"。

在刘承干的《嘉业堂书集》中注:"于少西仙芬,西香庭杰,先记乡,偷石之......它位于布鲁克河畔。该建筑是书籍的集合。一万金,二十英亩的土地。余神的冬天,从阿兹时代就被打破了。

佳浓堂藏品在其鼎盛时期被称为60万册,共16万册,其中珍本7万册,其中稀有书籍众多。

如:宋、元二代精149册、《永乐》珍品孤书42本巨书、《四库书》原版150册。

最著名的是《清书》和《清史传》的手稿。这两份手稿都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社区已经不见了,但刘承干捐了数万元,派人花了几年时间把全部抄回来。

这对收藏家来说是一个真正的震撼。因此,在民国时期,南峪嘉业堂和宁波天一馆又称江南两大图书馆。

3

当刘承干计划建造嘉业堂时,大洋彼岸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是第二波中国藏品的所在地。

1914年至1920年,中国学者蒋伟虎接替弗拉亚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文讲师。

江玉虎的祖先收藏了大量书籍,但其中大部分在1900年义和运动中被毁,只留下了原书的四分之一,约13,600本,存放在北京郊区的一座寺庙里。

1916年,美国大使馆派出一艘船将藏品运往美国。蒋玉虎捐赠的书籍丰富了伯克利的中国古籍收藏。

4

佳业堂破土动工二年,海滩上来了一个脚踏实地的学生,介绍了李国松的家。

李国松,民国收藏家,安徽合肥。光绪二十三年培养人,庭审司部没有,转入郎行列。曾任安徽省咨询服务处主任。民国以后,生活在上海,数以万卷的书籍、绘画和绘画、铭文都是真实的。

这名学生在李家教了四年半,业余时间自学,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研院,成为王伟、梁启超的弟子。

学生名叫徐忠书。几年之内,他就进入了中国历史圈,泽是后世。

5

1928年,贺建奎在送儿子到上海开办第二所盲人女子学校后不久,在美国去世。(上海第一所盲人女子学校由傅兰雅办)

同年,徐仲书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一项壮举:领导完成了8000多个麻袋和6万公斤的清宫橱柜文件。他是最早专门研究内阁档案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撰写了内阁档案的工作。

八卦说,"发现"清宫内阁档案是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公开案例。

鲁迅的文章《谈起所谓的'大内藏'》,有这样几句话,"中国的公共事物,不容易保存下来。如果当局是外行人,他会把事情做坏事,如果他们是外行人,他会偷东西。

正是"八千袋大型内部档案"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所谓"大屋档案",是指存放在紫禁城柜库中的档案,包括明朝晚期的一些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的宝贵资料。

1898年,存放档案的仓库年久失修,泄漏严重,清朝内务部决定修缮。八国联军入侵后,事件停止了。1909年,仓库倒塌,数百万个文件被删除。这些档案离寺庙稍近一些,被搬到了文华宫,旧的档案被认为是无用的,随时可以烧毁。

此事是满族老兵和考古学家罗振宇得知,他赶紧要求张的洞穴中心协调。

张的洞穴力量在手,说话好,说了一句问候,准备烧完锉刀全部由罗振宇处理。老罗挑了又挑,装了8000麻袋,搬到了国孙监狱。

大革命爆发后,北洋政府随意放了8000袋档案,看守们不知道有价值的档案,把档案倒出来,把偷来的麻袋卖钱。

当时历史博物馆筹备室主任胡玉轩知道,赶紧到教育部报告,请说明如何处理档案。

但教育部错了,拖延了好几年。直到1918年,教育部小部科长鲁迅才被命令处理此事。

1921年,北洋政府财政困难,教育部无力支付工资的麻袋为废纸,约合15万英镑,以银杨4000元卖给了西单的一家纸店。

这件事也被罗振宇所熟知,他以两倍的价格买下了档案,1924年,罗将其卖给了前参议院议长,也是大收藏家李胜轩,售价6万元,约合12万英镑。

李胜轩钓出很多稀有的东西,其中6万件给易毅。

1928年,李胜玄以18000元的价格将剩余的麻袋卖给了中央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此时的档案约为10万英镑。

徐忠书等人选编、编纂出版了《史史丛书》和40卷明清史资料。

抗日战争前夕,石宇将部分档案带到了南京,经过几次曲折,然后搬到了台湾。剩下的档案大约是5万斤,大约1700个麻袋,一直躺到新中国成立。

那是另一回事了。这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6

当八千袋大档案来回移动时,一个中国东方男人投来一个嗤之以鼻的眼神。

他也是"现代日本文学中的第一人"Nazawa。

面对中国经典,这个人一点也不守规矩。

从1927年到1932年,长泽规则也得到了日本文化部外务省的支持,先后七次来到中国,为荆家堂图书馆、东方文化研究所、大仓洋行等机构购买中国珍品。

嘉业堂是他的头号目标。

毫不奇怪,嘉业堂是当时一流文人和学者的"打孔地"。

鲁迅曾两次买书,但因为名字被拒绝,只好通过熟人买了21种书。

为此,鲁迅也没忘倒数几句:"我很感谢这样的收藏家,因为他把知识传给了我——虽然丫族人似乎只是庸俗的知识,所以他不是一个无用的人物。"

正是郑振轩谈此事,在鉴定全部的《明》杂志非常满意之后:"好本五彩,比如在山阴道里,应该忙,大可取也。"

虽然郑振轩不如鲁迅出名,但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其实更大。

7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徐中书来到成都,成为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从那时起,树枝和叶子就散落一斑。

8

"七七事变"之后,《长泽规则》也与中国同行断绝了联系。但他仍然密切关注中国文化界的风与草。

当时,江南收藏家出售了他们的书。

1937年11月中旬,日军入侵南浔镇,嘉浓塘古籍成为焦点,各势力开始展开争夺。

大连曼塔图书馆顾问松崎和雄委托日本嘉兴区部队长真郎少将接管嘉业堂。

由于家族道路的沦陷,刘承干卖掉了一批珍贵的古籍,以维持家庭开支。

1938年3月,嘉业堂收藏的44卷《永乐大书》被伪铁大连图书馆买下后,松崎和雄是嘉业堂所有古籍的大师。

为了避免古籍的散落,1940年1月,郑振轩等人组织了文献保存同志协会,在上海大量搜寻和购买好文学作品。在此期间,郑振轩两次被列入日方计划逮捕的文化救援人员黑名单。

当时,许多文化人物都离开了上海,郑振轩说:"但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责任。"民族文学,民族经典为子孙家庭,为精灵送来的上百个祖先。如果,在我这一代人中,我目睹了它的衰落,没有帮助,后代将如何抱怨!"

1940年2月,具有日本军队背景的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和上海东亚共青学校突然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伪北平政府的东方文化总委员会也计划通过日本学者长谷川茂在中国收购嘉业堂的藏品。

面对各方的狩猎,郑振轩强烈地感受到"澄江南方文化在这几个月里的生死也一样"。

1940年12月,时任故宫博物院文物馆馆长的许千羽从重庆偷偷溜回上海,协助郑振轩,两人到刘某收藏了近半个月,从2700多本古籍中阅读了《摘金披萨》。当时,刘成干在目录下,想卖给美国,被郑振轩的"力阻"。

1941年4月,《文献保存同志》将以25万元——1200多种明代杂志、30多种钞票校本,秘密购买嘉业堂藏书。

1941年夏天,上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打捞的文件分两批转移到香港,共111箱,以"中央图书馆"的名义存放在香港大学凤平山图书馆。

1941年秋天,国民政府决定将古籍运往美国总领事馆。"因为上海前秋季地区不敢抄袭博物馆馆藏的名称,所以在香港打包寄往美国之前,这部分书都装满了'国家中央图书馆考试馆藏'朱文芳印刷,确定首都,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找回了两份出货期。

等到所有古籍都完成封印时,就来不及运走了。1941年12月8日,日军对珍珠港发动攻击,并于同日攻击香港。本应载着古籍的邮轮"格兰总统号",只在香港停靠了两三个小时,显然是来不及装书。(书中也逃走了,"格兰总统"号驶向马尼拉港,被日本飞机击沉))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28日,日本宪兵在冯平山图书馆发现了这些箱子。

1942年2月初,日本人从香港的各个单位撤下了所有书籍。它包括一本627卷的英国军官中文集。

多亏了他,中国直到后来才从中央图书馆收回了藏书。

9

1942年3月,日本人将近5万本"缴获的书籍"从香港运往东京。

Nazawa规则还主持整理事务。

1944年秋天,当美国飞机轰炸东京时,日本撤离了133,000本书,其中包括300公里外的20,000本被掠夺的中国书籍。

1945年,日本投降后,有113,000本书被转移回东京,只有20,000本中国古代书籍被秘密转移到深山和森林中。这个想法也是Nazawa规则。

1945年8月,好书再次被疏散,藏在地窖里。长泽规则还挑选出10,000本被归类为"B册",旨在用于处理中国的追索权。

正是这批"B书"为中方提供了追回的线索。上述英国军官必须这样说。

10

博萨尔,主要业务是驻扎在香港的英军少校,副业是中国历史文物研究者,购买了许多中文书籍。

1941年香港沦陷后,Bosal被俘虏,他家人的藏品被日本人冲走。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博萨尔作为远东议会的英国官员抵达东京,在上野帝国图书馆的地下室找到了他627卷的藏品,并发现了"从香港搬来的中国政府书籍"。

博萨尔立即通知了在东京的中国代表团。中方迅速展开了恢复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山本在香港被洗劫的消息,是重庆国民政府通过1942年6月离开香港的陈玉科得知的,但当时在上海沦陷地区的郑振轩却一无所知。他"经过几次询问、探访,还是无影无踪",直到1945年11月依然伤心:"至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踪迹,暴徒的生存,哪里不明,这是我最遗憾的事情!"

在博萨尔提供的线索下,1946年4月8日,李纪、张凤章等人作为协约委员会驻日中国代表的顾问,前往日本处理中国的抢劫。

长泽后文还说:"中华民国驻日本代表团,根据英国的通知,信中要求我组织收书,并派往博物馆视察。

11

弱国没有外交手段。

中国代表团追回被掠夺物品的过程充满艰辛,并受到联合国严厉规定的阻碍:"联合国关于文物赔偿要求的规定规定,必须明确证明需要偿还的文物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掠夺或被盗的, 要求列出名称,生产年龄,形状,尺寸,重量等,最好附有照片;联合国可以敦促日本。"

正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我国在战时损失了不少于三百万本书,但只归还了158,873册。除了中央图书馆部分好书已经空运了两次,运回国外,其余的大多是普通书。"

而中央图书馆的好书可以归还赵,全部依靠郑振轩提供的备案版、题目等具体资料的《香港拳击目录》,成为追回战利品最直接有效的依据。

12

大量没有归还中国的好书在日本被拍卖。

194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日本三井图书馆购买了超过10万册中文、日文和韩文古籍。其中有嘉业堂、天一阁的老藏品,屡见不鲜。

13

1949年5月2日,南投解放。

此前,解放军南下时,周恩来特意坦白了陈毅,重点保护嘉义堂和天一阁。

1951年11月,刘承干写信给浙江图书馆,"愿图书馆及周边的开放空间收藏起来,将图书版与各种设备等一起,捐赠并永久保存。

浙江省图书馆和嘉兴区图书馆均送往接收。收到时,大约有11万本书,3000多本杂志,红梨书3万多本。

刘承干于1963年去世。

14

有两朵花,每朵花一朵。

1958年,全国古籍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下设文学、历史、哲学三个子组(文学组召集人郑正宣、历史组召集人何其芳、历史组召集人潘延年、冯友兰),成员名副其实星光熠熠, 包括当时中国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的佼佼者,如陈玉可、钱中书等。

徐仲书当选为历史组成员。在他的领导下,四川大学古籍完成专业的学术标准一直处于国内一级。

多说几句话,郑振轩虽然是文艺团的召集人,但他的身份却是文化部副部长、文物管理局局长,Z馆文物保护局局长。

1955年10月,郭沫若、沈卫兵、吴伟、邓厝、范文兰、张苏报中央出土,出土明朝永乐帝长陵,该陵墓被安葬在明十三陵墓中。

郑振轩反驳道:"他着急,毁掉文物,他太着急了,很着急,他说这绝对不可能。"

沟通是徒劳的。

1957年,明鼎陵落成,由于没有成熟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科技条件,宫内有许多美丽的丝绸和丝绸锦缎,不久之后就被灰烬和烟雾所笼罩。

1958年10月17日,一架从首都机场起飞的图-104飞机在前苏联楚瓦什自治共和国境内坠毁。船上数十位杰出的文化和体育人物中没有一个幸存下来,包括郑振轩。

郑振轩去世七年后,1965年,当有人再次提出要挖掘长陵时,周恩来坚决拒绝了,并说:"十年不会开皇陵。"

15

1966年,运动开始了。大纲。

16

1978年,中国高校迎来了第一批复考学生。

陈莉,四川大学历史系新生。他在一个读书家庭长大,父母都是老师,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像读书一样。因为我的父亲是一名历史老师,我热爱历史。

本科毕业后,陈立被许中书先生的硕士、博士学位录取,成为徐先生的"封闭弟子"。

他的研究生论文是关于古籍的研究,所以他走进图书馆研究古籍。

为了保护古籍,图书馆的灯光通常都是暗的,陈立多年来一直在阅读,眼睛受损。当他还是一名研究生时,他只有几分之遥。

1988年,陈立博士毕业,他想成为一名历史学家,阴阳错了,但被分配到四川大学图书馆工作,成为一名图书馆员。

17

陈立在图书馆昏暗的灯光下读古籍时,一个年轻人正在武汉大学教外语。

他叫周新平,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获中英汉文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85年,周新平赴美国留学。1991 年,他获得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语言学博士学位和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理学硕士学位。

相比陈力,周新平的职业经历要合乎逻辑得多。1991年至1995年,周新平担任爱荷华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1995年至2000年担任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

世界是如此神奇。1997年,两位图书管理员相遇了。

18

1997年,作为四川大学图书管理员的陈力接待了来访的周新平一行,两人从此相识。

两人还计划合作开发在线多语言控制词典,但由于各种情况,他们没有跟进。

2000年,周新平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副馆长、东亚图书馆馆长。

美国有许多东亚图书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东亚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陈立的立场也发生了变化。他于2001年2月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并于2015年晋升为常务副馆长。

19

2017年底,高晓松访问了哈佛大学燕京学院。

这一事件在网上也引起了一些骚动,高晓松发了一条推文,被好人批评为普通研究人员,而不是哈佛大学官员。

对或错不再重要。因为高晓松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20

看到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里丰富的中文书籍,高晓松想出了一个主意。

一个中午,他打电话给阿里云总裁胡晓明,问他是否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将燕京图书馆的中文数字化,并开放给更多的中国人使用。

胡晓明答应道。

巧合的是,胡晓明来自浙江省湖州市。他不会想到,这个承诺会在近百年后,将他的家乡嘉业堂图书馆的旧藏品从遥远的美国带回。

21

阿里云程序员虽然技术娴熟,但不懂古文和古籍整理,寻求学术伙伴。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国得知了这一消息,他告诉陈立,他通过各种关系与阿里巴巴取得了联系。

至此,陈力已被调入四川大学。他说:"我一生中的主要工作经历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其实对于图书管理员来说,古籍的数字化还有另一个意义,它不仅让读者更方便地使用古籍,更是另一个意义,就是它能更好地保护古籍。"

古籍的数字化涉及大量汉字的处理。中国最大的中文词典之一的主编是徐中书。他还主持了《甲骨文词典》的编纂工作,为四川大学培养了大量古代作家。

尽管徐中书先生于1991年去世,但四川大学在古籍整理领域有足够的立足之地,依靠陈立的工资火。

阿里巴巴和四川大学一起将该项目命名为:汉朝。

22

2019年,胡晓明辞去阿里云总裁一职,张建锋接任接力棒,还担任达摩研究院院长。

达摩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10月,其使命是"探索技术的位置,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开展基础科学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

在圈子里,身份不明的达摩之家的工程师被称为"扫荡僧侣"。

十一位"扫悟僧"参加了汉节重光工程。

23

变化是陡峭的。

由于种种原因,曾参与其中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退出了合作。

陈立在利用自己的网络资源联系周新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周新平非常高兴,陈立和王国去了伯克利,面对面交流,达成了共识。

周新平说:"我亲自把我们收藏的最好书放在第一时间参加汉节重光项目。"

其中有81种老品的嘉业堂藏品。

2020年,疫情肆虐,参与汉朝重光交流协调的三方完成了全部工作。

2021年5月,汉代重轻平台在北京正式上线,向公众开放,面向所有中国古代研究者和爱好者开放。

24

在中国书史上,有所谓的"五"和"十",近代以来,中国民族文学的焚烧和掠夺令人震惊。

在黄沙中,"道士王"不知所措地看到敦煌古籍被西方人一扫而光。从那时起"敦煌在中国,敦煌在国外学习。"

以郑振轩为代表的中国人奋力拼搏,誓言要延续中华文化,谱写了一首可歌的《反抗文化史》。

然而,当时国力薄弱,大量中国好根流放到海外。

郑振轩曾在多篇文章中感叹道:"私下思念抢劫、文献灵岱,我这一代人不注意来访,会有越来越多的阴谋家。施国在自己的状态下,温家回国,羞愧与屈辱,一百个世界的莫潺。"

随后,也有多人启动了"救援计划"。

岁月漫漫,渤海三田。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海外文学逐渐回归国内,但真钱的流入毕竟是一根头发。数字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好方法。民族文化,回归的希望。

中国古籍的掠夺、艰辛和重光就这样走了一圈。

正如周新平所说:"今天,我们正在以数字方式将他们带回原来的位置,即中国大陆。这是一幅有趣的路线图,反映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战争和国家的命运以及当今世界的新格局。"

向所有为我们的国家保留其文化的人致敬!

资源

1、《弗兰亚与中国科学》,刘刚,《中国科学》(2012-08-31 A3)

2、《中国古籍在世界的传播及其意义》,刘跃进,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3、《为民族保存文化:郑振轩拯救珍本和书信日记》,中国图书局2016年版

4、《现代日本学者对中国的探访》,钱万洋,中国图书局2006年版。

5、《郑振轩与战时纪录片营救与战后恢复》,《武震》,《文学评论》2018年第6期

6、郑振轩与文物保护,《文化史学报》,2006年第6期

全文完成,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