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发展到如今这种和平昌盛、民风外放的时代,但在封建帝国主义的曾经,人们办事动辄要举行各种繁琐仪式,社会等级森严的大环境中人们往往对为尊者、为长者怀揣着无比崇尚的敬意,上至天子,下至民生小事,处处都彰显着地位的差异。
相声作为一项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古老艺术体系,昔日的说书人也在时代的洪流中中逐渐演变为相声演员,伴随它而来的拜师规矩也跟随时代发展悄然发生了变化,而对此影响较大一个人就是张寿臣——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真正的“格局”。
他的一生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相声这个行业里,并为之作出了非凡卓越的功效,除了他的相声被人津津乐道外,他师门中的师徒感情更让人为之动容。
一、张寿臣的相声生涯
对相声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会听说过张寿臣的大名,他的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的相声作品,其中又包含单口相声与对口相声,对口相声也就是现如今我们最常见的相声表演形式,单口相声就比较少见了,但在日韩等东亚国家的民间仍流传许多这种表演形式。
张寿臣的作品极具市民文学感,他深处市民阶层,但却出淤泥而不染,能够洞察世事,清楚地知道市侩哲学的丑恶,他用作品化为打破世间虚伪与自私、麻木与愚蠢的屏障,他清醒地批判眼前的旧社会精神枷锁,用嘲笑和讽刺编织出独具社会深度的相声作品。
回顾张老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十分擅长“垫话”和“现挂”技巧,在讲相声时常常从身边的小事讲起,自然而然的将话题引到到正式舞台上,这种自然的衔接外行人看来简单,但对于内行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有多么不易。
张寿臣因极高的相声造诣被群众奉为一代纵使,处于离乱时代的他深谙事态的炎凉,看惯了人情的冷暖,这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为其作品奠定了整体的基调——犀利、深沉。
他的作品总是在迷乱的世俗中贯穿一切、直捣黄龙,触及生活的本质,在逗引得人们捧腹大笑的同时又引人不自觉产生诸多思考。张寿臣的相声生涯从何而起呢,不少人难免好奇,不忍向其中窥探几番。
1899年,张寿臣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平平无奇的巷子里,但英雄不问出处,或许是受家族的影响,张寿臣从小就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去天桥底上观看说书人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也是天桥上芸芸中的其中一个说书人。
五岁后他开始进入私塾读书学习,但同时也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相声表演,在其十岁时父亲因病离世,年幼的他迫于生活压力也开始出来摆摊说相声来勉强营生。
他正式进入相声行业还要聚焦于1911年他拜拥有“相声八德”之一荣誉称呼的焦德海为师,从此开始了系统的学习,此后的三年,他可谓是闭关静修、心无旁骛,给以后的相声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师后与搭档流转于全国各地进行演出,中间因为一些意外也单干过一段时间,尽管前路漫漫、充满坎坷,但打不败你的只会让你变强,这数年的颠沛流离与艰难困苦让张寿臣在相声之路上学到了很多常人难以了悟的本事,并运用到他的相声作品中,使其迸发出非同寻常的生命力,感染者每一位来听他相声的群众。
仅仅弱冠之年,他就凭借一己之力在北京、天津两地获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功成名就之后,徒弟也纷至沓来,常宝堃就是他的大徒弟。
他平日里不苟言笑惯了,给人一种严厉、疏离的观感,但实际上他的性格却和外表截然不同,为人不仅随和没有架子,还对老一套的繁文缛节不甚在意。
二、张寿臣的“随和”
1954年,张寿臣对大徒弟的搭档赵佩茹说:“常贵田是我的孙子还要什么引保代?”引保代是过去拜师学艺环节中的引师、保师、代师,那时的技艺传承主要依赖师父带徒弟模式,而拜师仪式则格外郑重。
作为徒弟不仅需要请来行业中的代表,还需要摆几桌宴席才算拜师完成,相声作为一门民间艺术,他的拜师过程又有所区别,就是请三名相声演员作为自己拜师仪式上的引师、保师和代师。
彼时虽然已经进入了新中国,但这种繁琐复杂的仪式仍然流传了部分下来,但在1954年之后的拜师上就看不到这样的规矩了,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个人——也就是张寿臣。
时间回溯到1931年,已经颇具名望的张寿臣与同样出生在相声之家的常宝堃相遇,因为二人人生经历的相似性,他收下常宝堃当徒弟,同时还将他的父亲常连安奉为师弟,从此三人一起在相声界努力奋斗,有了张寿的精心辅导,常宝堃进步神速。
很快就跻身成为当地有名的相声演员,他的天赋远不止于此,张寿臣的到来好像是在他的人生中加入了一味催化剂,他的才能在此后的几年内甚至超过师父。
之后机缘巧合之下结实了赵佩茹并在一起搭档,二人强强联合将相声的表演效果发挥到了极致,但命运彷佛总爱与人开玩笑,年仅29岁的他满怀一腔热血投身到保卫祖国的朝鲜战场上,却没能在枪林弹雨中生还,留下了年幼的儿子的在家中。
说起他的儿子常贵田,早先他是期望儿子能通过读书来改变家族世代表演相声的命运的,但事与愿违,常贵田读书成绩并不好,且在相声上展示出了出色的天赋,常宝堃牺牲后他的妻子也没了主心骨,凡事都会找赵佩茹商量着来办,对于儿子的前程她重新思量决定还是不能辜负其天赋。
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演员的地位也随之上涨,最终她把常贵田带到了赵佩茹身边,从此常贵田就跟着这位“名副其实”的师父学习了,在正式拜师的仪式上,张寿臣也在场上,还有天津的一众相声大师都前来坐镇。
按照传统的规矩则十分繁复,张寿臣作为常贵田父亲的师父,顿时大手一挥决定改一改这套流程,他清了清喉咙:“新中国成立了,万事都走向了新气象,我们也要哟杨,这次拜师仪式我们就简洁一下,不要什么引保代。”
作为业内颇具名望的相声大师,这话由他牵头非常合适,在场众人一呼百应,于是流传百世的百事习俗就这样开始发生了变化。回顾历史,有许多落后的思想观念横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科学看待、理性对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踏破规则、勇于改变
张寿臣的随和让他在相声界更加声名鹊起,作为一个行业的佼佼者,普通人很难再与底层人民产生同理心,大多是都是屠龙少年终成恶龙,自己淋过雨也看不得其他人安逸在伞下。
但张寿臣大师却并没有选择这么做,他虽然已经通过努力登上了行业的巅峰,但他却丝毫没有恃才傲物,为人严谨而又和善,对于拜师学艺的仪式他更是甘愿舍弃利于自身的东西为后辈谋取福利,“引保代”的取消无疑是相声史上的一大进步,拜师过程的简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利于这项技艺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的。
纵观今古,无数珍贵的传统文化瑰宝都因各种冗杂的“仪式感”而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令人叹惋的事情,相声作为一项非主流的艺术形式,它的传承还是需要师徒间口耳亲传才能领会到其中的奥秘。
如今的时代年轻一辈对于未来有着无限的选择,很少有人会专门去走相声这条路,拜师仪式更是让一众人望而却步,因此说张寿臣的这番改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直接拓宽了相声的发展。
但无论身处于哪个时代,我们各有各的困难与机遇,无论做什么,总会有一些条条框框限制我们的手脚,这些条条框框是无形的社会枷锁,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有许多人深受其害。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过度的规矩只会束缚住自由不羁的灵魂。
作为新青年的年轻一代,我们更要以张寿臣先生为榜样,不仅学习他为人生拼搏的态度,也要学习他待人接物的和善谦逊,更要学习他不畏世俗观念、敢于打破规则的豪迈与勇气。
诚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免被各种规则所掣肘,它们也许不合理,但大多数人却只选择隐忍,我们要做就做那个勇敢的人,有些规则就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敢于提出,久而久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俗话说,“变则通”,踏出第一步后迎接我们的只会是康庄大道与更舒展的人生!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参考文献:
[1]钟情苦.1954年,张寿臣为何对赵佩茹说:常贵田是我的孙子还要什么引保代.(网易新闻).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