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姚遥:电视剧出海要找准共鸣

作者:环球网

来源:环球时报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走向海外,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当前,国际抗疫合作与舆论斗争交织在一起,电视剧如何更深层次地寻求共同点,引导全球观众解读中国文化基因?

首先,家庭伦理剧是吸引周边国家观众的磁石。今年以来,反映购房问题的Home在YouTube等海外平台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东盟10个国家,与当地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相对而言,西方观众习惯于孩子的父母支付房租,很难理解老夫妇为了攒钱给儿子买婚房地块而卖包子的"家"。有人可能会问:西方人不爱家吗?差异的根源在于历史。欧洲在漫长的中世纪是封建庄园经济,没有个人自由的封建农奴生产和生活不组织成一个家庭单位。另一方面,中国自封建制度消灭和齐族人民形成以来,大部分人口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生产和生活组织。这种因历史而产生的差异是一部值得考虑的电视剧。

其次,古代宫廷剧是西方观众深入思考历史的源泉。近年来,古玩剧保持了强劲的出口能力,是我国电视剧走出去最重要的类型。自《The Censor》走红以来,《The List》在阿根廷一直很受欢迎,《The Biography》在美国Hulu也很受欢迎。然而,这部歌剧很难引导观众理解中西的深刻差异,因为它过度渲染了世袭皇权中的权力斗争,却隐藏了中国政治传统的真正主脉——人民国家和世界是公众,因此很难与西方观众形成深刻的共鸣。近期网络古剧《清平乐》打破痣,将皇帝的生平场景从后宫缓和拉回前朝,让观众能够根据正面历史中记载的故事情节,了解中国政治传统的伦理文化和制度约束。不仅各级官员不能世袭,而且最高君主也没有自然资格统治所有人。这是打破外界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神话的直观方式。

第三,现代奋斗剧是激励"一带一路"沿线观众齐心协力拼打鼓。《温州一家》在古巴播出,《鸡毛飞天》在葡萄牙全国电视收视率高达23.2%。无论是在农业时代还是在工业时代,吃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中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属性是"不求外"。在古代中国,实行"家庭、小农家庭",外在实行"灌输耕种,同家同源",其落脚点是,如果全世界都能生产自给自足,中国人自己就可以摆脱威胁,安全,从而实现根本意义上的"世界是一样的"。

展望未来,中国电视剧只有提升文化意识,注重挖掘和演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在海外观众中唱出一首《清平音乐》的无声歌曲。(作者为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