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孔那:有时想让自己柔和一点

作者:南方周末

孔那是从东北来的深圳人,也是从金融到净水领域的跨界者。她一头黑色短发,穿着干脆利落,笑起来时眼睛弯弯的,很有亲和力。

2014年,孔那出任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吉尔”)执行副总裁,这是一家成立于1987年的净水器公司。

同年,孔那领导安吉尔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转型,深耕净饮水主业。区别于同行选择横向扩展业务线,或是做世界代工厂的策略,安吉尔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在过去近10年里,她参与并见证中国净水行业的发展。回头看走过的路,她说自己几乎没有感受到女性身份有弱势之时,“女性要走向管理者都是需要强势的,反而我有时会想,怎么能让自己能够更柔和一点”。

如何在跨界之后快速学习?如何领导传统行业向科创转型?如何发挥员工不同的天性、优势以形成最佳组织?2024年5月8日,现任安吉尔董事长兼总裁的孔那,接受了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研究员的访谈。

孔那:有时想让自己柔和一点

孔那,安吉尔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跨界创新

南方周末:你怎么加入安吉尔的?

孔那:我是跨了一个相当大的界。

十多年前,我一直从事保险行业。当时的我在一家保险公司总部担任高管,认识了那时安吉尔的企业高管。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在做事业的同时能真正为社会作贡献。

当时这家公司最吸引我的,其实是一个观念——水本身就是资源,同时水与每个人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做这样一个产业,价值肯定不同。

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是因为跨界,我可以使用全新视角看待问题,没有太多思想束缚,反而能更加大胆地做突破性的决策。

南方周末:跨界之后,如何快速学习新产业?

孔那:我一开始也不懂技术,但是我看重产品。我们先明确目标,搭建组织团队,实现产品规划、开发以及上市的链路打通。作为管理者,仅听汇报是不够的,需要亲自走近经销商、零售卖场和家庭用户,还要参与到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

怎么更深入地了解产品、经营产品,我曾进生产车间做拆机组合的全过程;发动公司管理者共同学习拆机,与技术专家一起,将一台机器拆到最细颗粒度零部件进行学习和研究。

此外,我们还与清华、同济等高校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研讨分享交流,这些都是常年进行的。

南方周末:2014年安吉尔提出“高端净饮水专家”全新定位,并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为口号,当时主要有哪些考量?

孔那:当时有很多规模很大的家电品牌,不仅做净水器,还做厨电或者其他产品。许多人认为,多元化更容易实现,只要有品牌和渠道就可以多元化。但安吉尔发展这么多年,在净水领域沉淀了很多专业技术和人才,纵向深耕净饮水领域才是优势。

要做到最专业,唯一的途径就是在这个领域实现科技领先。此外,随着消费者日渐成熟和理性,要赢得用户,只有依靠技术带来革命性的用户体验。

南方周末:2019年安吉尔推出自研长效反渗透滤芯。从动议到产品推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孔那:2014年,我们转型推出的第一代高端净水器产品是A6。当时我们的想法是,用最好的配件制作最好的产品。A6使用的是美国原装进口滤芯,一款当时被认为是全球最好的滤芯。

在这款产品推进过程中,尽管我们也做过很多的沟通,但国际化公司的产品迭代更新速度很慢,而且很难适配中国多地域水质和家庭用户的习惯,跟我们理想的预期差距比较大。因此我们下定决心,要自己研发滤芯。

刚开始内部有很多质疑,有人说投入很大不一定能有成果,也有人说中国研发滤芯没有特别成功的先例,而且就算做出来了,消费者会不会认可?

但是,净水器的核心就是滤芯,如果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做的就只是组装。既然公司定位要成为净水行业的专家,不掌握核心技术怎么能支撑起这个定位? 内部形成共识之后,推进起来就很快。

南方周末:自研滤芯,你们遇到过哪些问题?

孔那:我们从2015年开始做这件事,成立了一百多人的研发团队。持续研究还没有产出成果的时候,第二次的质疑又出现了。直到2018年,研发终于有所突破,产品寿命、过滤精度、流速等各项性能指标都能跟国际同行对标,部分指标还超过对方。

这时,又遇到新问题,更换成安吉尔滤芯,消费者会接受吗?一开始,连合作伙伴和经销商都很难接受。但我们快速决策,2019年开始新品全面更换自主研发滤芯。

这一过程中,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技术人员的信心也逐渐凸显。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大家的底气和自豪感完全不同。长效反渗透滤芯自研成功之后,我们围绕净水器的核心技术一路延伸,包括泵、膜、阀、抗菌材料等等。不惜代价,攻克难关。

稳、准、狠

南方周末:你觉得自己有哪些特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

孔那:我有个原则,就是三个字,稳、准、狠。

我是比较稳的,前期的分析会做得非常地充分,这能够帮助自己从不同的维度去做判断。有了明确的方向,能抓准机会很重要,复盘安吉尔从2014年到现在,不管是从净饮水的转型、自主技术的拓展,还是向高端化的发展,其实都是在“准”上面。看得准,还要抓住机会,因此决策的速度要快,动作也要快,也要敢干,这是“狠”。

南方周末:公司内部是否有关于女性的特别举措?

孔那: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女性的理解,而不是刻意强调性别差异。虽然我们在公司组织结构上一直关注男女比例、年龄比例,但并没有只针对女性的特殊晋升政策。我认为这反而凸显了不公平性。在职场竞争力中,女性与男性没有太大区别,只要你优秀就可以。

南方周末: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对A股公司高管性别做过一个专项研究,在30岁以前,女性高管数量略高于男性,但在30岁段以后女性高管数量开始少于男性,年龄段越大女性占比越少。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孔那:企业经营和对人的管理相同,不可能有完美的人,但是需要思考如何发挥每个人的长板,并建立组织的多元组合能力,形成更有利的组织。因此无论女性还是男性,要将其放在更有优势的领域。

南方周末:就你的观察,还有哪些更具体的举措可以帮助更多女性参与科创?

孔那:现在女性和男性,接受的教育、竞争环境中承受的压力是相似的。如果刻意定义自己,在社会竞争中寻找一个有优势、有温床的地方,可能还没有真正打破性别观念。原来女性可能有一些特权,这种特权实际反而是一种弱势。应该充分参与竞争,发挥女性的特殊优势。

走向管理者的女性大都是强的,我担心自己太强势了,有时会想怎么能让自己更柔和一点。

南方周末:在什么时刻会希望自己更柔和一点?

孔那:在做决策的时候,尤其是大家有分歧时,我觉得需要让自己退一步,以便大家表达各自的意见。我在工作中不断提示自己,让自己听进去大家的意见非常重要,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视角会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南方周末研究员 罗仙仙

责编 黄金萍