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50亿资金进场抄底

550亿资金进场抄底

今天行情还挺折腾人的。

开盘微微上涨,随后就快速跳水,中证1000、中证2000指数一度大跌1.2%,大量公司杀跌。以为今天又凉了,结果指数不断爬坑,尾盘又涨了上来。

截至收盘,上证指数2995点。

离3000点很近吧?可惜指数快回来了,咱们的钱还差的老远,是当之无愧的“金融消费者”啊。

一、聊聊“金融消费者”

周末,在一些官方网站和媒体报道中,将以往的“金融投资者”用词调整修改为“金融消费者”。

这事一爆出来,很多网友吐槽满满。

550亿资金进场抄底

图片来源:官方网站

我专门去查了一些定义、解释。

随着近十年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信用卡、备付金、信用付、分期付等等金融消费产品疯狂发展。

政策定义上,可能也主指这类。

金融消费品快速发展,让两者边界模糊化。但我认为,金融投资和金融消费的本质区别依旧明显:

第一,投资有很大的本金损失风险,要有对应的收益回报。消费普遍指吃喝玩乐用,花了就花了。

第二,如果没有承受相应风险之后的投资回报,那谁还做高风险的证券投资?谁又会对一些消费品承担过高的、全部身价的损失风险?

第三,在国内经济三驾马车——外贸出口、投资、消费之中,三者始终泾渭分明,没有混到一起。

因此,对基民、股民等长期高风险投资者,100%是“金融投资者”。如果乱从“金融投资者”变成“金融消费者”,就可悲可叹了……

二、我年初至今亏12-13%

不过放眼全市场,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A股中位数跌23%。

风格则一九分化!

少数权重公司,比如银行、煤炭、电力等,因为股息率较高、机构抱团、国家队输血等表现较好。

其他大多数80-90%的公司,主要是中小微盘,上半年普遍跌30-40%。

因此咱们都是实打实的“金融消费者”。

550亿资金进场抄底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4年6月30日

反倒是债市那边走的稳稳当当,幸福满满。

以中证纯债债券型基金指数(930609)为例,近5年除了两波回撤外,其他时间都稳稳向上攀升。

需要债基名单、想了解实盘债基持仓的,私信获取名单。

550亿资金进场抄底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4年6月27日

顺便跟大家汇报下:

我目前个人权益仓位已经达到80%以上。

主要是我之前对形势较乐观,认为A股和港股能稳住阵脚,起码不会再大跌吧?!结果不争气啊,眼睁睁的重回冰点时刻……

以及对一些深度价值的标的过于自信。主要是港股的某风汽车集团,结果那么大央企,愣是从买入时极端低估的0.13倍市净率,跌到现在更加极端的0.11倍市净率……

以上两大判断失误,导致我仓位加多,伤害被拉满。

再加上基金账户部分,大概盘算了下,我今年赚的已经全部跌回去了,年初至今大概还亏12-13%。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一句至理名言:

“通胀不会让你巨亏,但想跑赢通胀和过度自我膨胀,会让你巨亏甚至破产。”

不过,调侃归挑战,吐槽归吐槽,涉及真金白银的投资不能情绪化,还是要客观理性分析和决策。

当前这个点位,我绝不认输!

备注:个人投资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三、跟着国家队进场

早上部门晨会时,有位同事说跟着国家队进场。这个观点确实没错,值得肯定。

截至上周五,根据iFind数据显示,短短10天时间(两周,10个交易日),已有高达556亿元资金,通过借道ETF抄底A股。

从下图资金还可以看出,这些资金主要买的宽基指数基金,行业、策略、风格等买入量则不突出。

550亿资金进场抄底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4年6月30日

具体到资金构成中,买入主力军国家队,估计近期国家队合计买入300-400亿,其他则是跟随资金。

下面复盘下国家队过往买入情况和后市表现。

汇金公司部分买入时点如下图所示:

550亿资金进场抄底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4年6月30日

比如2012年10月,A股持续低迷,汇金公司开始买入工、农、中、建四大行。截止2013年4月,汇金累计增持20多亿。

比如2013年6月,汇金再次出手增持四大行。同时在上证指数跌至1849点时,汇金大量申购ETF指数基金。

再比如2015年股灾时,证金、汇金现身1300多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耗资大约1.23万亿。还有10大中证金融资产管理计划,也耗资2000亿。合计耗资1.5万亿。

再比如当下,今年年初汇金等国家队买入4000亿,近期再买入300-400亿。半年耗资4300多亿。

回顾来看,从2008年到2024年,国家队入市超15年,入市力度一次比一次大,进场时点也多是市场恐慌之时。因此,跟随国家队进场是一个不错的投资策略。

也许会输点时间,但绝不会输多少空间。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研习社,更多内容,可以关注@好买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