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禾城 | 南宋辉煌灿烂的佛寺与佛塔(2)

文 | 崔泉森

接上

淳祐十一年(1251),因兴圣寺“地接县治,位置褊浅,无以肃视瞻”,同时兴圣寺建寺已经有45年,建筑支倾,经常需要修理。

禾城 | 南宋辉煌灿烂的佛寺与佛塔(2)

宋理宗派赵希道的侄子赵与旹知嘉兴军府,到嘉兴主持兴圣寺的修建工程。赵与当以一倍的价格将兴圣寺左右的民产收购下米,扩大兴圣禅寺的面积,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将兴圣寺“由殿堂门庑以及庖库皆革其故而取其新”,全部修整一新。拨给兴圣寺官庄田地277亩,连同兴圣寺旧有的土地,加起来一共有1828亩寺田。

宋理宗亲自书写“流虹圣地,兴圣之寺”八个字,锓梓涂金,匾额高悬于佛殿之上。新建的兴圣禅寺气象万千,龙蟠凤翥,日丽星辉,耆老聚观,感慕洒泣。

数年之后的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一场大火将新建不久的兴圣禅寺烧毁。宝祐六年(1258),朝廷多次下旨要嘉兴重建兴圣寺,嘉兴地方没有及时下决心重建。景定元年(1260),命寺住持僧静志负责重建,静志重建法堂、方丈室。

咸淳五年(1269),又选兴圣寺住持惟实负责重建,在一年之内,惟实将兴圣寺除山门和两庑之外的所有殿堂房屋都重建完成。嘉兴城有信女名戴静觉,自号悟庵道人,与她的母亲一起将位于城边的一块十多亩的土地施舍给兴圣禅寺,寺僧将这块地作为寺院的蔬菜田,解决了寺院素斋蔬菜供应的问题。

南宋时期嘉兴城内新建的寺院除了兴圣禅寺外,还有一座是金明寺。

禾城 | 南宋辉煌灿烂的佛寺与佛塔(2)

金明寺

乾道中(1165-1173),嘉兴有一位精通医术的僧人名万寿王,治好了丞相史弥远的疾病。史弥远非常感谢万寿远,要送给他金银,万寿王不接受。史弥远问他有什么要求,万寿王说希望建一座寺院。

史弥远就购买了嘉兴城西南隅的一块地建了寺院。开始这寺院没有名称,适逢海盐半逻的金明寺废弃,就把寺名山门只能布置于寺的北面,这一无奈之举倒成了金明寺的一大特色。绍定四年(1231),寺僧祖寿建千佛阁,又称金明寺佛阁,后人有诗咏金明寺佛阁:

和风香阁一帘开,城上湖光入酒杯。

震泽晚烟归画舫,吴宫残月照妆台。

云迷驿路春帆远,地尽南天越鸟来。

往事千秋何处是,夕阳疏影下苍苔。

诗中称登上金明寺佛阁,可以看震泽晚烟和吴宫残月,这当然是作者的想象与夸张,但也说明这座佛阁的高大。至于“城上湖光入酒杯”却是写实之句。金明寺紧贴城墙,城墙的南面就是鸳鸯湖,登上比城墙高出许多的佛阁,可以阅尽湖光秀色。

东塔寺自建炎四年(1130)毁于金兵后,寺内一片废墟,北宋元丰二年(1079)重建的宝塔仅仅剩下两级残塔,寺僧可观在残塔的东面搭起几间房屋勉强维持。

南宋初,温州人鲍义叔与他的两个哥哥居住在离寺不远之处,他在《东塔广福教院记》中回忆当年寺院景象:“仆记少时偕伯仲氏肄业于斯,比竹茨草之室,不支风雨,鱼鼓罢响,斋厨不充,并院西南相界之内,仅有废塔二级,余悉神林鬼冢,蛇虺所孕育,污莱不食,多历年所。”此后二十年,鲍义叔宦游于建康、通州、上虞等地,没有再到过东塔寺。

绍兴三十二年(1162),东塔寺改名东塔广福教院。这一年正好是宋孝宗登基之年,寺院改名应该是为孝宗祈福。东塔寺中一直传说与宋孝宗幼年有关的故事。

据说东塔寺钟楼旧名景阳楼,孝宗幼年曾经登楼,走到楼中间时,一脚踏空坠于地,跟随的人大惊失色,往下一看,孝宗居然稳稳地站着。孝宗登基后,东塔寺就将钟楼改称景龙楼。

二十年后鲍义叔又来到东塔寺,寺院景象又是一番光景。寺院山门高敞,金篆高揭;进寺就是塔院,宝塔高矗,风铃韵天;塔院直北是大悲阁,浮空百尺,俯瞰日星;阁后飞桥跨空,华严堂高广宏旷,金碧璀璨;华严堂后辇土为台,以建方上;方丈室东面辟有一轩,轩外巨竹千挺,扶疏昼荫。

其他如轮藏、香积厨、库司、浴室、厕所等莫不崇深壮丽。陪同鲍义叔参观寺院的是住持清雅和尚。清雅和尚,字少南,常熟人,原来是儒生,后祝法于昆山慧聚寺为僧。淳熙十五年(1188)为东塔广福教院方丈。

清雅初到东塔寺,看到“院久倾圮,风披雨沐,仅支数椽”,决心予以重建。经过十五年时间的不断建设,终于将寺院起废复新。清雅担心寺院“岁无铢粒寸产,僧供不赡”,又置常住田,设度僧局。

清雅购置寺田的资金部分来自于手中握有的一道度牒。度牒是朝廷颁发的出家僧徒的许可证,没有度牒就属于不合法的“私度”。大约自宋神宗朝起,政府开始以度牒卖钱,来解决财政短缺问题。孝宗时期,最高一年的度牒发行量为十二万道,每道价格由神宗时一百三十贯飙升至七百贯,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还高达八百贯。

清雅的这道度牒原本是准备卖了用于重建东塔寺的工役费,后来大概工役费够了就没有使用。清雅让一千名准备抽中度牒的信徒就成为自己的弟子。清雅用这个办法取得购置寺田的资金,比单纯卖出要多得约两百贯钱。

清雅平时提倡做清净的善业,每年都在寺内结莲社,听他讲经的信众常常有千人之多,清雅又建普光明殿以为讲经之所,宏壮巨丽,雄于一方。五十年来,受到清雅影响而皈依佛教的信众以万计。嘉定十六年(1223),宋宁宗把清雅招至临安便殿讲《华严经》。宁宗赐清雅“易安寂照讲师”法号,御书华严经阁“雷音”“海印”二堂名赐之。第二年清雅于东塔寺圆寂。

天宁寺于绍兴二年(1132)改报恩广孝禅院。寺院的这次改名应该与绍兴二年五月高宗选中嘉兴的赵伯琮到临安宫中作为皇储进行培养有关。

绍兴十三年(1143),以孝宗诞毓此地而名为报恩光孝禅院,赐田两千亩,立庄曰天锡。据说赐田之地即今天嘉善的天凝。寺院虽然多次改名,但嘉兴人习惯上仍然称为天宁寺。宋孝宗乾道末年,有一位高僧先去杭州净慈寺说法。

杭州净慈寺也在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赐名报恩光孝禅院,与当时的天宁寺同名。这位高僧后来圆寂于嘉兴报恩光孝禅院,四方僧人指天宁寺为名师过化之地而纷至沓来。嘉定中(1208-1224),痴绝道冲禅师和讷堂思禅师相继来领寺事。痴绝道冲禅师,宋代临济宗僧人。四川蓬溪人,俗姓荀,字痴绝。

嘉定十二年(1219),住持嘉兴天宁寺。其后又住持杭州灵隐寺,并再次接受敕命住持余杭径山寺。痴绝道冲禅师与佛鉴禅师并称为南宋禅林巨匠。讷堂思禅师也是宋代禅宗名僧,其诗“春雪满空来,处处是花开。不知园里树,那个是真梅”流传不绝。名僧一时汇聚于此,天宁寺成为禅宗大丛林。

南宋时期的精严寺从建炎初的劫难中慢慢地恢复过来,原来位于寺院西边的木纹观音殿被毁,刻有木纹观音像的木屏被临时安置于火灾中幸免的寺院东庑,绍兴十一年(1141)又在原址重新建起木纹观音殿。精严寺位于商业繁荣的城中心,王希吕在《精严寺记》中说:“寺邻于市,寺亦为市:僧居于市,僧亦为市。”

好处是香火旺盛,有利于寺院获取信众的布施,不利之处是精严寺原来是律寺,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要求寺僧也必须严格遵守戒律。南宋时期嘉兴市井繁华,给精严寺的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

淳熙年间(1174-1189),精严寺的僧众已有数百人之多,但僧心不齐,僧众分房裂户以百记。其中不乏闭门燕坐,勤力精进的僧人,但也有闻道未笃,为环境所诱惑而一念不固的僧人,寺院管理比较混乱。

淳熙四年(1177),韩彦质从湖北黄冈调任秀州,他看到精严寺的情况,想通过“变律为禅,以药其病”的方法对寺院进行治理。他向朝廷请旨将精严寺由律寺改为十方禅院。得到批准后,韩彦质清理了寺院的财产,得到两万缗钱,招一因禅师来主持精严寺由律变禅的事务和加强寺院的管理。

一段时间下来,韩彦质发现一因禅师性格懦弱,不适宜这项工作,就将一因禅师免去,请各个寺院推举一位既通佛法又有管理能力的人来代替一因禅师。大家推荐景寿禅师来住持。这位景寿禅师未满五十岁,但“道学既高,世法亦熟”,是一位懂理论、通人情、能办事的禅师。

景寿到精严禅寺升座之日,法音洪畅,举扬宗旨。接着又在寺中推行百丈禅师所定的丛林规矩,“先以律身,还以导人,瞻听所接,内严外敬,顽革善入,一传百应”。寺僧也“无有龃龉,皆顺以附”。在寺院内部人员整顿取得成效,僧众安定的情况下,景寿开始了寺院建设改造工程。

他把一因禅师余下的四千缗钱和韩彦质捐助的钱,以及信众施舍的钱统筹起来使用,建造了秀王祠堂三间,戒壇一所,廊庑三十四间,法堂一十二间,僧堂六间,雨花堂五间,前资寮行堂共十三间,旃檀林后架二十间。寺院面貌整修一新。整个工程只用了13个月。景寿还置办了水田两千亩,岁得米一千余石;芦荡两千余亩,岁可得薪五万束。数百僧众的粮食和燃料从此无后顾之忧。

赵子偁于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在秀州去世,葬于精严寺前。赵昚立为太子后,加赠赵子偁太师、中书令,封秀王,谥安僖。嘉兴称其为秀安僖王,精严寺前过去有秀安僖王墓,墓前有秀王祠。

禾城 | 南宋辉煌灿烂的佛寺与佛塔(2)

【来自《禾城文化中的寺与塔》】

--待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