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50億資金進場抄底

550億資金進場抄底

今天行情還挺折騰人的。

開盤微微上漲,随後就快速跳水,中證1000、中證2000指數一度大跌1.2%,大量公司殺跌。以為今天又涼了,結果指數不斷爬坑,尾盤又漲了上來。

截至收盤,上證指數2995點。

離3000點很近吧?可惜指數快回來了,咱們的錢還差的老遠,是當之無愧的“金融消費者”啊。

一、聊聊“金融消費者”

周末,在一些官方網站和媒體報道中,将以往的“金融投資者”用詞調整修改為“金融消費者”。

這事一爆出來,很多網友吐槽滿滿。

550億資金進場抄底

圖檔來源:官方網站

我專門去查了一些定義、解釋。

随着近十年金融産品越來越豐富,信用卡、備付金、信用付、分期付等等金融消費産品瘋狂發展。

政策定義上,可能也主指這類。

金融消費品快速發展,讓兩者邊界模糊化。但我認為,金融投資和金融消費的本質差別依舊明顯:

第一,投資有很大的本金損失風險,要有對應的收益回報。消費普遍指吃喝玩樂用,花了就花了。

第二,如果沒有承受相應風險之後的投資回報,那誰還做高風險的證券投資?誰又會對一些消費品承擔過高的、全部身價的損失風險?

第三,在國内經濟三駕馬車——外貿出口、投資、消費之中,三者始終泾渭分明,沒有混到一起。

是以,對基民、股民等長期高風險投資者,100%是“金融投資者”。如果亂從“金融投資者”變成“金融消費者”,就可悲可歎了……

二、我年初至今虧12-13%

不過放眼全市場,今年上半年滬深兩市A股中位數跌23%。

風格則一九分化!

少數權重公司,比如銀行、煤炭、電力等,因為股息率較高、機構抱團、國家隊輸血等表現較好。

其他大多數80-90%的公司,主要是中小微盤,上半年普遍跌30-40%。

是以咱們都是實打實的“金融消費者”。

550億資金進場抄底

資料來源:iFind;截至2024年6月30日

反倒是債市那邊走的穩穩當當,幸福滿滿。

以中證純債債券型基金指數(930609)為例,近5年除了兩波回撤外,其他時間都穩穩向上攀升。

需要債基名單、想了解實盤債基持倉的,私信擷取名單。

550億資金進場抄底

資料來源:iFind;截至2024年6月27日

順便跟大家彙報下:

我目前個人權益倉位已經達到80%以上。

主要是我之前對形勢較樂觀,認為A股和港股能穩住陣腳,起碼不會再大跌吧?!結果不争氣啊,眼睜睜的重回冰點時刻……

以及對一些深度價值的标的過于自信。主要是港股的某風汽車集團,結果那麼大央企,愣是從買入時極端低估的0.13倍市淨率,跌到現在更加極端的0.11倍市淨率……

以上兩大判斷失誤,導緻我倉位加多,傷害被拉滿。

再加上基金賬戶部分,大概盤算了下,我今年賺的已經全部跌回去了,年初至今大概還虧12-13%。

寫到這我突然想起一句至理名言:

“通脹不會讓你巨虧,但想跑赢通脹和過度自我膨脹,會讓你巨虧甚至破産。”

不過,調侃歸挑戰,吐槽歸吐槽,涉及真金白銀的投資不能情緒化,還是要客觀理性分析和決策。

目前這個點位,我絕不認輸!

備注:個人投資觀點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

三、跟着國家隊進場

早上部門晨會時,有位同僚說跟着國家隊進場。這個觀點确實沒錯,值得肯定。

截至上周五,根據iFind資料顯示,短短10天時間(兩周,10個交易日),已有高達556億元資金,通過借道ETF抄底A股。

從下圖資金還可以看出,這些資金主要買的寬基指數基金,行業、政策、風格等買入量則不突出。

550億資金進場抄底

資料來源:iFind;截至2024年6月30日

具體到資金構成中,買入主力軍國家隊,估計近期國家隊合計買入300-400億,其他則是跟随資金。

下面複盤下國家隊過往買入情況和後市表現。

彙金公司部分買入時點如下圖所示:

550億資金進場抄底

資料來源:iFind;截至2024年6月30日

比如2012年10月,A股持續低迷,彙金公司開始買入工、農、中、建四大行。截止2013年4月,彙金累計增持20多億。

比如2013年6月,彙金再次出手增持四大行。同時在上證指數跌至1849點時,彙金大量申購ETF指數基金。

再比如2015年股災時,證金、彙金現身1300多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耗資大約1.23萬億。還有10大中證金融資産管理計劃,也耗資2000億。合計耗資1.5萬億。

再比如當下,今年年初彙金等國家隊買入4000億,近期再買入300-400億。半年耗資4300多億。

回顧來看,從2008年到2024年,國家隊入市超15年,入市力度一次比一次大,進場時點也多是市場恐慌之時。是以,跟随國家隊進場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政策。

也許會輸點時間,但絕不會輸多少空間。

本文系好買研習社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來源于“好買研習社”。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否則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免責條款:本文内容為基于公開資料研究完成,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審慎決策、獨立承擔風險。

邊學邊賺,就在好買研習社,更多内容,可以關注@好買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