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作者:草竹道人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两位哲学家的喜剧美学思想,探讨喜剧艺术的深层次本质及其社会功能。文章首先概述了喜剧美学的历史发展,随后深入分析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喜剧观的哲学基础与核心差异,包括黑格尔通过辩证法探求理性与现实矛盾的和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以“丑”为核心,强调社会批判。论文进一步比较了两位思想家在喜剧形态、表现手法与社会效应上的看法,指出他们对喜剧艺术的独到见解与历史影响。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I. 引言

喜剧美学,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亚里士多德首次系统性地探讨了悲剧与喜剧的性质与功能,奠定了喜剧美学的初步理论框架。历经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直至近现代,喜剧美学经历了从轻视到重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逐渐成为文化批评、社会分析乃至哲学思考的重要工具。

在这一演进历程中,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与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理论尤为突出,他们从不同的哲学立场出发,对喜剧的本质、功能以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阐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将喜剧视为理性的胜利,强调通过笑的方式展现理性与现实的矛盾,进而达到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在其《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以唯物主义视角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出“丑”才是喜剧的核心,强调喜剧在暴露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对这两位哲学家喜剧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能揭示喜剧艺术的深层逻辑与社会功能,还能促进美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为现代喜剧艺术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历史参照。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II. 喜剧美学理论概述

A. 喜剧的哲学基础

喜剧美学的源起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其中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首次系统性地探讨了悲剧与喜剧,他认为喜剧是“对较差人物的模仿”,其目的在于引起笑声,但这种笑声不应是贬低式的,而应是带有净化作用的快感。这一理论为后世喜剧美学奠定了基础,引导学者们思考喜剧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

文艺复兴时期,贺拉斯提出喜剧应寓教于乐,强调其道德教化作用。启蒙时代,康德将喜剧理解为理性的胜利,认为笑是一种判断力的体现,从而将喜剧美学引入理性主义的范畴。进入19世纪,随着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深入探讨,喜剧美学开始与更广泛的哲学思考相结合,探讨喜剧与理性、社会、伦理、人性的复杂关系。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B. 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喜剧观的哲学背景

黑格尔的喜剧美学植根于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中,特别是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理论。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中,喜剧被视为理性和现实矛盾的调和,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个体意志与普遍理性法则的冲突,最终达到和解。黑格尔的喜剧理论深受其客观唯心主义影响,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喜剧则是理性自我意识的胜利,通过嘲笑非理性或有限性,揭示了理念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他的喜剧观强调了喜剧的理性批判功能,以及艺术作为认识真理的一种方式。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美学则建立在其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特别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在其重要著作《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明确提出了“丑”作为喜剧的核心,这与黑格尔的理性胜利说形成鲜明对比。他认为喜剧源于现实生活中不协调、矛盾的事物,尤其是社会的不公与虚伪,通过展示“丑”来批判现实,唤醒民众的道德意识,推动社会进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观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必须服务于人民,揭露和批判现实,从而体现了其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和艺术为人生的艺术观。

两位哲学家的喜剧美学观念虽有交集,如都重视喜剧的社会教育作用,但在喜剧本质、艺术的功能与目的等方面存在根本分歧,这些差异反映了他们背后哲学体系的根本不同,也丰富了喜剧美学的理论内涵与研究视角。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III. 黑格尔喜剧本质观

A. 辩证法的应用

黑格尔的喜剧本质观深深植根于其辩证法的哲学框架中,他运用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来剖析喜剧的深层逻辑。在黑格尔看来,喜剧是理性与现实、普遍与个别、内在本质与外在现象之间矛盾的体现与解决。

这种矛盾具体表现为个体行为或情境与其所处的理性秩序或普遍规律之间的不一致,当这种不一致被揭示并克服时,便引发了笑。笑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是理性对非理性或有限性的胜利,体现了个体意志与普遍理性法则的和解。因此,喜剧通过展示个体的有限性和缺陷,最终导向了理性自身的完满和宇宙精神的自我实现,展现了黑格尔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B.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喜剧亦然。喜剧的内容,即所展现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缺陷,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得以表达,而这种形式必须与内容相匹配,以达到美的和谐。

在喜剧艺术中,形式往往通过夸张、反讽、误会等手法,使内容中荒谬或不合理之处凸显,进而产生幽默效果。黑格尔强调,喜剧的形式并非单纯为了娱乐,而是服务于内容的深刻表达,通过形式的创造性运用,使观众在笑中认识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谐,从而实现审美快感与理性认知的统一。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C. 社会伦理与教育功能

黑格尔赋予喜剧以重要的社会伦理与教育功能,认为喜剧通过揭示生活中的矛盾与不合理,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和个体理性的成熟。在黑格尔的视野中,喜剧艺术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不足和人性的弱点,促使人们在笑声中自我反思,认识到理性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喜剧通过暴露和批判社会的非理性现象,不仅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要,更在无形中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引导社会向更加理性、和谐的方向发展。黑格尔的这一理论,实际上预示了艺术作为社会批判工具的可能性,强调了艺术在促进人类自我认知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价值。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IV. 车尔尼雪夫斯基喜剧本质观

A. 继承与扩展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喜剧本质的探讨中,既继承了黑格尔对喜剧作为理性与现实矛盾体现的见解,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刻扩展与修正。他同意黑格尔关于喜剧反映社会矛盾的主张,但不同意黑格尔将理性胜利视为喜剧核心的观点,而是从更实际的社会伦理和人性角度出发,强调喜剧的批判性与教育功能。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继承了黑格尔对喜剧社会意义的重视,但超越了纯粹的理性胜利论,将喜剧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反映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B. 丑的界定与喜剧本质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喜剧本质的界定在于“丑”的概念,这是他对喜剧美学的一大创新。在他看来,“丑”不仅仅是表面的不美或形式上的缺陷,更是社会现实中的不和谐、不合理现象,以及人性中的虚伪、自私等负面特质的暴露。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喜剧通过艺术化地展现这些“丑”,让观众在笑声中意识到社会或个人的缺陷,从而达到批判现实、促进道德觉醒的目的。这种对“丑”的界定,使喜剧艺术不再仅是轻松愉悦的消遣,而是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性的文化活动,是对现实矛盾直接而尖锐的反映。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C. 唯物主义视角的突破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喜剧美学上的突破,核心在于他以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他反对黑格尔将艺术视为绝对理念的外在显现,而主张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服务于人民,反映了物质生活条件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理论强调艺术的现实基础,认为喜剧是社会矛盾的产物,其价值在于揭露并批判这些矛盾,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这种唯物主义视角的引入,为喜剧美学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路径,使得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紧密,喜剧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对后世的现实主义艺术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不仅在哲学基础上实现了美学的转向,更重要的是,他将喜剧美学推向了一个更加关注现实、更加面向大众的新高度。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V. 喜剧形态的比较分析

A. 形态差异的哲学根源

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喜剧形态理解上的差异,其根源在于他们的哲学立场。黑格尔的喜剧观植根于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喜剧是理性与现实矛盾的和解,体现了理念的自我实现。因此,黑格尔倾向于将喜剧看作是理念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其自身完整性的过程,更关注喜剧中的理性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快感。

相反,车尔尼雪夫斯基基于唯物主义,认为喜剧是对现实社会矛盾的直接反映,尤其是对“丑”的揭露,这要求喜剧形态更加贴近生活,注重现实性与批判性。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形态因此更加强调内容的社会伦理价值,以及对观众的教育和启发作用。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B. 表现手法与风格

黑格尔对喜剧的表现手法理解较为抽象,侧重于艺术如何通过形式的完美和谐来表达理念的胜利。他可能会认可讽刺和夸张等手法,但更看重它们如何服务于理念的呈现,而不单是为了制造笑料。黑格尔的喜剧风格倾向于含蓄,追求内在逻辑的严谨与统一。

相比之下,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喜剧表现手法的看法更为直接和实用,他强调讽刺、夸张等手法应直接指向社会现实的不合理和人性的“丑”,以此激发观众的道德批判意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风格更偏向于直接、犀利,有时甚至是粗犷,目的在唤起社会改革的热情。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C. 观众反应与社会效应

在观众反应和社会效应上,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持有不同见解。黑格尔认为喜剧应引导观众通过笑声达到理性的自我认识,从而实现心灵的和谐与提升,观众的反应应是理智的、内在的愉悦,喜剧的社会效应在于促进社会的道德与精神进步。

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更关注喜剧对观众实际行为的激发,他希望通过喜剧的讽刺与揭露,观众能产生强烈的道德义愤,进而促进社会的批判和改革。车尔尼雪夫斯基眼中的观众反应是激进的、参与式的,喜剧的社会效应在于直接推动社会现实的改变,而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提升。

综上,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喜剧形态的理解、表现手法偏好以及对观众反应和社会效应的期待上,都深刻地受到各自哲学立场的指引,体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过程中喜剧美学观的深刻变化,这种差异不仅丰富了喜剧美学理论,也为我们理解喜剧艺术的多元面貌提供了重要视角。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VI.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喜剧美学上的探索虽有交集,但其核心异同显著。黑格尔强调喜剧是理性胜利的表现,喜剧形态追求理念与现实矛盾的和谐统一,其哲学根基在于绝对精神的辩证法,观众反应偏重于理性的自我认识与精神提升。

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将“丑”置于喜剧本质,认为喜剧是对社会矛盾的直接揭露,形态上更注重现实性与批判力度,其唯物主义立场强调艺术的社会效用,期望观众反应能够触发道德觉醒与社会改革。两者共同丰富了喜剧美学的理论内涵,但又因哲学基础的根本差异,在喜剧本质、功能定位及审美追求上呈现出明显分歧。

辩证视阈下的喜剧美学: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之比较研究

论文作者:芦熙霖

参考文献:

《美学讲演录》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声明:本人账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图文、论文、音视频等)自发布之日72小时后可任意转载或引用,无需告知本人。如需约稿,可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