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唐鈞】

鈞瓷的燒造起始于唐代,當時釉中是以鐵為着色劑,高溫燒出黑底藍斑彩釉、藍底黑斑彩釉或純白色釉的瓷器。這種藍斑彩釉乳濁度高,呈月白或天藍色,有一定的流動性,已經具備鈞瓷窯變藝術的特征。器物以壺、罐和拍鼓為主,其标本目前有禹州境内宋鈞官窯遺址和神後下白峪窯等地均有發現。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宋鈞】

鈞瓷發展到宋代,窯工們又在釉中引入氧化銅為着色劑,燒制出了青中帶紅、紫紅相映的窯變釉。這種釉色以鈞官窯所燒器物為代表,有的器物通體紫紅,有的裡青外紅,色彩變化豐富,以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紅等最為有名。同時釉面遍布蚯蚓走泥紋和各種絲毛狀流紋。

随着北宋王朝的滅亡和宋室南遷,燒通身紫紅釉色的鈞瓷窯廠也不複存在。金元時期,鈞瓷以天青和天藍色為主,其精良者可見有帶紫紅斑的。元朝的鈞瓷生産量很大,但制作比較粗糙。到明代鈞瓷的生産量很小或已經停燒,也有說是為了避明神宗朱翊鈞的名諱而禁止鈞瓷生産的。金元時期鈞瓷窯址遍布禹州市大部分鄉鎮。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明鈞】

明代初期社會逐漸安定後,經濟再現複興,但北方瓷器并沒有是以而完全恢複。到永樂、宣德年間,全國瓷器行業的中心趨向南方,随着江西景德鎮瓷器的迅速發展,其瓷質、造型,特别是彩繪裝飾等方面的技藝日臻完美,逐漸形成中國乃至世界的瓷器行業中心。

有相關考證,禹州的陶瓷業生産盡管在明代仍以神垕鎮為集中區,但已衰敗到隻能燒造酒缸、瓶壇的粗瓷窯場了。

明朝中晚期,又因避明神宗朱翊鈞諱,改鈞州為禹州,因而,官方的陶瓷史書中均無鈞窯生産的記載。

由于明代北方鈞窯衰落,現在能見到的明代鈞瓷器物較少,除發現的極少數北方仿天青鈞瓷器物外,銅紅釉和紅釉瓷的燒造主要在江西景德鎮。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命名的由來

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呂震等人編撰的《宣德鼎彜譜》一書。該書中提到“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窯器……”内府指明代宮廷所藏的名窯器皿,是指經曆代皇宮輾轉遷徙有幸得以儲存下來的宮廷用瓷。該書中第一次提到“鈞”字,從這時起,始有鈞窯之名。由此可知,“鈞窯”是由明代的人命名的,明以後都沿用此名。

【爐鈞】

清雍正年間創燒的,曾盛行于雍正、乾隆兩朝。鈞瓷分兩次燒成,與傳統宋鈞類似,差別在于它先經高溫素燒強固胎質,而後入爐低溫釉燒,代表作有兩類,有金紅色斑點顆粒者謂“暈爐”,無金紅色斑點顆粒者稱“素爐”,可以在《南窯筆記》中看到它的記載。

正年間的爐鈞紅藍相間,釉面流淌幅度大,色澤傾向于紅色調;乾隆年間的爐鈞,青白相間,釉曲流淌幅度小,色澤傾向于青色調。爐鈞以特殊的窯變風格著稱,是一種顔色釉,且以紫砂類土質為胎,以日用品壺具類為多。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盧鈞】

乾隆以後,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五位皇帝前後百餘年,爐鈞銷聲匿迹。直到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神垕鎮盧氏兄弟做出了盧鈞。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盧俊嶺創燒的“黑唐新花”,為盧家新的獨門絕技。“黑唐新花”以黑、白、藍為主要色調,表現特征為黑中泛藍、藍中隐白、藍白相間,有時還有紅色浸潤其間,在主色調上呈現大量的蚯蚓走泥、龜背等紋路,既似唐時風采,又藏宋時韻味。

盧鈞,是繼宋代官窯之後,鈞瓷發展史上又一個高峰期的代表作,在鈞瓷界素有“唯盧鈞可與宋鈞相媲美”之說。

光緒五年( 1879 年),神垕鎮陶工盧振太、盧振中及振太之子天福、天增、天恩兄弟三人,開始試驗恢複鈞瓷。經過多年反複試驗,終于以氧化钴為着色劑,在氧化焰中燒出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近代鈞器。盧氏的産品主要是仿宋鈞瓷,所用原料都是當地原料,故胎骨接近金、元時期胎骨,有些精細的産品胎骨接近宋代,釉色則比較雜亂。

早期盧鈞以氧化钴為着色劑,在氧化焰中燒出仿鈞窯孔雀綠和碧藍相兼的仿鈞器。後來又創燒抹紅、飛紅加彩等新工藝,但紅彩是鉻錫紅色料,故彩斑紅暗較呆滞。後又在釉料中加入銅的成分,并用捂火( 還原焰燒成) 方法,用風箱爐,燒制小件仿宋鈞瓷,其釉色比較接近宋鈞。

盧鈞是較成功的鈞仿作品,是他們利用風箱爐小窯,高溫還原燒成的。因使用爐型窯,故稱爐窯,又因出自盧氏藝人之手,故稱盧鈞。盧鈞最為著名的作品為盧氏二代傳人盧廣東的《折沿盤》、《乳釘罐》和兩件青綠挂紅的《桃子》。《折沿盤》、《乳釘罐》被賞家誤作傳世宋鈞,被英國博物館收藏;精美玉潤的《桃子》被開封“群古齋”花重金收購。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爐鈞】

以雍乾為盛,爐鈞屬于仿鈞工藝(不是傳統鈞瓷工藝),南方景德鎮窯系;

高溫素燒、低溫釉燒,有明顯的青花粉彩工藝風格;

從釉色上看,爐鈞釉色流淌幅度小,釉色均勻,似有規律可循;

從胎質上看,多為高嶺土或紫砂類土質;

從迸片上看,細碎輕薄微露。

【盧鈞】

光緒年間的産物,屬于北方鈞窯系;

低溫素燒、高溫釉燒,是标準的傳統鈞瓷工藝;

從釉色上看,色彩飄忽,無均勻之狀,卻有波浪狀的特殊審美風儀;

從胎質上看,就近取材于神垕的黃泥類,為香灰胎;

從迸片上看,玉涯冰裂明顯。

【新中國鈞瓷】

20世紀50年代末,四大瓷廠按照周總理訓示,“一定要恢複鈞瓷生産”時建立,到20世紀80年代末全部停産,隻存在了短短30年時間。但在這30年的時間裡,四大瓷廠卻為鈞瓷的研制、複燒、創新、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鈞瓷廠中,共和國鈞官窯隻有 國營禹縣瓷廠、禹縣鈞瓷一廠、禹縣鈞瓷二廠、東風瓷廠 這四大瓷廠。

國營瓷廠率先研制出共和國鈞官窯國寶釉色“老1#釉”成功實作了對斷代800多年鈞窯還原焰下銅紅釉的恢複。

國營瓷廠在宋鈞官窯倒焰窯和雙火膛窯的基礎上成功研制長方形窯、八卦底、蜈蚣底等獨特窯爐結構是鈞瓷窯爐發展的曆史性進步。

國營瓷廠直接指導了北宋官瓷和汝瓷的恢複,以一己之力恢複五大名窯之三。

鈞瓷一廠1960年燒制成功紅色鈞官窯“大火藍”釉,完成自雍正起停滞約200年的鈞窯天青釉燒制突破。

1964年鈞瓷一廠燒制成功鈞窯大花盆,送人民大會堂陳設,時隔800多年,鈞窯重器再次進京國家陳設。

培養了享譽世界的“中國瓷器成型皇帝”、魔術拉胚師楊玉中,鈞瓷大師劉富安、楊志、晉佩章等一系列鈞瓷傳奇元老。

鈞瓷的發展史:唐鈞、宋鈞、爐鈞、盧鈞、國營鈞瓷廠

鈞瓷二廠締造“似玉勝玉”釉質的瑰寶之窯。

紅色鈞官窯鈞瓷二廠深度破解最難燒成原料煤窯燒成曲線,取得煤燒技藝的重大成功,奠定了鈞窯釉質的升華,是紅色鈞官窯燒成工藝的革命性突破。

紅色鈞官窯鈞瓷二廠達到了宋鈞官窯柴燒所難以達到的玉質感釉質呈現,為共和國鈞官窯釉質超越曆史立下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