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魔鬼都要惧怕的王亚樵,多次逃脱追杀,却因重情义,死于情妇背叛

“世人都怕魔鬼,但魔鬼怕王亚樵。蒋介石一提这个人,假牙就发酸;戴笠若是听说这个人又露面了,第一个反应就是检查门窗是否关好;而汪精卫的肋巴骨硬是被王亚樵这三个字活活敲断的;连上海滩超级恶霸黄金荣、杜月笙一类流氓泰斗遇上王亚樵,也得赶紧绕道走。——国民党军统少将沈醉”

在旧社会的大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是个令人无比留恋的地方。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都市,也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在当时的上海滩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彪形大汉,腰间别着铮亮的斧头行走在街头巷尾。

这些人,大多数都来自同一个组织,那就是名震上海的斧头帮。

看过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的朋友,对里面嚣张霸气的斧头帮肯定会印象很深。这些西装革履的人,一人一把斧头,在大上海是无恶不作,一手遮天。

但是,不同于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斧头帮”却是另外一种感觉。

虽然他们也是人手一把斧头,过的也都是血雨腥风的日子,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当国家危难,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却表现出高尚的气节,无愧于铁骨铮铮的汉子。

这里面最富有传奇性的,就要说“斧头帮”帮主——王亚樵。

提起王亚樵,这是个在上海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

在上海滩以“青帮三巨头”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为代表的帮派势力可谓是呼风唤雨。他们凭借自己的财力和势力,穿插在政界官商、租界洋人之间,成为上海滩的“地下皇帝”,黑白两道,谁也不敢与之抗衡。

然而,在上海滩,王亚樵和他“斧头帮”却是他们不敢招惹的,哪怕你是杜月笙都要忌惮三分。归其原因,就在于六个字,团结、手狠、正义。

魔鬼都要惧怕的王亚樵,多次逃脱追杀,却因重情义,死于情妇背叛

王亚樵

相反,王亚樵的身材十分消瘦,长相文弱,而且喜欢戴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斯文有礼、文质彬彬。

但就在这样一副平静如水的外表下,却潜藏着一颗好勇狠斗的灵魂,任何人都不能使其屈服。

这位上海滩“斧头帮”的帮主,最先追随孙中山投身辛亥革命、铲除军阀徐国粱助力北伐,随后后庐山刺蒋、北站刺宋、击杀日军白川大将、重伤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

王亚樵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谓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王亚樵短短的前半生,不仅赢得了“江淮大侠”“暗杀大王”和“民国第一杀手”的称号,更是凭借自己气节,成为了一位铁骨铮铮的抗日志士和民族英雄。

王亚樵1889年2月1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磨店乡的一个穷苦家庭。

王亚樵自幼读书刻苦好学,再加上他天资聪颖过人,在同年龄的学生里面,非常的出色。后来参加了清末的科举考试,名列前十名,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成绩。

王亚樵的家里很穷,王家人世代都是本分的农民,靠着几亩薄田,在土地里讨生活。

在那个列强并起的昏暗年代,贫弱的中国是摇摇欲坠,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家这样的本分的人家,只有被层层压榨和剥削的命运。

当时正值英、法、日、俄、德列强汹汹入侵,瓜分中国。年少的王亚樵目睹清廷媚外无能,民族濒临灭亡,深感痛心。

他经常与合肥、巢县、寿县青年志士谈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每说到关键处,王亚樵总是义愤难平,恨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王朝的丧钟正式被敲响。

这一年22岁的王亚樵再也按不住自己的性子,在安徽都督、同盟会员柏文蔚的鼓励下,雄心勃勃的王亚樵在乡间组织地方武装,参加了革命。

随后王亚樵加入“中华革命党”,正式开始追随孙中山,参加“二次讨袁”运动。

无奈当时革命党的实力相比较于北洋政府还是很弱小的,“二次讨袁”运动失败后,王亚樵几经辗转,逃亡到上海滩。

来到上海滩后的王亚樵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繁华的大都市,一时间他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王亚樵多年的革命经验告诉他,要想在上海这样的地方站稳脚跟,自己必须要想办法组织自己的势力。

彼时,在上海有很多的安徽籍的劳工,他们大多数都在码头从事劳累的体力活动,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压迫的他们,由于势单力孤,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力量。

王亚樵来到上海后,接触到了很多在上海的安徽劳工,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他深深体会到这些人的辛酸。

为了帮助这些劳工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王亚樵在上海成立了“安徽旅沪劳工会”。

这个就是“斧头帮”的雏形。

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王亚樵命人买来100多把锋利的斧头分发给帮会成员,哪个劳工被资本家或地痞流氓欺负了,他的“斧头帮”就一拥而上,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或砍或杀,异常凶猛。

他们高喊“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很多资本家都避而远之,连上海青帮大亨黄金荣、杜月笙也惧其几分。

魔鬼都要惧怕的王亚樵,多次逃脱追杀,却因重情义,死于情妇背叛

王亚樵(前排中)和斧头帮成员

在那个年代,“斧头帮”的出现,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都能过上好日子,有谁会愿意以命相搏呢?实在是本分人在这乱世要想生存下去实在是太难了,王亚樵和他的兄弟们除了团结起来,没有其他任何的选择。

由于王亚樵处事公正,说一不二,又肯为自己的兄弟出头,很快他的“斧头帮”就在上海“砍”出了一片天地,劳工会会员达十几万,拜在他门下的弟子也越来越多,门徒最多时有数千人,他也因此一跃成为“上海劳工总会”领袖。

王亚樵和“斧头帮”的崛起,搅动了上海滩原有的势力分布,杜月笙等青帮大佬面对这个异军突起的人物,都有心试试他的成色。

几番试探下来,杜月笙得出了一个结论:魔鬼可以惹,但是不可以惹王亚樵。

1923年11月,王亚樵受皖系军阀卢永祥之子卢小川之托,暗杀了盘踞在上海的直系军阀淞沪警察厅厅长徐梁,受到卢永祥的赏识。

卢永祥除了赠予他重金外,还委任他为浙江别纵队司令,把湖州地区划给他做据点。

这对于王亚樵来说是一个等待许久的机会,于是他把“上海劳工总会”丢给几名手下管理,马上就到湖州上任了。

在湖州王亚樵大规模招兵买马,练兵备战,准备大展拳脚,这期间他手下有几位得力的干将。

一个就是后来成为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的戴笠,当时在浙江江山县任保安乡自卫团团总,被王亚樵招进别纵队,任命为纵队长。

还有就是后来成为“西北王”的胡宗南,以及后来投奔冯玉祥的方振武、余亚农等人也都在王亚樵的别纵队任纵队长。

这几个人与王亚樵交往甚密,先后结拜成为兄弟。

但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1925年卢永祥兵败,通电下野,靠山倒了以后王亚樵部也作鸟兽散。

戴笠、胡宗南等人各自回乡,不久报考了黄埔军校,而王亚樵则返回上海。分别之际,兄弟几人依依不舍,互道珍重,当时他们谁也没想到,几个拜把子兄弟日后竟会成了不共戴天的生死对头。

王亚樵再次回到上海后重操旧业,但是在他的心中始终对孙中山先生抱有十分崇高的敬意,终其一生,王亚樵都秉承孙中山的建国理念。

这也就使得王亚樵对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十分的不满。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第一次国共合作瓦解。

王亚樵甚为愤慨,在南京中山公园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高呼“打倒军阀,反对屠杀!”和“保障人权,人权第一!”

自此,王亚樵拒绝了国民党的所有威逼利诱,并开始了一系列暗杀国民党高层人士的行动。

王亚樵的身上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胆识,深得柏文蔚等国民党内部西南派人士的赏识,因此受邀加入西南派在上海成立的秘密反蒋组织。

在1931年,王亚樵做了两件大事,一件就是在庐山刺杀蒋介石,差点要了老蒋的命,另一件就是在火车站暗杀宋子文,同样也是差点成功。

但是此时的王亚樵充其量就是一个反蒋的江湖豪侠,影响力也不过是上海一隅,而真正让他实现从江湖豪侠到民族英雄转变的,还要从抗日战争开始。

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王亚樵就对东北军的不抵抗十分的气愤。

当张学良到了上海后,一直住在杜月笙的府里,王亚樵直接给张学良送去了一个拆了引信的炸弹,并给张学良提了三个条件:第一、立刻回到东北整顿人马,同日本人决一死战。第二、如果不肯战那就回东北,自杀以谢天下。三、如果不敢死,那就是把钱都捐出来,购买军火支持关外的抗日义勇军。

三个条件,必须满足一个,否则第二次收到的就是有引信的炸弹。

魔鬼都要惧怕的王亚樵,多次逃脱追杀,却因重情义,死于情妇背叛

戴笠和王亚樵

一件事,足见王亚樵对于日本人,那是切实的恨之入骨。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在上海大举进攻中国守军。

王亚樵摩拳擦掌,带领3000弟兄,自发上前线,在太仓协助国军作战。同时他将原有帮会改编,成立“淞沪抗日义勇军”,矢志“全力以赴抗曰”,还组织成立了以暗杀日军高级军官和铁杆汉奸为对象的“铁血锄奸团”。

当然,还有他的老本行,暗杀!

是年2月,前关东军司令、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抵达上海吴淞口,坐阵日本海军旗舰“出云号”,指挥日军对十九路军的攻击。

王亚樵见此时机,决心干掉这个日本的刽子手。

王亚樵挑选出一批身负炸药的“敢死队”队员,潜入江中,在“出云号”舰底引爆炸药。一声轰鸣,白川义则被吓得落荒而逃,最后虽未把“出云号”炸沉,但也重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这一次没有能够得手,王亚樵很生气,但是王亚樵并没有就此罢手。

到了4月29日,白川义则在上海日租界的虹口公园,为日本天皇诞辰举行“庆功会”。

中国老百姓十分气愤,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陈铭枢更是气得拍桌子大骂,他亲自跑到上海,让王亚樵破坏日军的“庆功会”。

王亚樵也正发愁没有机会,于是便应允下来。

根据当时驻上海的日军规定,大会只准日本人和朝鲜人参加,中国人不得入内。王亚樵无法下手,便联络了自己原来的部下,流亡上海的朝鲜独立党人安昌浩等3人,请他们实施暗杀任务。

4月29日,安昌浩等人把定时炸弹装在暖水瓶里带入会场,放在讲台桌下,然后迅速离去。

两分钟后,炸弹爆炸,白川义则重伤后送往医院不治身亡,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被炸飞了一条腿,其他十几名日本文武官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

而白川义则也成了整个抗日战争中,在中国阵亡的日本最高级的将领。

自此后王亚樵得到了“远东第一杀手”的名号。

但是王亚樵的表演还远远没有结束。

同年9月,由英国外交官李顿率领的“九一八事变”国联调查团来到了中国,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李顿枉顾事实真相,存心偏袒日本,中国人闻之无不愤恨。

王亚樵对此更是十分的气愤,他跟身边的人说道:“世界上有强权无公理,只有诉诸武力。”于是他决定给这个李顿一个“血的教训”,实施一次暗杀。

魔鬼都要惧怕的王亚樵,多次逃脱追杀,却因重情义,死于情妇背叛

前关东军司令、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

经过周密的安排,到了当年11月,王亚樵派出的杀手在李顿一行下榻的宾馆提前设下了埋伏。但是就在他们正准备行动时,不慎被警察逮捕。

而李顿受此惊吓,慌忙逃离中国,这一暗杀未遂事件也迅即传遍国际社会,国际舆论的冷嘲热讽让李顿颜面尽失。

王亚樵这一系列惊天动地的行动,全国的抗日志士都沸腾了,这极大地提升了当时的国民士气,很多年轻人都开始以王亚樵为偶像,加入抗日锄奸团。

而此时,王亚樵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其实自从白川大将被暗杀后的喜讯传出后,南京国民政府就开始关注这件事,尤其是蒋介石对此事极为关注,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刚刚担任特务处处长的戴笠去了解内情。

戴笠很快了解到此事系王亚樵所为,蒋介石听罢非常地满意,他认为王亚樵干了政府官员不能干的事,对他十分地欣赏。

这时候的蒋介石急于招兵买马,为了能把王亚樵控制在自己手中,先后派戴笠、胡宗南等人去拉拢、收买王亚樵。

蒋介石让戴笠给王亚樵带去了4万大洋,并且许下了中将军衔,但是被王亚樵拒绝了,王亚樵只是淡淡的说:“蒋介石拥兵百万都不抗日,我们老百姓抗日是分内的事,不需要答谢。”

一番胡说的戴笠是哑口无言。

王亚樵之所以拒绝蒋介石,一方面在政见上分歧较大,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王亚樵十分的不赞同;另一方面,他也担心自己过去暗杀蒋介石、宋子文之事被查明,那时候就是羊肉虎口。

蒋介石和戴笠不明内情,认为王亚樵这是不识抬举,非常气愤。

随后就抓了王亚樵的几个门徒,在一番严刑拷打之后,门徒供出了王亚樵策划暗杀蒋、宋未果之事。

蒋介石怒不可遏,立即命令戴笠缉拿王亚樵,王亚樵在家人和门徒的掩护下,化装成搬运工,搭乘开往香港的货轮,逃脱了戴笠的追捕。

来到香港后的王亚樵没有就此罢手,他是个有仇必报的性格,蒋介石既然如此地追杀他,那么他就一定要让蒋介石付出代价。

1935年,王亚樵和部分门徒云集香港,在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等人的支持下,继续酝酿暗杀蒋介石和汪精卫等国民政府首脑的计划。

为了准确掌握蒋介石等政府首脑的行踪,王亚樵在南京设立了“晨光通讯社”,派得力助手华克之负责,带领孙凤鸣、张玉华等人前往南京,伪装成记者,设法获取有用情报。

10月,王亚樵通过自己的情报网,得知国民党将于11月1日在南京中央党部礼堂召开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认为这是刺杀蒋介石、汪精卫的大好时机。

魔鬼都要惧怕的王亚樵,多次逃脱追杀,却因重情义,死于情妇背叛

青年蒋介石

孙凤鸣主动要求承担此次刺杀任务。华克之让张玉华以“晨光通讯社”的名义去申请六中全会的记者出入证,他自己则负责善后工作。

11月1日,孙凤鸣以记者身份进入中央党部大院,只见汪精卫率中央委员们在礼堂门口合影留念,却不见刺杀的主要对象——蒋介石。

原来,中央委员们开完会走出礼堂,准备合影留念时,蒋介石见记者蜂拥而上,不悦地退回礼堂。汪精卫返回礼堂催请,蒋介石谎称身体不适,汪只好返回,率中委们合影。

虽然蒋介石没有露面,孙凤鸣还是不想错过这次绝好的暗杀机会。待中委们合影完毕准备散去时,他毫不犹豫地抽出藏在摄影箱里的手枪向汪精卫射击。

汪精卫连中三枪倒地,孙凤鸣也被卫士开枪击毙。

事发后,蒋介石非常气愤,他知道这次暗杀的目标绝对不是汪精卫而是自己,他把戴笠叫去大骂了一顿,命他3天内查出线索。

戴笠几经周折,终于抓到了张玉华。

在特务们的严刑拷打下,张玉华供出了王亚樵、华克之等人,蒋介石气急败坏,命戴笠迅速缉拿王亚樵,一下子王亚樵成为政府悬赏100万大洋全国通缉的“首犯”。

但是在香港要想抓到王亚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亚樵初到香港时,胡汉民曾请香港总督关照他,说他是反蒋人士,不是刑事犯。

所以“刺汪案”发生后,大批国民党特务涌到香港,都未能找到王亚樵的行踪。

在戴笠等人的围追堵截之下,香港渐渐地变得不再安全,1936年2月,王亚樵同部下逃亡广西梧州,投奔李济深。

王亚樵寄居梧州,深感国土之大,却无立锥之地,悲愤之下写下其唯一存世的文学作品《念奴娇·西江烟雨》.

“西江烟雨哭陆沉,魑魅魍魉狐兔,北土沦亡黄流注。中原烽火弥路,悲恨相继,万里烟尘,江山知何处。

堂堂中华,难忍东倭猖寇,醉生梦死内战,媚倭求存,何言对国人!闽海羊城兴义师,苍苍太无情,天涯海角,足迹无门,千载留泪痕。鸥蒙山重,北顾延河非孤云。”

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对家国沦丧、兵燹连年的怆郁之情。

此时的王亚樵一门心思只有抗日,但是眼看国民党政府是干打雷不下雨,王亚樵是气不打一处来。

这时候李济深向周恩来推荐了王亚樵,之后王亚樵亲自给毛泽东致信说道:“当今各派势力都与蒋有苟合之可能,而惟独中共与蒋决不妥协,思前虑后,愿率随从前往延安,在正义之师中得遂正义之志”。

但是就在王亚樵踌躇满志地想要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原来为了抓住王亚樵,戴笠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几次交手下来,王亚樵都成功逃脱,这使得戴笠很有挫败感。

而这一次,戴笠决定智取,他找到的突破口是一个叫余婉君的女子。

这个余婉君,是王亚樵铁血锄奸团成员余立奎的小妾。1935年11月1日,王亚樵策划刺杀汪精卫后,戴笠旋即以绑票的方式将余立奎从香港抓到南京,关进了监狱,余立奎誓不叛变。戴笠等人找到余立奎的小妾余婉君,以重金收买。

戴笠的目的就是通过余婉君将王亚樵引出来。

而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戴笠知道,王亚樵与余婉君这位“朋友妻”,在早年曾经有过一段不能言说的感情。

所以余婉君对于王亚樵来说,就是一个有分量的女人。

王亚樵这个人重情义,因此,戴笠料定,只要余婉君向王亚樵求助,王亚樵一定不会坐视不理。

魔鬼都要惧怕的王亚樵,多次逃脱追杀,却因重情义,死于情妇背叛

于是乎,1936年10月间,余婉君突然由香港来到梧州,对王亚樵说:我们在香港生活困难,所以只能到梧州投靠你。

王亚樵见状,立即答应,并派人给余婉君母子租了房子,余婉君说,过几天,她打算派佣人张妈去南京看望丈夫。

王亚樵说:“到时我写个条子,让张妈设法转交给立奎。”此时王亚樵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走进了戴笠为他设下的圈套里。

1936年10月20日晚,李济深宴请王亚樵。余婉君找到李家对王亚樵说:“张妈明天就去南京。

晚宴结束后,王亚樵离开李家,走到半路上,突然想起要让余婉君带字条,便转头去了余家。不料刚一进门,躲在门后的国民党特务便往他脸上撒了把石灰,然后一拥而上,想活捉王亚樵。

可王亚樵绝非等闲之辈,虽然眼睛被迷住了,但他臂力过人,挥舞着手脚与特务展开搏斗。特务见不是他的对手,慌忙掏枪,当场击毙了王亚樵。

这位名震一时的“暗杀大王”,就这样死在了军统特务的枪口下,终年49岁。

对于王亚樵这位暗杀大王的身死,与其说王亚樵是死于轻敌,或是死于美人计,不如说他是死于重情重义。

倘若,王亚樵在和戴笠决裂后果断除掉戴笠,又或者,他不在亡命时分还想着帮助情人,大概会是另一番结局吧。

当王亚樵被杀的消息传到周恩来的耳中时,周恩来十分惋惜地对人说:“若是我们早点把王亚樵先生接来延安,该能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做出多么大的贡献啊!”

王亚樵是那个年代一个十分特殊的个体,他身上充满了反叛精神,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他凭借一己之力,对抗着所有的不公平。

与别人不同的是,王亚樵靠的不是笔也不是嘴,而是自己的拳头和枪,他早已认识到,在这样的时代,如果想保卫自己,只能付诸于武力。

这是他的人生信条,而他也是这样去做的。

而对于这位“暗杀之王”,毛主席曾如此评价:“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谁给中国制造悲剧,他就给谁制造悲剧。这个人的事迹值得写进历史。”

几句话,可谓是极其准确地概括了这位“暗杀大王”、抗日志士、民族英雄的传奇一生。他值得我们去缅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