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钧】
钧瓷的烧造起始于唐代,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彩釉或纯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已经具备钧瓷窑变艺术的特征。器物以壶、罐和拍鼓为主,其标本目前有禹州境内宋钧官窑遗址和神后下白峪窑等地均有发现。
【宋钧】
钧瓷发展到宋代,窑工们又在釉中引入氧化铜为着色剂,烧制出了青中带红、紫红相映的窑变釉。这种釉色以钧官窑所烧器物为代表,有的器物通体紫红,有的里青外红,色彩变化丰富,以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最为有名。同时釉面遍布蚯蚓走泥纹和各种丝毛状流纹。
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宋室南迁,烧通身紫红釉色的钧瓷窑厂也不复存在。金元时期,钧瓷以天青和天蓝色为主,其精良者可见有带紫红斑的。元朝的钧瓷生产量很大,但制作比较粗糙。到明代钧瓷的生产量很小或已经停烧,也有说是为了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而禁止钧瓷生产的。金元时期钧瓷窑址遍布禹州市大部分乡镇。
【明钧】
明代初期社会逐渐安定后,经济再现复兴,但北方瓷器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恢复。到永乐、宣德年间,全国瓷器行业的中心趋向南方,随着江西景德镇瓷器的迅速发展,其瓷质、造型,特别是彩绘装饰等方面的技艺日臻完美,逐渐形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瓷器行业中心。
有相关考证,禹州的陶瓷业生产尽管在明代仍以神垕镇为集中区,但已衰败到只能烧造酒缸、瓶坛的粗瓷窑场了。
明朝中晚期,又因避明神宗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因而,官方的陶瓷史书中均无钧窑生产的记载。
由于明代北方钧窑衰落,现在能见到的明代钧瓷器物较少,除发现的极少数北方仿天青钧瓷器物外,铜红釉和红釉瓷的烧造主要在江西景德镇。
钧瓷命名的由来
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中提到“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内府指明代宫廷所藏的名窑器皿,是指经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该书中第一次提到“钧”字,从这时起,始有钧窑之名。由此可知,“钧窑”是由明代的人命名的,明以后都沿用此名。
【炉钧】
清雍正年间创烧的,曾盛行于雍正、乾隆两朝。钧瓷分两次烧成,与传统宋钧类似,区别在于它先经高温素烧强固胎质,而后入炉低温釉烧,代表作有两类,有金红色斑点颗粒者谓“晕炉”,无金红色斑点颗粒者称“素炉”,可以在《南窑笔记》中看到它的记载。
正年间的炉钧红蓝相间,釉面流淌幅度大,色泽倾向于红色调;乾隆年间的炉钧,青白相间,釉曲流淌幅度小,色泽倾向于青色调。炉钧以特殊的窑变风格著称,是一种颜色釉,且以紫砂类土质为胎,以日用品壶具类为多。
【卢钧】
乾隆以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位皇帝前后百余年,炉钧销声匿迹。直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神垕镇卢氏兄弟做出了卢钧。
卢俊岭创烧的“黑唐新花”,为卢家新的独门绝技。“黑唐新花”以黑、白、蓝为主要色调,表现特征为黑中泛蓝、蓝中隐白、蓝白相间,有时还有红色浸润其间,在主色调上呈现大量的蚯蚓走泥、龟背等纹路,既似唐时风采,又藏宋时韵味。
卢钧,是继宋代官窑之后,钧瓷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峰期的代表作,在钧瓷界素有“唯卢钧可与宋钧相媲美”之说。
光绪五年( 1879 年),神垕镇陶工卢振太、卢振中及振太之子天福、天增、天恩兄弟三人,开始试验恢复钧瓷。经过多年反复试验,终于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出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近代钧器。卢氏的产品主要是仿宋钧瓷,所用原料都是当地原料,故胎骨接近金、元时期胎骨,有些精细的产品胎骨接近宋代,釉色则比较杂乱。
早期卢钧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出仿钧窑孔雀绿和碧蓝相兼的仿钧器。后来又创烧抹红、飞红加彩等新工艺,但红彩是铬锡红色料,故彩斑红暗较呆滞。后又在釉料中加入铜的成分,并用捂火( 还原焰烧成) 方法,用风箱炉,烧制小件仿宋钧瓷,其釉色比较接近宋钧。
卢钧是较成功的钧仿作品,是他们利用风箱炉小窑,高温还原烧成的。因使用炉型窑,故称炉窑,又因出自卢氏艺人之手,故称卢钧。卢钧最为著名的作品为卢氏二代传人卢广东的《折沿盘》、《乳钉罐》和两件青绿挂红的《桃子》。《折沿盘》、《乳钉罐》被赏家误作传世宋钧,被英国博物馆收藏;精美玉润的《桃子》被开封“群古斋”花重金收购。
【炉钧】
以雍乾为盛,炉钧属于仿钧工艺(不是传统钧瓷工艺),南方景德镇窑系;
高温素烧、低温釉烧,有明显的青花粉彩工艺风格;
从釉色上看,炉钧釉色流淌幅度小,釉色均匀,似有规律可循;
从胎质上看,多为高岭土或紫砂类土质;
从迸片上看,细碎轻薄微露。
【卢钧】
光绪年间的产物,属于北方钧窑系;
低温素烧、高温釉烧,是标准的传统钧瓷工艺;
从釉色上看,色彩飘忽,无均匀之状,却有波浪状的特殊审美风仪;
从胎质上看,就近取材于神垕的黄泥类,为香灰胎;
从迸片上看,玉涯冰裂明显。
【新中国钧瓷】
20世纪50年代末,四大瓷厂按照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恢复钧瓷生产”时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部停产,只存在了短短30年时间。但在这30年的时间里,四大瓷厂却为钧瓷的研制、复烧、创新、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钧瓷厂中,共和国钧官窑只有 国营禹县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东风瓷厂 这四大瓷厂。
国营瓷厂率先研制出共和国钧官窑国宝釉色“老1#釉”成功实现了对断代800多年钧窑还原焰下铜红釉的恢复。
国营瓷厂在宋钧官窑倒焰窑和双火膛窑的基础上成功研制长方形窑、八卦底、蜈蚣底等独特窑炉结构是钧瓷窑炉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国营瓷厂直接指导了北宋官瓷和汝瓷的恢复,以一己之力恢复五大名窑之三。
钧瓷一厂1960年烧制成功红色钧官窑“大火蓝”釉,完成自雍正起停滞约200年的钧窑天青釉烧制突破。
1964年钧瓷一厂烧制成功钧窑大花盆,送人民大会堂陈设,时隔800多年,钧窑重器再次进京国家陈设。
培养了享誉世界的“中国瓷器成型皇帝”、魔术拉胚师杨玉中,钧瓷大师刘富安、杨志、晋佩章等一系列钧瓷传奇元老。
钧瓷二厂缔造“似玉胜玉”釉质的瑰宝之窑。
红色钧官窑钧瓷二厂深度破解最难烧成原料煤窑烧成曲线,取得煤烧技艺的重大成功,奠定了钧窑釉质的升华,是红色钧官窑烧成工艺的革命性突破。
红色钧官窑钧瓷二厂达到了宋钧官窑柴烧所难以达到的玉质感釉质呈现,为共和国钧官窑釉质超越历史立下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