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香青年”“資深躺客”“恰飯專家”“E人I人”……當代年輕人在網絡上有無數标簽,哪一種能描繪出他們真實的模樣?
在這個充滿挑戰和希望的新時代裡,“當代年輕人”沒有定義,也不應被定義。
6月24日、25日,首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拼多多發起并支援的農業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上映,打破了各類标簽,讓更多的人看到一群不同于以往、不同于“網絡刻闆印象”的中國青年。
幫李叔收完莴筍,研學團和古生村科技小院學生在田頭閑聊。(《出道吧!科技小院》供圖)
節目中,在“有可能是全中國高學曆人群密度最高的村子”古生村,有研究所學生化身“臭寶”,結成“廢物搭檔”,在分類垃圾裡尋找滋養土地的奧秘;有博士生早已熟練掌握收莴筍秘籍,為“大齡研學團”開班授課。此外,研學團還與《種地吧》節目中的“十個勤天”交流,共同探讨農業新技術落地應用、農業農村發展等問題。
兩期節目播出後在網絡迅速吸引了大批關注,#出道吧科技小院#同名話題在社交平台閱讀量破千萬,#村民大叔田裡勸學生别學農#等節目相關話題閱讀數均達到百萬級,#十個勤天談做大做強農業#話題登上熱搜,科技小院學生自研的廚餘垃圾堆肥法、起壟覆膜栽培技術等被廣泛學習和讨論。
“邀請研學團來科技小院體驗,目的是希望通過研學團體驗和真人秀節目這種方式,能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科技小院,關注農科生、關注農業。”談及發起并支援這檔農業真人秀的初衷,拼多多副總裁侯凱笛表示,農業的發展不能靠單打獨鬥,需要跨學科、跨專業、跨行業、跨産業的通力合作。
解民生,治學問,“小院青年”帶着學業和人生的課題走進科技小院,從土裡捧出親手培育的果實,找尋人生的答案,了解中國的現在與未來。而科技小院正在掀起鄉土中國另一番新鮮的景象——它連結起城市與鄉村、學子與老農、校園和市場、生活和生态以及夢想和現實。
十年磨劍,科技小院三生萬物
科技小院已于無人問津處,默默耕耘10多年。
科技小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和團隊于2009年在河北曲周縣首創,旨在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服務,也為學子們提供了一個天高地闊的科研平台。
如今,科技小院服務模式已從最初科技幫扶一家一戶的1.0模式、産業興農的2.0模式,發展到如今多學科交叉、多主體協同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的3.0模式。目前,科技小院已拓展至全國31省千餘個村莊,甚至走出國門,推廣到了寮國和非洲等地區。
古生村科技小院(受訪者供圖)
“我們要把科技小院看成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模式。未來的科技小院,不但要針對小農戶,針對傳統生産技術更新,還要與現代産業、現代企業對接。”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表示。
鄉村振興,不隻是農民的事,也不隻是農業科研人員的事。農業、農村、農民,需要被更多人看見。拼多多争當這個“破壁人”。
“如果說科技小院拆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牆、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牆、教與學之間的牆。我們還想拆一堵牆——科研與市場之間的牆。”侯凱笛表示。
自2020年開始,科技小院引入了賽事機制,通過全國研究所學生創新實踐大賽的形式推選出科技強農優秀案例項目。而拼多多也連續兩屆作為賽事支援方一路相伴。此外,拼多多還希望以賽事為橋梁,深入産地,深化與一線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合作,在助力先進技術下鄉、科研成果轉化及優質農産品産消對接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共同的事業,源于深度的認同。
“希望有更多青年力量加入到助農隊伍中來。”侯凱笛表示,作為一家以農業為基本盤的企業,未來拼多多将加大對科技小院的支援,與中國農業大學等在内的社會各界力量攜手發揮所長,讓農村、農民生活越來越好。
科技小院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拼多多也一直重視科研成果的産業化應用。科技小院重在讓科研走出去、下一線,而拼多多也希望小院模式走深走遠,走到更多人面前。雙方殊途同歸,相向而行。
别樣成長,走進鄉土中國深處
立志在科研道路上飛奔的金可默,如今卻深深愛上古生村的田間地頭。她原本隻想待六個月,現在卻在為小院的發展規劃更長遠的未來。她笑稱,是被導師張福鎖院士“洗腦”了。
“到一線去,做為國為民有用的事。”起初,對張院士的循循善誘,金可默是不解的,是猶疑的。一番“極限拉扯”後,抉擇在金可默敲開張院士那扇門時塵埃落定,“我想挑戰一下自己”。2022年,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副教授金可默成為了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人。
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在第二屆“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賽決賽中跻身一等獎。“學校裡做學問,很難去了解田間地頭真實情況,有時是‘紙上談兵’。在科技小院可以和農民打成一片,去挖掘并解決實際生産中的問題。”
迷惘,是金可默和她的十多個學生最初面對的難題。高站位綜合布局科技小院3.0+模式,該從何處着手?要探索農業綠色轉型和洱海保護,切入口在哪裡?
金可默的政策是,攻心為上,落地為實。“種什麼不重要,怎麼種才重要,這是我們團隊最想傳遞的理念。”她帶着學生們和村民一起跳廣場舞交朋友,在民居、村口翻垃圾收集檢測樣本;和各個學科同仁、政企機關協作,建立科技小院叢集,不僅推動了當地面源污染精準防控體系建設、綠色高值種植模式應用推廣,還以人文科技小院的模式,嘗試開發當地飲食、民俗等農旅項目。
在深入一線勞作、走訪和服務的過程中,科技小院師生們發現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農業人才斷層。“做農業,情懷是第一位的。”金可默如今思考更多的是小院培養出的一批批人才該如何留住。
成長,往往伴随着某種意識覺醒。在“小院青年”口中聽到最多的詞是“我們村”。
古生村科技小院隻是全國數千個科技小院的縮影。“每人都在研究一個切實的生産問題,我們的論文也是從果園的勞作生産中來,在資料監測和試驗中尋求突破。”談起在褚橙科技小院的經曆,中國農業大學研究所學生權鐵林目光閃亮,她和師兄師姐們一樣,在紮根一線、與農民交流、講解技術中找到了人生的成就感。
“小院帶給我的不僅是科研上的進益,同時也是綜合能力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和選擇。”西南大學研究所學生張麗君,主要研究方向是酸性土壤改良。她所在的丹棱桔橙科技小院設計了一款酸性土壤改良劑,建構了一套柑橘園健康土壤和節能減排綠色生産模式,推薦給了當地企業和農戶使用。最終種出的“愛媛38号”品質穩定,在市面上大受歡迎。
“在學校,我的生活就是實驗室和寝室兩點一線,但是在小院,我需要和農戶溝通,互相學習;和合作企業溝通,研發綠色智能肥;和國企溝通,建設示範園;和當地政府合作進行科普展覽等,我看到社會不同的層面,不一樣的運作機制,鍛煉了溝通協調組織的能力,隻有在小院我才有這樣的機會。”
研學團在“十個勤天”農業公司大棚,探讨農業新技術落地應用、農業農村發展等問題
“你們在傳播科技,解民生;我們(十個勤天)在傳播農業,希望未來能與科技小院的同學們一起将農業做大做強,科技小院模式能在各地開花,惠及更多新農人。” 在節目中,中國農業大學師生組成的科技幫幫團還赴杭州探訪“十個勤天”,并贈送多光譜成像冠層快速診斷系統、水質監測儀等智能種養裝置以及生态綠肥,他們“傳授”的工具和使用方法受到“十個勤天”認可。
把技術留在田間地頭、把财富帶給村屯農家,“小院青年”不負所望。他們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感受土地的溫度,體驗成長的甘苦,收獲甜美的果實,以親身的經曆去了解什麼是實事求是,怎麼聯系群衆。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與發展。”科技小院同學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的新面貌。近期,拼多多還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團隊,推出了“科技小院強農興農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共同探索“學-研-商”公益性人才培養模式。
“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科技小院正在成為一個發展現代農業、服務鄉村振興的聚合體。解民生、治學問、育英才,科技小院方興未艾。它見證不曾虛度的青春,它助推農業高品質發展,它期冀更多力量的彙聚,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建設,一往無前。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