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出道吧,“小院青年”

“上香青年”“资深躺客”“恰饭专家”“E人I人”……当代年轻人在网络上有无数标签,哪一种能描绘出他们真实的模样?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新时代里,“当代年轻人”没有定义,也不应被定义。

6月24日、25日,首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拼多多发起并支持的农业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上映,打破了各类标签,让更多的人看到一群不同于以往、不同于“网络刻板印象”的中国青年。

出道吧,“小院青年”

帮李叔收完莴笋,研学团和古生村科技小院学生在田头闲聊。(《出道吧!科技小院》供图)

节目中,在“有可能是全中国高学历人群密度最高的村子”古生村,有研究生化身“臭宝”,结成“废物搭档”,在分类垃圾里寻找滋养土地的奥秘;有博士生早已熟练掌握收莴笋秘籍,为“大龄研学团”开班授课。此外,研学团还与《种地吧》节目中的“十个勤天”交流,共同探讨农业新技术落地应用、农业农村发展等问题。

两期节目播出后在网络迅速吸引了大批关注,#出道吧科技小院#同名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量破千万,#村民大叔田里劝学生别学农#等节目相关话题阅读数均达到百万级,#十个勤天谈做大做强农业#话题登上热搜,科技小院学生自研的厨余垃圾堆肥法、起垄覆膜栽培技术等被广泛学习和讨论。

“邀请研学团来科技小院体验,目的是希望通过研学团体验和真人秀节目这种方式,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科技小院,关注农科生、关注农业。”谈及发起并支持这档农业真人秀的初衷,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农业的发展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跨产业的通力合作。

解民生,治学问,“小院青年”带着学业和人生的课题走进科技小院,从土里捧出亲手培育的果实,找寻人生的答案,理解中国的现在与未来。而科技小院正在掀起乡土中国另一番新鲜的景象——它链接起城市与乡村、学子与老农、校园和市场、生活和生态以及梦想和现实。

出道吧,“小院青年”

十年磨剑,科技小院三生万物

科技小院已于无人问津处,默默耕耘10多年。

科技小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团队于2009年在河北曲周县首创,旨在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也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天高地阔的科研平台。

如今,科技小院服务模式已从最初科技帮扶一家一户的1.0模式、产业兴农的2.0模式,发展到如今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3.0模式。目前,科技小院已拓展至全国31省千余个村庄,甚至走出国门,推广到了老挝和非洲等地区。

出道吧,“小院青年”

古生村科技小院(受访者供图)

“我们要把科技小院看成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模式。未来的科技小院,不但要针对小农户,针对传统生产技术更新,还要与现代产业、现代企业对接。”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表示。

乡村振兴,不只是农民的事,也不只是农业科研人员的事。农业、农村、农民,需要被更多人看见。拼多多争当这个“破壁人”。

“如果说科技小院拆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我们还想拆一堵墙——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墙。”侯凯笛表示。

自2020年开始,科技小院引入了赛事机制,通过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的形式推选出科技强农优秀案例项目。而拼多多也连续两届作为赛事支持方一路相伴。此外,拼多多还希望以赛事为桥梁,深入产地,深化与一线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合作,在助力先进技术下乡、科研成果转化及优质农产品产消对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共同的事业,源于深度的认同。

“希望有更多青年力量加入到助农队伍中来。”侯凯笛表示,作为一家以农业为基本盘的企业,未来拼多多将加大对科技小院的支持,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携手发挥所长,让农村、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科技小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拼多多也一直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科技小院重在让科研走出去、下一线,而拼多多也希望小院模式走深走远,走到更多人面前。双方殊途同归,相向而行。

出道吧,“小院青年”

别样成长,走进乡土中国深处

立志在科研道路上飞奔的金可默,如今却深深爱上古生村的田间地头。她原本只想待六个月,现在却在为小院的发展规划更长远的未来。她笑称,是被导师张福锁院士“洗脑”了。

“到一线去,做为国为民有用的事。”起初,对张院士的循循善诱,金可默是不解的,是犹疑的。一番“极限拉扯”后,抉择在金可默敲开张院士那扇门时尘埃落定,“我想挑战一下自己”。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副教授金可默成为了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

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在第二届“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决赛中跻身一等奖。“学校里做学问,很难去了解田间地头真实情况,有时是‘纸上谈兵’。在科技小院可以和农民打成一片,去挖掘并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迷惘,是金可默和她的十多个学生最初面对的难题。高站位综合布局科技小院3.0+模式,该从何处着手?要探索农业绿色转型和洱海保护,切入口在哪里?

金可默的策略是,攻心为上,落地为实。“种什么不重要,怎么种才重要,这是我们团队最想传递的理念。”她带着学生们和村民一起跳广场舞交朋友,在民居、村口翻垃圾收集检测样本;和各个学科同仁、政企单位协作,建立科技小院集群,不仅推动了当地面源污染精准防控体系建设、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应用推广,还以人文科技小院的模式,尝试开发当地饮食、民俗等农旅项目。

在深入一线劳作、走访和服务的过程中,科技小院师生们发现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农业人才断层。“做农业,情怀是第一位的。”金可默如今思考更多的是小院培养出的一批批人才该如何留住。

成长,往往伴随着某种意识觉醒。在“小院青年”口中听到最多的词是“我们村”。

古生村科技小院只是全国数千个科技小院的缩影。“每人都在研究一个切实的生产问题,我们的论文也是从果园的劳作生产中来,在数据监测和试验中寻求突破。”谈起在褚橙科技小院的经历,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权铁林目光闪亮,她和师兄师姐们一样,在扎根一线、与农民交流、讲解技术中找到了人生的成就感。

“小院带给我的不仅是科研上的进益,同时也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选择。”西南大学研究生张丽君,主要研究方向是酸性土壤改良。她所在的丹棱桔橙科技小院设计了一款酸性土壤改良剂,构建了一套柑橘园健康土壤和节能减排绿色生产模式,推荐给了当地企业和农户使用。最终种出的“爱媛38号”品质稳定,在市面上大受欢迎。

“在学校,我的生活就是实验室和寝室两点一线,但是在小院,我需要和农户沟通,相互学习;和合作企业沟通,研发绿色智能肥;和国企沟通,建设示范园;和当地政府合作进行科普展览等,我看到社会不同的层面,不一样的运作机制,锻炼了沟通协调组织的能力,只有在小院我才有这样的机会。”

出道吧,“小院青年”

研学团在“十个勤天”农业公司大棚,探讨农业新技术落地应用、农业农村发展等问题

“你们在传播科技,解民生;我们(十个勤天)在传播农业,希望未来能与科技小院的同学们一起将农业做大做强,科技小院模式能在各地开花,惠及更多新农人。” 在节目中,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组成的科技帮帮团还赴杭州探访“十个勤天”,并赠送多光谱成像冠层快速诊断系统、水质监测仪等智能种养设备以及生态绿肥,他们“传授”的工具和使用方法受到“十个勤天”认可。

把技术留在田间地头、把财富带给村屯农家,“小院青年”不负所望。他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感受土地的温度,体验成长的甘苦,收获甜美的果实,以亲身的经历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联系群众。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科技小院同学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新面貌。近期,拼多多还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推出了“科技小院强农兴农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共同探索“学-研-商”公益性人才培养模式。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科技小院正在成为一个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聚合体。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科技小院方兴未艾。它见证不曾虚度的青春,它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它期冀更多力量的汇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建设,一往无前。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